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读月
月到中秋分外明。古往今来,中秋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就是一个背负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内涵的重要节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到中秋时节,华夏民族、炎黄子孙血脉里蕴含的那份祈求美满团圆的中华情便油然而生,那朦胧的满月之光,尽情释放团圆之喜和抒发离愁别绪。八月十五,街坊邻里、里弄胡同,举家吃月饼、逛花灯,赏月闲聊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时那轮玉盘般的明月,就像一个绝妙的载体,给予我们无限的寄托的遐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古代的中秋有着非常传统的文化仪式,中秋拜祭月神,祈求丰收,中秋的月亮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很神圣。到了唐宋年间,中秋被赋予了更加自由浪漫的气质和色彩,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民间传说盛行起来,使得中秋文化充满了迷人而魅惑的色彩。除此之外,许多文人墨客也开始在月下吟诗作对,那唐诗宋词的缠绵和辛酸,道出自己忧国忧民的胸襟和思乡的愁绪,中秋亦成就了文人与月之间的一场天上人间的对话,于是有了花前月下的浪漫情节,于是有了花好月圆的美好憧憬,中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的演进。明清之后,这一年一度的民俗逐步成为和春节并驾齐驱的主流节日,XX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直到现在,这满盈的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是一种特有的审美象征。
儿时的中秋充满童趣。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吸引我的,不是那色香味俱全的月饼,而是夜晚能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柚子皮”花灯挑在手上,和小朋友一起走在草丛中与萤火虫之光一较高下,于月下纳凉嬉戏。中学的时候,中秋传统却富含着亲情和温暖,只是喝杯茶,咬几口月饼,和家人在院子里赏月便已满足。到了大学的时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渗透于每年的中秋,和同窗一同感受异乡的中秋气氛,也算是一份别样的幸福。工作以后,中秋已渗透了很多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各种社会活动中。赏花灯、猜灯谜,于社区公园之中,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然,我始终觉得,高挂的圆月更有种悲凉的色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而含蓄的华夏民族便把这份渴望团圆的情怀和期盼诸事圆满的希冀寄托在中秋圆月的寓意之中,虔诚地许愿,而这月承载了多少凝重的故事和美好的向往,不禁让人总用最凄美的语言来描绘。我的两个挚友要在国外求学几年,中秋之日总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这时,捧起一束通透的光,便洒下无尽的思念。千里清光依旧,万目心思同源。于是中秋之月,便牵起彼此想念但天各一方的人们,气脉相通地驶向同一个方向。中秋的月亮同样能汇聚对故人深重的惦念。记忆中我最爱的奶奶总是在这天给我买来我最爱吃的莲蓉双黄月饼,两年前奶奶不幸病逝,给家里带来巨大的悲痛。每每遥望八月十五的明月,总能隐约看到奶奶慈眉善目的脸庞,梦中清冷的月宫,奶奶和嫦娥玉兔一道欢歌起舞,无忧无虑,那月犹如理想中的伊甸园,把我们和奶奶紧密相连。
秋色清朗,风声寄思。月圆之时,谁与我共?只要有圆月和思念,中秋不会老去。借中秋来传递美好的愿望和团圆的信念,月光便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纽带,源源不绝,年年依旧,亘古不变。
中秋读月,是团圆,是愁思,是憧憬。好一个和谐之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