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追寻泾河魂06--密须古国灵台县

2024-08-13 来源:钮旅网

经崇信县南五举农场从龙门乡流入灵台境内。达溪河和黑河这两条河流几乎呈南北平行之势横贯灵台全境,滋育着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两条河流一路东去,出灵台境旋即汇合于长武。


灵台县位于甘肃省东部,东临陕西省长武县、彬县,南接陕西省麟游县、千阳、陇县,西连甘肃崇信,北依甘肃泾川县。县城面积1991.51平方公里。与黄土高原泾河流域的其他县区一样,灵台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也因了远古时期始,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历经千年沧桑,灵台积淀了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



提到灵台,许多人会立刻想到曾经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封神榜》中,姜子牙为祭奠在伐商战役中的阵亡将士和封神所建造的灵台,我亦如此,并对它充满了遐想。后来,知道灵台非姜子牙所建却也和周文王有着关联,神往依然!


此次的泾河文化之旅终于让我踏上这片我所神往的土地,加之在彭阳时关于朝那古城以及皇甫谧的种种疑惑一直在心中未解,因此一到灵台,就有些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一切。灵台政协以及宣传、广电部门陪同采风的领导和老师面对我的一个个问题,笑着说该叫我是“十万个为什么了!”。


在灵台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灵台建于周代,而县以灵台命名则始于隋代”。听这里的工作人员讲,“灵台”是商纣时期,周文王征服了位于今天灵台县百里镇一带的密须国后,为祭天昭德、与民同乐所修建的。如今,它享有“神州祭天第一台”之称。


我们面前的这座“灵台”,其建筑有唐宋古建筑的风韵,同时又加入了南北朝建筑的风格。以宫亭楼台庙殿融于一体的构架,台高78尺,周回288尺。葱郁蓬勃的古柏绿树映衬着凌空耸立、气宇轩昂的建筑,悬于中间的镀金镏刻“灵台”二字,光彩夺人,楼景相衬焕发着灵动与生机。“灵台”底层是围着栏杆的白色台基和画栋雕窗,绿色琉璃接檐的楼厅;中层是橘黄色四层楼体,顶层是斗拱飞檐,金黄色琉璃盖顶的古殿堂。临近拾级而上,楼里楼外回旋上升,安全踏实,楼外连接开放式碑林,楼内可浏览古今名人“灵台”诗文题词。向外望去,灵台县景一览眼底。及至顶层殿堂正门,亭门上高悬“地灵人杰”的大匾。立柱上挂着“凌昭千古秀,台景万民观”的巨幅对联。大殿中为坐塑周文王像,塑像两旁山墙上分别是波澜壮阔,展现古战场盛况的《伐密图》和文王与军士百姓谢天祭祖的《同乐图》。



站在大殿门口,极目远眺,正是一望无垠的两山对峙的开阔地带。此情此景,不由遥想三千多年前种种景象了。文化局负责人不无遗憾地说,现在的“灵台”是1985年重修的。其实,当年周文王建筑的“灵台”被毁的年代离现在不到100年。关于“灵台”,流传着“一百(柏)一个墩”的传说。当年周文王建筑的“灵台”就在现在的文化馆址内,“灵台”坐北朝南,依山面河,高约两丈也就是六米左右,底宽一丈五尺,顶上面积仅有一张席子那么大。台体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的,在今天看来,也就是一个黄土墩,台上长着一棵大柏树。因此才有了“一柏一个墩”的传说留下来。周文王“灵台”从建筑起后,一直耸立在灵台县,直到1928年,因取土夯塌陷的城墙,加之驻军占地修营房,留存了数千年的古灵台就如此毫无道理的被铲平了,1933年民国地方政府又仿建灵台,此后在“文革”中被以“四旧”消除。


文物古迹,是古代文明的遗存,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这一理论在我们所走的每一个县区都被充分印证着。



当我们走进位于灵台县荆山的博物馆后,真的被这里的馆藏震惊了。这里的7000多件藏品中以青铜器、陶瓷器和玉石器为主。这些文物宛如历史的画廊,生动地再现了灵台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面貌。

听这里的负责人讲,灵台文物有着显著的特点,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各个历史时代的文物在这里都有系统的收藏且没有断档是最难得的。馆藏的西周文物繁多,许多文物造型生动,形象逼真。特别是好多西周铜器上还有铭文,记录了地名、水名,以及公爵御仆的身份,这些为研究古代灵台地区乃至泾水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以前与许多朋友说过,南方旅游看山水,西北游览读文化。在博物馆里,如果不是听讲解介绍,至此,我才知道,灵台县的“灵台”确实与姜太公“灵台”无关,但是灵台这片土地确是浸润着浓厚商、周文化的神奇之地。神秘的密须国就曾经是这块土地的主宰者。


