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追寻泾河魂19——渭北绿珠 淳化县

2024-08-13 来源:钮旅网

离开旬邑沿211国道行驶在去往下一站淳化县的路上。70多公里的路程,要翻越官庄、润镇两座大的沟道。
对于淳化,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老公家乡在淳化,每年至少要回淳化几次;陌生是因为虽然去淳化次数不少,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西周大鼎、秦直道、甘泉宫、钩弋夫人墓、金川湾石窟、爷台山革命公园等等。这些淳化人引以为豪的遗迹、遗址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身的,提起它们,仅仅是一个概念性的名词罢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淳化对于我又是陌生的。

淳化位于泾河流域中下游,东依三原,南接泾阳,西南与彬县、永寿、礼泉以泾河为界,北连旬邑、耀县。全县总面积983.8平方公里。淳化县境内大小河流八条,其中最大的三条为泾河、冶峪河、清峪河。泾河从西南边境流过;居中并穿县城而过;清峪河则在东部边境,是淳化与耀县、三原县的分界河。

淳化全境虽然沟壑纵横,但其生态资源丰富,林木茂密,素有“关中第一夏都”之称。全县苹果55万亩,杂果12万亩,刺槐林30多万亩,天然草场17万亩,森林覆盖率48.6%。拥有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优质苹果重点基地县”和中国“苹果之乡”等殊荣。近年来,淳化县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其生态观光、田园赏景、休闲娱乐、保健养生、红色教育、赏花摘果等特色旅游项目,也因其鲜明的特色和距离西安、咸阳仅六七十公里的区位优势,吸引了众多都市人来淳化旅游。翻过润镇沟上到塬区不久,是一段下坡路。车到半坡,已经看到淳化县城的全貌了。从淳化县城最北端下到坡底。公路的东侧,立着一座颇为雄伟的仿古城门,这座城楼名为“淳化宋城”。因为“淳化”得名于北宋太宗“淳化”年号,因而这座城楼取“淳化宋城”之名,诠释了“淳化”的由来。始以淳化为名置县虽在宋淳化四年,但淳化这块土地的历史却可追溯至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期时代,那时这片土地上便有先民们生息。夏商时,与彬县、旬邑同属南豳国辖地,西周时属京畿之地。周时成为秦属地,秦孝公十二年置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云阳县。其后,历代多次设置、撤并并易名,直至北宋淳化年间。因这里山高气爽,景色秀丽,自秦汉时便成为皇室消夏避暑之地。也因此,才给这片土地留下了自西周以来特别是秦汉时期的诸多古迹。

县城梨园广场的中部是一座汉代风格的古楼,这便是淳化新建的文博馆。文博馆身后是与其遥相呼应的东山公园,一条铁索桥横架在穿城而过的冶峪河上,将县城与东山连接起来。一条有着三百多级几近直角的石板天梯直通山顶,新修的六角九层兴淳塔高高耸立在山顶。广场最南端是一个小型森林公园,一座仿明清宫殿风格建造的城楼坐落其中,宫殿四周立起的四根石柱上均安放着淳化出土的西周大鼎的仿制品。城楼南边高耸着一座汉武帝跃马扬鞭的雕塑。广场的仿古灯柱上书写着历代名家咏赞淳化的诗词歌赋,浓浓的文化氛围充盈着淳化这座生态园林式山城。

作为古豳属地的淳化,农耕文化在千百年的发展延续中也有了自己的特点,而地方特色小吃在今天则是这些文化最好的载体和呈现。淳化特色小吃别具特色,但首当其冲者当属“淳化荞面饸饹”。淳化盛产荞麦,当地有句农谚称荞麦“黑是黑能待客”。在淳化婚丧大小事宜设宴,早饭吃饸饹习俗已久。淳化饸饹在民间宴席上的作用相当于长武的“血条汤”,但比血条易于制作且荞面具有保健作用,因而现在其食用范围更广。荞面饸饹以荞面为主要原料,加适量的小麦面混合,再用加少量食碱的温水调和搅拌,将面团揉至外部光滑即可压面。传统压饸饹用木制、铁制的“床子”,压制时依填床子、压床子、帮床子等工序进行,需要几个人一起配合完成。今天的饸饹压制工具已经改革,一个人就可以轻松操作加工饸饹了。饸饹以汤食为主,当地人称臊子饸饹。臊子饸饹有荤素之分,荤可用大肉、羊肉、鸡肉与豆腐、红萝卜、黄花、生姜、香菜、葱、辣椒等佐料烹制成臊子,用羊汤、大肉汤、鸡汤等浇汤。素臊子则是以上配料去掉肉丁即可。现在淳化荤臊子多以大肉为主配以鸡汤。而饸饹则贵在长、筋、稀,最地道的饸饹面柔韧筋道、筋而不硬、细而不断、柔韧耐嚼、光滑爽口,饸饹汤煎而不烫、油而不腻。特别称绝的是,汤面飘着一层很厚的辣子,看似辛辣无比,实则色红而微辣,既可提味又可增加食欲,回味悠长。

