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班家长会讲话稿

2022-01-14 来源:钮旅网

  尊敬的各位家长:

  您们好!

  首先感谢你们能如约而至地前来参加家长会,我代表小班的老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时间过的真快!小班的第一学期即将进入尾声。

  这学期来,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在我们三位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孩子们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孩子们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了;有礼貌了,能和老师打招呼,能和父母告别了;会和老师一起学习和游戏,能在课堂上大胆回答老师的问题了,会画画了,会唱歌跳舞了,会念三字经,弟子规古诗和儿歌了……本次家长会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一起为咱们小班的第一学期的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希望家长能进一步配合班级工作,加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一、介绍班级老师、幼儿的情况。

  我是王老师,是小班的主班老师,另两位老师是于老师和袁老师,我们三位老师一起完成幼儿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记得初入园的孩子们个个因分离焦虑的不安心理,哭闹不止。他们大多都为独生子女,在家有着两对一,四对一,甚至六对一的教养优势,同时也折射出很多个性问题,例如:比较自我、动手能力薄弱、交往能力薄弱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脾气倔等。

  二、介绍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

  本学期,我们的工作重点主要是,让幼儿为适应幼儿园生活和各项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各项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比如:讲礼貌、讲卫生、正确地洗手、良好的坐姿、用心倾听、不攻击他人等等。我们本期的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

  1、能亲近老师,愿意上幼儿园,情绪愉快地参加幼儿园的各类活动;

  2、能知道自己的名字,听到呼唤会应答,多数幼儿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

  3、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入厕、喝水;

  4、能充分活动身体,走爬跑动作协调,在集体活动中愿意与同伴们一起玩耍;

  5、多数幼儿乐意开口说话,能听懂普通话,喜欢听熟悉的故事和儿歌;

  6、能觉察生活中物品的大小,多少,颜色,形状的明显不同,能识别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和人;

  7、喜欢参与活动,摆弄玩具,材料,会跟着老师有兴趣地唱歌、敲打、做模仿动作。多数幼儿能完成教学目标,个别幼儿有待提高。

  我们使用的是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它包括了健康、科学、艺术、语言、社会这五大领域(和安全),同时我们开设了体育、区域及音乐游戏等活动,具体活动安排有“一日活动表”这个表可以显示出我们每一天的活动设计是环环相扣的。我们是以各种游戏的形式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孩子们比起刚入幼儿园时,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幼儿在园的表现情况介绍“怎样让孩子尽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到幼儿园应注意些什么,家长应配合幼儿园做些什么。”

  这些都是在我们八月底第一次家长会中讲到如何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话题。刚入园时的情形,现在仍记忆犹新。老师的身边坐着一圈哭不停的孩子,有的老师抱着两个,身后拉了一群,眼泪鼻涕都是。面对这些哭闹的孩子,我们尽量温柔的安慰,轻声的说老师知道宝宝想妈妈了,我们来一起唱首儿歌好吗?唱一会妈妈就来接你了,有的拿玩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在老师有序的安排,带着孩子弹琴、唱歌、跳舞、做游戏。

  孩子们安静了,两眼圆溜溜的看着老师,有的跟着一起唱,小手跟着一起挥动着。孩子笑了,而老师早已经汗流浃背,仿佛空调的制冷系统出了毛病。也有孩子出现反复哭闹现象的。有些家长做的很好,正确的引导,积极的配合老师的工作,孩子很快适应了,享受着集体生活带来的快乐。有的家长来送幼儿入园时看到孩子哭,自己也忍不住跟着抹眼泪一起哭。孩子的情绪特别容易受到感染,结果哭了一片。我们老师看在眼里,更是着急在心里。对家长,我们忙着劝导及告知正确对待孩子入园的分离焦虑现象。对哭闹的孩子,我们忙于引导,转移注意力,给予母亲般的爱心和耐心。慢慢的孩子们喜欢上幼儿园,看到孩子开心的笑,家长也安心了。

  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下了。记得,有个周一的早上,孩子们陆陆续续的上幼儿园,我们晨间接待时,一位孩子的妈妈告诉我说,孩子特别不喜欢过双休,我很惊讶,问为什么啊?孩子妈妈回答,她星期六星期天也想上幼儿园,想到幼儿园找她的老师。再后来的一段时间,我看到有个小朋友跑到我身边,轻轻的有点害羞的说,老师,我想你了。身后的一群孩子都争先抢后的喊着,老师我也想你了!我也想你了!那刻,我觉得做为一名幼儿教师,特别幸福!特别感动,孩子们虽小,也能懂得老师们对宝贝的爱,每经过一个小长假,老师最想的也是我们班的小宝贝们啊。

  我们小班幼儿因年龄小,交往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幼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在活动中发现有推人、抓人、打人等攻击性行为,因为孩子在初入园的两个月内,往往是最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我认为有4种原因造成:

  (1)、不会交往,想引起同伴的注意,但方法不对;

  (2)、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年龄小);

  (3)、生理因素的影响(多动);

  (4)、家庭教育的因素。当出现了幼儿之间的攻击事情后,都是我们不愿意发生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