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军装情结

2022-03-16 来源:钮旅网

军装情结

  我的一位老同学,博士毕业后分到一所部队院校,重逢时,他那一身漂亮的军装,引出我旧时的一个情结。

  小时候体弱多病,常被小伙伴欺负,虽然反抗,却弱不敌强。于是暗下决心,长大一定要参军,这件事想得多了,便缠绕成了一个情结。

  念小学五年级,“文革”开始,学校停课,我得以提前当“兵”(红卫兵)。着一身新崭崭的军装,那种感觉,绝不亚于今天穿一套正宗的皮尔·卡丹。穿的人多了,供不应求,形成“卖方市场”,导致大量“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我记得,辨别真假军衣,不看别的,就看纽扣。真军衣的纽扣,凸出的五角星上面,有竖排的“八一”二字,纽扣背面的扣眼是铜的。而假军衣的纽扣,正面没有“八一”,反面没有铜扣眼。军衣穿久了,洗得发白,拿到洗染店加色时,必须先把军衣上的纽扣全部剪下来,否则,等你的衣服加完色,就只剩军衣不见纽扣了。

  到了参军的年龄却不能如愿,原因是“家庭出身”与“社会关系”。于是退而求其次,在插队落户的那个村子里申请当民兵,是“候补”的,只能参加一些非军事活动,比如给五保户担水送柴,给烈军属贴对联等等,不发枪,也没有军衣。

  村里一位参军的小伙子回家探亲,同他达成协议:我代他写一封求爱信,他把军衣借给我拍照。照片至今还在,红领章红帽徽映着笑脸,只是笑得有些勉强有些忧郁。

  明知参军无望,依然渴望参军,直到考上大学,对“军装”的青睐仍不减当年。用积攒下来的一个学期的助学金,到广埠屯商店买了一套正宗的军衣。

  都说我们班有两名军人,一个是冒牌的我,一个是部队学员李君。现在想来,李君的与众不同,就在于他“不做”许多事。比如,他不给女孩子写情书,他不故意地学雷锋做好事,他不为了人党三天两头地向辅导员汇报思想,不为考高分而找老师“套题”,也不提前一两个月进人“复习状态”……严格地说,李君是我认识并熟悉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军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