淳化荞面饸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汉武帝携钩弋夫人出巡到甘泉宫时,钩弋发现宫外遍地的荞麦花清雅艳丽,遂问侍从此为何花。侍从答曰:荞麦。并言其不仅花好看,民间以其籽磨面而压制的饸饹还是一道美食。武帝即下诏遍访民间厨艺高超者进宫压制饸饹,武帝与夫人尝罢饸饹,感觉芳香扑鼻,味美汤鲜,龙颜大悦,赐为御宴食品。淳化荞面饸饹自此名声大振。经过上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淳化美食文化的品牌。到淳化第一天晚饭吃的就是荞面饸饹。与淳化政协的同志商定好行程路线、安顿好一切已是晚上10点多了。奔忙了一天的我们疲惫至极,挨枕就睡着了。这里昼夜本就温差大,听主人说夜里狂风呼啸未停。早上6点多,我们已经感觉渗凉了。同行75岁的尚老已经穿上厚毛衣,我也戴上了口罩和手套。自己都觉得如此装备有点夸张,但身体感觉是衡量的最大权威者,再说民间本就流传着“二八月里乱穿衣”的谚语,也顾不得别人笑话了。

吃过早点,我们便赶往位于官庄镇千亩梁以南的泾河北岸,距离县城38公里的龙盘寺。驱车经官庄、席家塬到了泾河畔,龙盘寺便坐落在这里的金牙山上。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龙盘寺主持带领我们游览了龙盘寺。听主持说,我们进山时的路叫“走马岭”。这里山水相映,峭壁陡绝,以前的路非常窄险,“天生一条线,路无一尺宽,坐轿无法走,并肩不能行。”因左右都是深沟唯骑马可行,因而得名走马岭。从走马岭俯望东沟,有一股河水由北向南流去,一问才知道这便是自旬邑而来的姜嫄河,由此注入了泾河。金牙山顶有平台地20余亩,以前建有堡垒。1984年金牙山出土了宋金时期的木质地藏菩萨、罗汉和泥质布袋和尚肖像,证实这里有近千年的祀神活动历史。民间传说,元时这里屯兵养马,派有一名牙将驻守。这位将军是金人,善待当地百姓,人们便称其为“金牙将军”。明时为纪念其功,民众捐银建寺,起名“金牙堡。又有传说泾河从金牙山下由北向南流过,这里挺拔高峻,上通云霄,是泾河龙王拜见玉皇大帝的阶梯,因而便有了“龙盘寺”之名的。

为我们做向导的主持不无自豪地向我介绍着。祖籍山东的45年前来到这里后,带领僧众开荒地40亩,种植小麦、油菜,先后向国家交售12万斤,繁殖耕牛80头。1974年以来栽植油松4万多株,侧柏10万多株,刺槐10余亩。近年来又遍种苹果、杂果。他还带领弟子重建大雄宝殿,晨钟暮鼓、说法诵经,使其成为了淳化境内佛教兴盛之地。在这近乎直角的陡坡,我们站着都觉得困难,可他却创造了人间奇迹,使遍山的陡坡披上了绿装。站在山顶看着已成林的松柏,不由对身边这位85岁高龄的主持心生敬意。他虽年事已高,却身健体朗,思维清晰,向我们介绍着他的下一步绿化开发计划,其志可敬。从龙盘寺到秦直道起点遗址的路上,在西梁家村公路旁有一处露天考古发掘遗址。据淳化政协侯国柱主任介绍,这里是一处西周墓葬遗址,曾出土西周金银玉器以及生活用品等。我们试图在这残壁土坑内也找点什么,可是经过考古人员仔细筛搜过的遗址,除了黄土层及其间残碎的瓦片便别无他物了。仅这些残碎的瓦片和排列有序的黄土坑向人们诉说着这里久远的历史和文明。

