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天心阁的导游词

2021-02-26 来源:钮旅网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欢迎来天心阁参观游览,本人是景区讲解员 ,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简单介绍

  天心阁有关的历史和文化。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阁有一个初步的

  了解。(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国古

  代有“江南三大名楼”的说法,分别为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

  阁”;后来加上山东的“蓬莱阁”,誉为“中国四大名楼”;现又加上我们长沙的“天心阁”、

  南京的“阅江楼”、昆明的“大观楼”、永济的“鹳雀楼” 并称为中国八大名楼。天心阁自古

  享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新潇湘八景中的“长沙四大

  古迹”之一。它处在古长沙城的地势最高点,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所以一直被视为长沙

  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500多年历史的古

  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座园林景点。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叫做崇烈门,它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济南

  惨案”及在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

  人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崇烈门上的居中的这副对联

  是“气吞胡羯,勇卫山河”,“羯”为古代的一个族名,因信奉胡天教,所以称为“胡羯”,它

  附属于匈奴,在这里是指日寇。此联与崇烈门都是蒋介石所题。旁边的这副用篆书写的对联

  就有点难以辨认了,“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其上下联均出自中国经学典籍,上联

  出自《易经》,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上联的意思是:冒险而忘记生死,指的是为国赴

  难,奋不顾身;下联的意思是:理想胜过活着,是指理想至上,宁可捐躯。这副对联对抗战

  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可惜崇烈门毁于文革时

  期,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牌楼是按原貌重建的。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崇烈亭”,他与刚才我们看过的崇烈门是同一组建筑。亭中“崇德”

  牌匾为蒋介石亲笔所题,有“怀念烈士崇高功德”之意。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个匾上的“崇”

  字少了一点,“德”字少了一横,大家不要 以为写的是错别字,这是蒋介石临摹了中国四大楷书之一的长沙人欧阳洵的欧体的写法,

  其特点是不拘泥于原字的笔画。此亭内原有一门报时的午炮,每天中午鸣炮三响作为长沙城

  计时的标准,可惜此炮早已不存在了;此亭是1946年蒋介石为纪念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

  阵亡将士所建,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再振雄风,重建家园”,这就是“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

  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这副对联的由来。从1939年9月至1942年元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

  长沙,有“百胜将军”称号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

  “天炉”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

  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

  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在

  世人面前。

  现在大家往前望去的楼阁,就是建于明代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了。有关天心阁的

  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20xx年)善化知县唐源的《分地方申详》,其具体始建的

  年代不祥。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

  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两

  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

  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有的游客可能看过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它当时在天心阁封闭拍摄了两天,讲述的

  就是青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发生的事。一师范旧有一条小路同往天心阁,距离仅三

  里多,这条路叫做“天心游路”。春至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毛泽东

  酷爱风浴,雨浴,遇大风雨时,毛泽东常独自一人来到天心阁月城的炮洞内读书学习,有时

  又与蔡和森等人来到天心阁上游憩,畅谈国家大事。有一次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一道游天心

  阁,蔡和森双眼凝视着远方湘江中的橘子洲,隐约见到洲旁一叶叶扁舟,即兴说出上联:“橘

  子洲,洲系舟,舟动舟不动。”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 ,但一时无人对出下联。而毛泽东看

  到当时天心阁漫天飞舞的鸽子,略有所思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天心阁,阁栖鸽,鸽飞

  阁不飞。”这副对联既对仗工整,又构思巧妙,成为长沙城家喻户晓的趣联巧对。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

  《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

  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大家看到湘江中的这个洲就是橘子洲,她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

  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

  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一边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3日凌晨的“文夕大火”后,

  周恩来与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另一面展示的是1930

  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

  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

  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为何称 “天心阁”呢?根据中国古代星像学,天上有28星宿,其中南方七省为“朱雀”,

  在其尾巴上有颗主寿命的“长沙星”,而阁楼建好之后正好对着天上的“长沙星”,好比它也

  是天上的星星,故原名“天星阁”,是古人祭天神、观星象的“灵台”;大家都知道古人历来

  崇尚孔孟之道,原先阁楼供奉着文昌帝君和奎星神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振人文而达天心”,

  因此星星的星又改为了心灵的心。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长沙仅存的一段古城墙了。公元前220xx年,也就是西汉高祖五年,

  刘邦建汉时册封他的八大功臣为王,其中长沙王吴芮,就用土夯筑成长沙的古城墙,据今有

  2200多年历史了。到了明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改土筑城墙

  为砖石建筑,目的就是为了加强防御,使长沙成为坚不可摧的城市。明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

  入长沙,城墙曾遭到破坏;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 ,洪承畴经过湖南,驻长沙,拆运明

  藩府砖石修筑城墙,使古城墙再展雄姿。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 ,城墙又遭太平军破坏,

  后历届湖南巡抚骆秉章、毛鸿宾等重修加固,增设炮台并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

  城格局。本来古城墙方圆有8.8公里,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当时的国民党政

  府为了修环城马路,仅保留251米的眼前这段城墙至今,作为长沙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 请往我手指的方向看,这就是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 又名瓮城。顾名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

  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月城内还有储存弹药和

  粮食用的仓库和通往城外的密道, 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有兴

  趣的朋友等下可以下去自由参观。 请朋友们往古城墙下方看,是否注意到下方有一座大型花岗岩雕塑?它取名《太平军魂》,

  诉说的是1852年7月,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军攻打长沙,不幸被我们眼前这两座“红

  夷大炮”炸死的悲壮历史。这两门炮为左宗棠专门拆除长沙北门原铁佛寺一座铁菩萨铸成。

  太平军在长沙攻打了81天,最终无功而返。正由于此次战役让道光皇帝看到了湖南人的厉害,

  使得他于1853年委派湖南湘乡人曾国藩,开始组建“扎硬寨,打死仗”的湘军。 发生在古城墙下最出名的战役,莫过于《关公战长沙》。三国时期的东汉建安十二年(公

  元220xx年),赤壁大战后,诸葛亮派兵遣将,争夺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关羽在长沙

  城下大战守将黄忠,互生企慕:一战各打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二战关公使“拖刀计”而黄

  忠马失前蹄,关公要赢得光明磊落,故而放了黄忠;三战黄忠诈败,回头向关羽放了三箭,

  头两箭为还关公人情,黄忠放的是空箭,后箭为报答关羽不杀之恩,黄忠只射了关羽的盔缨,

  这回关公知道了黄忠的厉害。回城后长沙太守韩玄疑黄忠通敌,要将他推出斩首。魏延救了

  黄忠,要斩韩玄,韩玄为迷惑魏延,故意将他的两只靴子各放南、北两处,故今长沙还有“南、

  北倒脱靴”的巷名。魏延识破了他的诡计,抓住他杀掉,因此长沙又有“赐闲湖”(刺韩湖) 。

  后来魏延献了城池;黄忠闭门不出,刘备亲自登门相请,才出来归降。 最后请大家观看《长沙大火》幻影成像片,它说的就是发生在1938年11月13日凌晨2点的“文夕大火”。

  好,本人的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