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泾河及其支流达溪河流域,就分布着密须、共(泾川)、阮(今长武一带)、卢(今华亭)、虞(今陇县)、芮(今崇信)、邠(今彬县一带)等方国或部落联盟。灵台县境内为黄帝后裔姞姓密须国,是比较强大的一个方国。密须国国都阴密就设在今天的灵台县百里镇。公元前1057年,周文王姬昌为了巩固其反商的大后方,“以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为由,伐灭了密须国。《诗经·大雅·皇矣》篇,记载了周文王伐密须国的经过和情形。周武王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945年,密康公陪同周恭王巡游泾水时,有三个美丽的女子偷偷投奔密康公做了他的妻妾。一年后,周恭王得知此事,以藐视天子,违犯周礼为由,派兵攻灭了密国。在去往百里镇的路上,我们听到了这些曾经的故事。



汽车逆达溪河而上,望着车窗外满目的青山绿树。遥想几千年前这里上演的一幕幕历史大剧,想想密须国和密国的被伐,均是被周王朝冠以不敬大邦的罪名,不由让我想起小学课本中狼和小羊的故事。狼想吃羊,便找种种理由来罪责小羊,不管小羊在哪里喝水,如何辩解,都难逃被狼强加罪名并最终被吃掉的命运。虽然有不以成败论英雄之说,但成王败寇的意识却已深入人心,千年岁月的磨蚀之后,孰错孰对已经无关紧要。正可谓“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总归于向前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


对于我们要去的百里镇的名称我很感兴趣。因为一般来说,地名都是有着其渊源和故事的。果然,陪同的张主席告诉我们,百里镇是先秦阴密县所在,因为秦穆公将这里作为采邑封给了“五羖大夫”百里奚而改称百里的。


说话间,我们已经来到了百里镇政府所在地,镇政府对面不过二百米是原百里中学所在的台地。据考证,这里就是当年密须国宫城遗址。穿过旧址仿建的商周风格的密须城门,登上气势宏伟的密须广场,一棵古槐引人注目。古槐根部虬龙盘须,苍劲雄奇,其主杆长势酷似牛头,分两只主杆生长的树身,似牛的两只犄角向前斜冲着,势如斗牛,威武壮观。据介绍这是一棵唐槐,距今天已经有1200多年了。



广场一侧矗立着仿制的乌黑色的“密须鼓”。据《周礼》记载:天子有九赐,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则,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责,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鼓”属于斧钺之类,是一种机制,是号令的象征。因此,“密须之鼓”便是商王朝赐予密须国,代表商王朝管理周围方国的权威象征。也正因此,周文王才拿密须开刀,灭密获鼓。一方面展示自己的战斗力,一方面试探商朝的强弱程度,以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另外解除其东征朝歌的后顾之忧,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在密须古城的南将台,1982年,出土了一批窖藏瓷器。1976年,在距其五十里的康家沟村,一次性出土274枚安息(安息即古波斯)铅币。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古丝绸支道上的一处中转站和歇脚点。千百年来,“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瓷器到安息”的诗歌在此流传不息,而在此出土的瓷器和安息铅币则是对此最好的佐证。


站在密须古城广场上,四周群山环绕,流淌了千百年的达溪河依然沿山脚流淌着。百里密城之意义,不仅仅因为历史上这里是密须国都城、周文王在此伐密,还因为其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重要吧。


时间的尘埃淹埋了太多的历史,而今天又有几人去了解历史,探究脚下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和瑰丽呢。



离开百里,我们驱车前往位于灵台县东南的邵寨镇,走到一处山脚下,陪同的张主席停车指着达溪河边的一座山让我们看,那山像什么?远远看去,只见那座山山顶突出,被周围稍矮的几座山峰拱围着。我诧异地望着张主席,等着他的后话。“那座山叫文王画卦山,周围的山峰共有八个,在群山中蜿蜒流过的达溪河在这里成了八卦中的阴阳鱼。”经他这么一说,我们再细看确实如此。“传说,文王在降服密须国,在灵台祭天后,沿达溪河班师回朝。看到这座山酷似八卦图,就地画卦、占卜,并将八卦演化成六十四卦,形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后人为纪念此事,将此取名为‘文王画卦山’。”


来到了灵台县邵寨镇,这里的文化广场让我很惊讶,因为这个广场名字叫鹑觚文化广场。在广场中间,有一个鹑(即鹌鹑)飞落于觚(古代盛酒器皿)的雕塑。我之所以惊讶是因为我的家乡长武县,一直以来都以秦时置鹑觚县为置县史。