秦直道起点遗址位于淳化县城北27公里的甘泉山下。2004年我在旅游卫视兼任编导时,曾经随工作组寻访过秦直道起点。那时的境遇着实有些尴尬,一路寻访竟鲜有人知秦直道为何物。8年后再次来到甘泉山下的凉武帝村,这里已经建立起了秦直道起点遗迹保护区,一块四面立体石碑是最显著的标志,所见情景倒让人欣慰。一路走来,在巍巍子午岭上我们已经多次领略了秦直道的风姿,今天来到秦直道起点所在该好好解读一下秦直道的前世今生了。

秦直道南起当时的秦都城咸阳的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汉甘泉宫,今天的淳化凉武帝村),北至九塬郡(今天的内蒙古包头市西孟家湾)。全长900多公里,这里的900公里是按当时史书记载全长1800多里算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400多里。秦直道路面平均宽度约30米,最宽处可达60米。秦直道比建于1932年的世界最早的德国境内的波恩至科隆高速公路早2144年;比著名的罗马大道宽3~8倍,长10倍。毫不夸张地说,这条修建于2000多年前的秦直道是世界公路的鼻祖,是全球最早的“高速公路”。其主干道可同时并排行驶10~12辆大卡车,最宽处的路面,可作为现代中型飞机的起降跑道。由于这样的道路宽阔平坦,能适应大队人马快速驰援,秦朝骑兵沿此道三天三夜即可到达阴山脚下,故称“驰道”。又因其南北遥遥相对,直线相通,也称“直道”。秦始皇当年修建了多条由都城通往六国的驰道,但直道仅此一条。秦直道在淳化境内长约10公里左右。

明朝贡生刘卓行观秦直道赋诗《秦直道》:南北亘长空,纵横列万山。桥陵今古在,驰道有无间。地析庆延过,源分漆沮潺,秦皇开凿后,路有北人还。在秦直道起点处,我们看到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沟道。这里原本是夯土堙沟筑成的,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洗刷,最终成了今天这样的沟道模样。直道由此而始向北直上,经英烈山村西到马槽梁,沿坡上到黄花山,过甘泉山鬼门口,再到艾蒿湾,向前为乏牛坡、蝎子掌,最后上箭杆梁由此出淳化境,穿过旬邑、淳化、耀县三县交界的七里川,后经旬邑庙坡村、石门山沿子午岭北行。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提到秦皇修建直道的目的是:“始皇欲游天下”,这样的定义显然是带有倾向性的。中国历史肯定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功绩,但却同时认定他是一位暴君,骄奢淫逸是其本性。在历史上,对于秦始皇修建长城、直道等这些大量征用劳力的工程。历代都是为了获取民心,站在民众的角度持贬伐态度。然而,今天当我们纵观中国历史,才深知这位千古一帝的雄才大略确实无几人能及。就拿秦直道来说:太史公说的是“始皇欲游天下”,但其直接原因其实是防止匈奴南下,加强边防。秦统一之初,匈奴人虽然被赶到了阴山以北,但是并没受到严重的打击,整体实力仍然存在,威胁着大秦帝国北部边境的安全。直道的价值在于配合长城的防御,与长城呈丁字相交,这样有利于军队迅速自如调动,及时应对北方的突发事件,维护大秦帝国的安定和统一。匈奴人也意识到这一运输大动脉的军事意义而收敛其南下进犯的欲望,从而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秦王朝存在短暂,直道并没有直接发挥军事作战作用。直道与秦相关的记载只有“始皇自直道归丧咸阳”。“扶苏、蒙恬得假诏书自刎于直道”。但自秦灭之后,秦直道成为了中原汉王朝控制北方地区的重要通道。汉武帝刘彻多次亲率大军沿直道北巡,震慑匈奴。汉对匈奴的几次大战均是取道秦直道。唐代秦王李世民率十万大军出征,沿直道北上,试探匈奴动向,重兵镇守朔北。除军事作用外,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文姬归汉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与直道相关。但自东汉以后,随着中原王朝政治统治中心的东移,秦直道的作用随之减退。加上直道沿线自然环境严重恶化,特别是丝绸之路荒废以后,直道的作用一落千丈。但其仍是直通塞北各地的主要通道之一,直至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保卫延安之时,仍借秦直道运送军用物资等。也正是因为直道地处荒僻,人迹罕至,所以不少路段至今仍保存完好。2006年国家已把“秦直道”作为大遗址保护项目列入“十一五”计划。我们一路看到的华池、正宁、合水、宁县、旬邑等子午岭上秦直道遗迹,虽经历两千多年风雨侵蚀,其气势未减,雄姿犹存。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旷世的秦直道不仅有着健壮厚实的躯体,更有着深邃无尽的内涵。它始终是大汉民族的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交融地带,是民族大融合、大团圆和大发展的舞台。秦直道正对着的便是汉甘泉宫的北门,也就是中国古代城池惯称的四大方位中的玄武门。现存的甘泉宫遗迹离这条已成“鸿沟”的秦直道相距500米左右,举目可见。那里东西对峙的夯土台,据考证是当年甘泉宫宫殿建筑夯台,现已成为甘泉宫遗址的标志。

