一、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创设相应的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能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学习效果。巧妙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利用图形、声音和文字等一体化的多媒体教学,会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能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如果不渲染特定的课堂氛围,学生是不容易进入课文意境中去的。当我第二次教授该文时,制作CAI课件导入新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首先运用课件出示背景图——高山、大地、森林、河流、周总理遗像、画外配音朗读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然后在哀乐声中引出课题,将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令人悲痛的意境中,他们受情境感染,拨动了相应的情感琴弦,思想深处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可见,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课堂设计,激发学习动力。
在课堂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
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尽可以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三、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非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课前,我们可以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作业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上网查找有关的资料。同学们在上网查找的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他们更容易掌握上网收集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怎样输入合适的关键字查找、哪些网站是我们常用的网站、怎样利用“收藏夹”更方便点击到常用的网站等等。通过课外实践,结合课堂讨论,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二者互相促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应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认知心理学家也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新旧知识间的连接,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起始点。
新旧知识间对比、迁移、转化,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是学生的思维转化点。抓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是推动学生思维的重点”在教学中,把远程教育网、互联网下载的以及制作的所需知识间的连接点、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变过程的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不仅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思维不断向前发展。如有位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数射线”时,设计了小熊跳远的动画情节,优美的音乐、可爱的动画中,小熊从一个点上,一小格一小格地向前跳,同时在小熊的下方演示出一条条射出标数字的、有箭头的线。整个动画过程,教师无须费力解说,学生自己动脑,马上就说出了数射线的特点。
五、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如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老师在一堂课中要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书写各种单词、重点对话、句式,教学起来相当的烦琐、费力、耗时。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前将一些文字材料制作成电子文件,在教学中展示出来,就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既清楚又规范,图文并茂,又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了课堂信息容量,从而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学到更多的知识,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展示、交流等形式,获取知识,形成自己观点。因此,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英语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知识积极内化,而且为开展自主式英语学习提供了足够空间。避免了人手书写的误导,还留出更多的课堂时间给学生操练,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非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才能出现个性十足的魅力课堂,我们的教育天地才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我们的课堂也才一定会成为教师充分展现个性魅力、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