这里关于鹑觚一名由来的记载与长武相同:据《太平御览》引《周地图记》记载:“鹑觚县者,秦使太子扶苏及蒙恬筑长城,见此地原高水浅,因欲筑城,遂以觚奠祭,乃有鹑鸟飞升于觚上,以为灵异,因此县名。”秦置鹑觚于浅水塬,西魏大统年间,鹑觚县治迁于县南四十里支村(今邵寨),古址尚在。当时的鹑觚县为北地郡管辖,辖地约为今天陕西长武、麟游和甘肃泾川县部分地区及灵台县东部地区。



而据我所知,长武县亭口镇也有一个村叫支村,其位置距邵寨支村不到十公里。想到此,不由使我又想起在宁夏彭阳、甘肃平凉、华亭等地都有关于朝那的古城及皇甫谧的记载和佐证。以及各地关于朝那古城所在以及我国针灸鼻祖皇甫谧故土所属地之争了。这应该又是历史上行政区域划随朝代更替而不断改变所产生的误差吧。


灵台文化的三张名片分别是密须古国旧地、灵台和皇甫谧。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生于东汉建安20年,即公元215年,长于曹魏,公元282年,卒于西晋,终年68岁。之前,我只知道皇甫谧和针灸术有关,到了灵台,才知道他不仅仅是针灸鼻祖,还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皇甫谧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年少时顽皮放纵,不思进取,二十岁时还是游手好闲,懒于读书,但他天资聪颖,20多岁开始发奋,苦读书文,被人称为“书淫”,由于他学而有思,很快便有所建树。


据说,皇甫谧早年致力于文史,先后著有《高士传》、《逸士传》、《烈女传》、《玄晏春秋》、《年历》、《帝王世纪》、《三都赋序》等。其中《三都赋序》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左思邀请皇甫谧写的序。“洛阳纸贵”的成语也是因此而得的。直到皇甫谧42岁那年,因为身体羸弱。患了严重的风痹病,双耳失聪,饱受病魔缠身之苦。自此悉心攻读医学,练习针灸,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针灸甲乙经》这一部使皇甫谧流芳百世的著作由此而成。



在灵台关于皇甫谧相关的有朝那古城,即今天的朝那镇、书台山、皇甫谧书窑及花园、皇甫谧陵园以及皇甫谧针灸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随着皇甫谧问题研究的兴起,皇甫谧生卒地引起了史学界和其问题研究爱好者的注意,一时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晋书》皇甫谧传中记载:“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由此可见,只要确定了皇甫谧生卒时期朝那县的位置,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我翻阅了各地专家关于朝那县的位置论证,其中灵台县杨生杰先生援引史书中在不同时期对安定郡和朝那县所在位置的描述,所得出的结论我较为认同,那就是在汉武帝时期安定朝那县初置位置应该在今天的平凉以西的固原一带。这与彭阳出土的朝那鼎代表的年代相符。问题是,皇甫谧出生于东汉末年,五岁时,即(公元220年)。10月曹丕废汉帝自立,东汉亡,此时距朝那县的初位置的公元前114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这时候,朝那县还在不在原来的位置?据各类史料记载,汉时的朝那县所处位置与少数民族接壤,属边疆之地,这点从彭阳县穿城而过的秦长城就足以证明。由于边疆羌族所迫,当时的乌氏、朝那等县随着安定郡向东迁徙而改变了辖地和治所。史料记载中,安定东迁有两次,两次皆因羌族转盛,多次犯境而致。虽然后来随着东汉军队反击羌族收回失地而回迁安定,但并不是迁回原址。清朝的一统志引灵台县志作如下叙述:“魏朝那在灵台县西北九十里,居民贸易于此,为东朝那市”。


在今灵台什字塬的西端的朝那镇,是灵台西部五乡镇商流、物流和人流中心。



远古的遗迹是历史的见证,朝那镇现可考和保存的皇甫湾遗迹达11处之多。另外,灵台县境内遗存着大量皇甫谧生活的遗迹。其中朝那镇的皇甫湾,据传便是皇甫谧的出生地。今天灵台县独店乡张鳌坡村,至今仍有黄家坪,传说是皇甫谧晚年耕种之地,还有其栽花种草、种植药材的皇家花园和住过的黄家窑洞,以及被当地人称作“书台山”的皇甫谧当年读书的地方。最有力证据就是宋代《元丰九域志》在灵台县下记载有皇甫谧士安墓,灵台历代县志也记载皇甫谧的坟墓就在灵台县独店镇。


