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泰山千古情:一起感受荡气回肠的人鱼之恋

2024-08-13 来源:钮旅网

神话故事说:“东海有鲛人,可活千年,泣泪成珠,价值连城;膏脂燃灯,万年不灭;所织鲛绡,轻若鸿羽;其鳞,可治百病,延年益寿。其死后,化为云雨,升腾于天,落降于海。”演化出了“鲛人落泪报恩”的故事:美丽的鲛人被冲上海滩,被一男子所救。于是她在男子家中住下卖鲛绡,临别时,问主人要了一件器皿,对着器皿哭泣,于是眼泪化作珍珠满盘,作为答谢主人留住的礼物。大型歌舞《泰山千古情》,堪与安徒生童话媲美的中国人鱼传说——

宋城演艺打造的大型歌舞《泰山千古情》中的一幕《石敢当》,讲述的就是堪与安徒生童话媲美的中国人鱼恋。在泰山,亘古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勤劳勇敢的小伙石敢当和美丽姑娘灵儿在泰山脚下相知相爱。可泰山上的蜘蛛精妖魅祸害人间,石敢当所在的村庄深受其害。为保护百姓,敢当和螭霖鱼与邪恶势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大战。

最终,正义战胜邪恶,为保百姓永久安乐,“敢当”化作了巨石,矗立在泰山之巅,他的血液融入到泰山的每一块石头中。灵儿为了生生世世陪伴石敢当,化作螭霖鱼,永远在巨石旁的山溪里环绕着。而这荡气回肠的美丽,没入水底,生生世世浮浮沉沉,留待世人铭记。

飞天群舞、绸吊、激光、杂技……数百名演员用不可思议的舞台特技、上天入地的空间创意,把观众带入一个魔幻的世界,仿佛穿越时空切身感受那段激烈的善恶之战和凄美感人的大爱传说。终曲响起,在全彩激光营造的千年时光隧道中共舞的他们如守望者一般驻足在那个最初的世界,流年荏苒也不改容颜。

在公元2016年10月末,我走进了泰山,走进了大型歌舞《泰山千古情》现场,让你我一同来感受这荡气回肠的人鱼绝恋。

大型歌舞《泰山千古情》是一台紧跟时代主旋律、紧跟百姓精神需求而创作的舞台艺术作品。千古有情,情在真善美。演出内容高度提炼了山东和泰安历史与民俗文化,紧扣着山东的历史发展,从展现人类原始穴居生活的古老大汶口文化,到现代的泰安面貌,讲述的是人类伟大实践的验证,反映了时代和历史的进步;通过舞台演绎,演出将天地间的“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诠释了山东的精神底蕴,让大家与远古人物、唐玄宗、石敢当等历史、传说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感受他们不屈不饶、坚忍不拔、仁义和善、为民牺牲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坚忍不拔、威武不屈、心怀天下。整台演出把历史传说及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故事搬到舞台上,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来自历史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厚重,从而让人观照现实、发人深省。

演出剧目分为《大汶口》、《石敢当》、《封禅》、《闯关东》、《谁不说俺家乡好》等几幕,演出以声光电机械等高科技特效、上天入地的空间创意,高度凝括六千多年来山东和泰安历史与民俗文化,史诗般演绎了华夏先祖迁徙的艰辛、泰山封禅的盛况、石敢当与螭霖鱼的爱情、山东人坚韧不拔的闯文化等,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视觉体验和心灵震撼,是每一位到泰安的游客必看的演出。

泰山自古以来就是一片十分适合人类栖息繁衍的乐土,早在6300—4500年前,先民们就已在泰山脚下狩猎、制陶、牧鱼,创造出无比灿烂的史前文明。大汶口文化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也是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一提泰山,你一定会知道有个石敢当,是的,石敢当,敢坐敢当的一个男子。泰山亘古流传着这样一个浪漫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勤劳勇敢的小伙石敢当爱上了美丽的姑娘灵儿,两人经历千辛万苦,与恶魔斗争,演绎了一段泰山绝恋……

泰山封禅,历代皇帝几乎都到过泰山祭天封禅。唐朝的封禅最为宏大,《旧唐书》里记载,公元725年,唐玄宗在泰山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封禅。日本、大食、天竺、新罗、高丽等六十多个国家纷纷派遣封禅使团,朝拜大唐皇帝,盛况空前、威震四方。

《泰山千古情》是国内首部全景展现泰山历史文化的大型城市歌舞秀。据悉,这台由中国演艺第一股宋城演艺全新打造的大型歌舞《泰山千古情》,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台为泰山本土文化量身打造的室内城市歌舞秀,是一台真正演给山东市民和游客观看的民俗风情大片。

“泰山安则四海皆安”,泰山情,是华夏情,也是山东情。六千年前的大汶口先民们,在茹毛饮血的年代,把太阳、火与泰山当作至高无上的崇拜,这就是华夏民族最早的记号“日火山”图腾。凭着这份精神力,他们从泰山出发,不畏艰难险阻,越过千山万水,西出河西走廊,北抵黑龙江,南到吴越,往东最远甚至到达美洲(据考古学家最新考证)。每当孤寂的月圆之夜,当先民们抬头望向故乡的星空,那如烈酒般在体内扩散的乡愁,促使他们拿起工具,在坚硬的岩石刻画上了亲人的容貌,这是山东人乃至华夏民族最早的“情”。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里,泰山封禅一直作为开明盛世的象征,凝聚了整个华夏民族的自豪感。当然,泰山是中华神山,还是爱情之山。豪气干云的山东人也有江南文人的浪漫情怀,如石敢当与螭霖鱼之间凄美缠绵的爱情,就是这种情怀最好的见证。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