汉甘泉宫建于汉武帝元年,即公元前140年。据文献记载,甘泉宫是西汉王朝的六大宫殿之一。其他的长乐、未央、建章、桂、北五宫全部集中在长安。长安以外的离宫,名气最大的就要数甘泉宫了。甘泉宫是在秦林光宫的基础上扩建的,因此其不仅仅是一个宫殿,更是一个宫殿群。当年以此为中心方圆45公里都属于甘泉宫。有学者说,甘泉宫的实际地位是陪都,这里仿长安上林苑建造,当时被称作“甘泉上林苑”。既是避暑胜地,也是校猎的围场。更为重要的是,这里也是当年汉武帝处理政务、安排部署重大军事活动之地。当年汉武帝征战西域的重要决策大都是在这里形成的,一道道御旨金牌也是从这里发出的。李白的《塞下曲》印证了汉甘泉宫的军事意义和汉代强大的军事力量。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器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2000多年前的古宫殿,及至今天仅能看到城墙残迹和零散的建筑基台,以及大量的空心砖、铺地砖、下水道和瓦当等建筑材料。这些遗存中以瓦当居多,内容丰富,有“汉并天下”、衛”、“屯”、“甘林”、“上林”、“长生未央”、“千秋万岁”、“长生无极”、“五谷满仓”等24种。除了这些比较完整的瓦当被收藏保护展出以外,这里还有很多的秦砖汉瓦残体被聚堆放置。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文物也应该妥善保管。

汉甘泉宫是西汉王朝的缩影,这里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作为西汉王朝建立、发展、兴盛到衰亡的历史见证者,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将对研究西汉历史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陪同我们的讲解员叫仙阿娇,她的姓确实少见。她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金屋藏娇”这句成语的女主角。在淳化女孩子的名字多有汉代女子起名之风。由此,足可见秦、汉文化对这片土地浸入之深!在离甘泉宫不远的地方,淳化铁王乡大疙瘩村,坐落着汉昭帝刘弗陵母亲的陵墓——云陵。云陵又称女陵、思合墓,在2007年修葺之前当地人称大疙瘩,此处村名也因此而得。以前从此路过时,见到的只是一座三十多米高的锥形土丘,像只倒扣的漏斗。丘顶有几棵小树,四周荒草萋萋。当被告知此即为“钩弋夫人”墓时,心中便生出一丝哀怨和凄凉。2007年淳化县在原云陵南门阙遗址处修建了高8.5米、宽13.3米的仿汉门阙。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原西北大学校长、现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亲笔题字“汉云陵”。两边文化墙以南朱雀、北玄武图案装点。陵园东南角和西南角,有角楼建筑遗迹,南阙门外有陵前司马道,目前陵园占地达到54亩。