1974年,甘肃省三级文物部门联合探测在此发现了墓道,证明了这是古墓无疑,而墓中无陪葬之物,又符合皇甫谧《笃终论》要求儿孙简葬的遗训。


凡此种种,应该说,对于皇甫谧生卒地虽然仍有多种说法,但其墓冢就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灵台。



在独店镇的皇甫谧墓地,灵台县近年投资兴建的总面积87亩的皇甫谧陵园内,晋、汉古建筑风格的神楼、献殿、纪念堂、配殿、展厅等突出展现了皇甫谧一生的医学、文学成就。是历史爱好者进行历史爱好者进行历史文化交流、开展针灸术研究的重要场所。


我之所以颇费笔墨在这里探究皇甫谧生卒地,并非要考证什么,而是因为皇甫谧留给世界及后人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传承去发扬。从彭阳、平凉、华亭、崇信到灵台,当然还有我们后面要去的镇原、西峰等地,都有关于皇甫谧的遗迹和传说。


在我理解,这些应该都是曾经存在的,就像今天的专家学者们也是在祖国的大地上处处讲学传道,甚至走出国门,宣传和弘扬文明、文化一样。皇甫谧这样一位造成“洛阳纸贵”的文学家、史学家和针灸鼻祖,如果故步自封于一隅又如何能将其所学所创所研究广泛传承并造福于众呢。因此,我个人认为各地大可不必为了这位名人的生卒地等去争抢。相反地,如果能够达成共识,联手来宣传弘扬这位古代名人留给后世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撇开地域、门户之见,将此文化做强做大。也许这才是两全其美之策吧。

皇甫谧生卒地灵台说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继承、发掘、弘扬皇甫谧针灸术这一伟大医学遗产方面做了不懈努力。


针灸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皇甫谧之所以被奉为针灸鼻祖是因为他厘定了人体349个穴位,比《黄帝内经》多出了189个。他的针灸学巨著《黄帝针灸甲乙经》,提出了脏腑经络治疗理论、明确了穴位名称、位置,介绍了病症治疗方法,禁忌事项等。


在港台以及内地的经典武侠小说以及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点穴高手运用穴位挟持敌人的情节。大概这些人首先应该感谢的也是皇甫谧老先生吧。从这点来说,皇甫谧在文学家、史学家以及针灸鼻祖等这些名号后应该加上武林“点穴高手”这一个名号了。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笑侃罢了。


《黄帝针灸甲乙经》标志着科学的中国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使针灸成为临床的独立学科。针灸术在灵台民间广为流传。1985年,灵台县建起的以针灸治疗为重点的皇甫谧中医院,集针灸医疗、教学、研究为一体。在继承传统针灸方法的同时不断地创新,使得针灸临床应用范围扩大到了经络诊断、针刺麻醉、针灸保健与针灸治疗四个方面。还建起了皇甫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灵台县的三个大型医院,13个乡镇卫生院以及200多个村医疗站都不同程度地运用针灸进行治疗。


走在灵台县城或某个乡镇,总能看到一些个体针灸诊疗所。在灵台县民间,一些老人也都懂的针灸、艾灸治疗小疾的方法。2005年皇甫谧针灸术就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皇甫谧针灸术是世界级宝贵医学遗产,其不仅是灵台县、泾河流域的骄傲,更是中华医学界的骄傲。


在皇甫谧墓碑前,我肃穆直立,以表达对这位先贤真挚的敬意。


皇甫谧之外,值得灵台人引以为傲的还有牛弘、牛僧孺等历史名人。提到牛弘,又是一位生卒地有争议的古贤。因为在我的家乡长武相公镇就有牛弘墓。这又该留待长武再讲述了。而“政治、文、史俱精开半世雄风的牛僧孺”,则被奉为中国传奇小说的开山祖师。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造传奇之文,荟萃于一集者,唐代多有,而煊赫者莫如牛僧孺《玄怪录》”。


许是灵台这个名字的诱导吧,加之灵台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积淀。“人杰地灵”这个词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闪现。灵台人不断开发灵台历史文化遗产,把精神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也因此,灵台已成为甘肃省重要资源供应、资源开发、外贸出口、旅游观光的县份之一。


暮色中离开灵台县时,我的脑中一直闪着“灵台”上的两副对联。一副是灵台亭门立柱上:“灵昭千古秀,台景万民观。”一副是文王伐密须壁画的题幅:“伐密不在兵甲利,安邦还在人心同。”前一副赞灵台之自然秀美景色,而后一副则体现出周礼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不由感慨,老祖宗们留下的遗产确实值得细细品味体会其中之深意!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