关于这座陵墓的主人,钩弋夫人赵婕妤的身世也确实令人唏嘘。《汉书·外戚传》、《资治通鉴》、《太平御览》等书中记载:孝武钩弋赵婕妤,汉昭帝之母,家住河间(现在的河北省)。武帝巡幸过河间,望天空有紫气,寻访到一女子,此女丽质娇美,但自出生以来两手拳曲不展,武帝亲自上前触之,手即展开,只见掌中握着玉钩,由此得名“钩弋夫人”。进宫后又怀胎十四月生下太子,因史传尧母十四月生尧,于是又将钩弋宫称为“尧母门”。期间深受武帝宠幸,汉武帝每每到甘泉宫巡幸,抛下长安城里满宫的嫔妃只带钩弋夫人一人,真可谓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了。然而这样一位备受宠爱,可能“母仪天下”的夫人,却没能享受到皇太后的殊荣。汉武帝在行将就木之际,欲立钩弋夫人所生之子刘弗陵为储君,忧虑子少母壮,怕“女主顬姿乱国家”的一幕再度重演。公元前88年,曾经恩爱如胶似漆的钩弋夫人被汉武帝寻了点鸡毛小事逼杀于甘泉宫内,时年钩弋夫人年仅24岁,葬于甘泉宫之南。翻遍史书,历史上似乎并没有记载这位夫人有什么劣迹。这位被“幸福”、“宠爱”笼罩的夫人恐怕至死也不明白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公元前87年汉昭帝继位,追封其母钩弋夫人为皇太后,修云陵,并于公元前85年在云陵旁设云陵邑。公元前85~83年迁徙3000富户在此居住,并赐其田地、住宅和钱物。云陵邑当时富甲云集,显赫一时。即便如此,死后的任何追封于夫人又有何用?24岁妙龄年华的她,该是如何的哀怨与不甘。其实,即使钩弋从未萌生干政之心。天子为江山永固,无端冤枉牺牲几个忠诚的嫔妃也是常有的事,汉武帝之后,为保江山稳固,效仿此举者不乏其人。回头再看眼前这一孤冢,历史的烟尘早已散尽,曾经金碧辉煌的甘泉宫,曾经繁华的云阳城,曾经威风八面的汉武大帝,曾经能征善谋的将相良臣,都已被岁月的风尘淹没。唯有这位背负冤屈的钩弋夫人,孤苦伶仃地死守在这冷寂静默的土包里。

南宋诗人徐钧的《钩弋夫人》堪称绝句:名门尧母将传嗣,取鉴吕皇预杀身。燕翼贻谋亦有道,如何知义不知仁。带着一丝复杂的心绪离开云陵,向东赶往位于秦河乡北部的桃渠塬村。桃渠塬村因位于野生桃树较多的沟渠旁而得名,这里地势北高南低、山围水绕,是淳化境内仰韶文化遗址之一。并非因为仰韶文化遗址,而是这里是一块具有革命斗争历史的红色土地。解放战争时期,桃渠塬曾是陕甘边和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和前沿阵地。1935年8月,陕甘边南区先后于桃渠塬村成立了中共淳耀县委、淳耀县苏维埃政府,桃渠塬为县委、县政府驻地;1936年10月到1937年3月,中共关中特委曾在此驻扎并开展工作,习仲勋任当时关中特委书记;1936年12月至1937年8月,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部分领导人邓小平、聂荣臻、杨尚昆、徐海东、罗瑞卿、王首道、陈光、程子华等在这里驻防开展工作。这里还是1945年7月至8月,爷台山反击战的指挥部所在地。

在讲解员仙阿娇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桃渠塬革命展馆。四周墙上悬挂着由该县剪纸艺术家、陕西省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张志远所创作的以桃渠塬革命历史事件为主题的部分剪纸作品。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逼真形象地反映了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1945年7月,国民党违背民族大义,蓄意挑起内战。自7月15日始,陆续向陕甘宁边区南部调兵,至19日,集结了11个师的兵力。21日至22日,国民党第一战区胡宗南部所属暂编五十九师和骑兵二师向爷台山关中分区保安纵队、警卫队、警一旅三团和新四旅七七一团的六个连驻军发起攻击,侵占了爷台山以南大片地区。7月26日,我军通电全国,公布“淳化事件”真相,要求国民党军立即停止进犯,撤返原防。但其不仅不撤兵反而增兵,我军经七昼夜艰苦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奉命撤出爷台山及以西44个村庄。后8月8日经过三日激烈战斗,终于在8月10日夺回爷台山。驱走进犯的国民党部队,收复了所有失地,揭露了国民党假谈判的阴谋,取得了军事和政治上的胜利。8月13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对爷台山反击战给予了高度评价,爷台山反击战也被永远地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展馆内环绕在四周的玻璃展柜中陈列的都是当年指战员们曾经使用过的马刀、军号、油灯、枪支等遗物。沿泾河走来,从源头的六盘山到彭阳长城塬、从镇原三岔镇到环县山城堡、从华池南梁根据地到马栏革命纪念馆,再到淳化爷台山以及下游的泾阳安吴青训班,几乎都能见到这些曾经经历血雨腥风的革命历史文物,每每见此心中便会产生对那段峥嵘岁月中的先烈们的深深敬意。桃渠塬村中央有一棵苍劲的千年古槐。这棵古槐主干高4米,树高11米,胸径1.47米,冠幅7.5~9米,枝叶繁茂。据专家测定树龄在1300年左右,应为唐槐。在淳化政协侯国柱主任的指点下,从正南方看这棵古槐,它的枝叶形状宛如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像雄鸡一样昂首挺立。细观树干,并无人为修剪痕迹。当年邓小平、聂荣臻等革命前辈在古槐下合影留念时,不知是否留意过这棵古树的雄鸡英姿。说到淳化的红色文化,除了桃渠塬便是爷台山了。爷台山战役旧址,位于淳化县城东北19公里处,主峰海拔1313米。爷台山古称大唐山,俗称神鬼岭。淳化当地方言将所拜神祇称为“爷”,类似民间俗称关帝为“关老爷”一样,因这里为敬祭神祇的高台,因而得名“爷台山”。

站在爷台山瞭望塔顶极目四望,以主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群山,山势雄伟,峰峦叠嶂,清风拂过,静听林海涛声。此情此景此地,一股浩然豪气顿时在心中澎湃。经过多年的治理,这里林木覆盖率达到了75%以上,野生动植物种类在60多种。被国际友人称赞为“悬挂在空中的花篮”和“渭北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如今这里已建成集“红色教育,模拟式战区,休闲服务区”为一体的爷台山战地主题公园。

从爷台山赶回县城已是暮色将至,文博馆本已到下班时间,经协调专门为我们延时。这里更多展示的是出土的周秦汉唐文物,有特色的便是秦汉瓦当,但最珍贵的的镇馆之宝当属“西周大鼎”。

西周淳化大鼎,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三足两耳,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圆鼎。鼎身上的主体图案为牛头蝎身龙纹,牛的头型、牛的眼睛、鼻孔、双角,只是牛头的两侧却分别长出大蜥蜴龙的身躯,有一肢体,分出四趾,浑身长满鳞片,尾巴卷曲向上。鼎的上口,分别雕有四条鳄型原龙,其造型高大魁梧,纹饰精细优美。这一中国自夏商周及秦汉以来延续两千多年的神秘祀器,成为了研究西周早期周人分布、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以及青铜器铸造的重要资料。也许有心人会发现,在咸阳世纪大道转盘处的中心花园内有一只大鼎。那就是依淳化西周大鼎而仿制的,它不仅是淳化文博馆的镇馆之宝,更是咸阳、陕西乃至中国的一件稀世之宝。次日早晨我们终于向心仪已久的泾河大峡谷进发了。不巧的是,昨天还晴空万里,经过一夜的酝酿变得雾气弥漫,从早上起床我便在心中祈愿浓雾早早散去。但是,我们没有时间等晴日了,只能匆匆上路。从我们所住的农家乐驱车直达泾河大峡谷。泾河大峡谷位于淳化县仲山森林公园。仲山全名为“北仲山”,是泾阳、淳化、礼泉三县的天然分界线。山体呈东西走向,全长19.8公里,宽9.8公里,其主峰钻天岭海拔1600米,它东有嵯峨山,西临九嵕山。古时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仲山无论从海拔还是面积都位居三山之中,所以称此山为“仲山”。

车行不久,我们就进入了仲山森林公园的范围。随着不断深入,这里的原始山林氛围渐渐变得浓烈起来。据说,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0%。素有云雾、雪海、红叶、花潮、松涛、旭日、叠翠、珍禽等“八景”之说。我们虽无法一一领略,但一路上峰峦叠嶂、幽林蔽谷、怪石嶙峋、异态悉出,已让我们目不暇接了。我们沿新修的进山公路到达停车场,因通往泾河边的公路尚未修通,从这里还要走3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大峡谷的泾河边。我们到达大峡谷时天开始下雨了,本想等雨小一些再下山,但越等雨越大。一览泾河大峡谷心切的我不顾大家的拦阻,从停车场边的崖面斜坡往下走去。开始还有一条可称为路的羊肠小道,没多久小道就被漫山的林草和灌木丛淹没了,雨越下越大,脚下的石块和泥土也越来越滑。脚下不断打滑,猫着腰往下走,在一些地方甚至是手脚并用的试探着往下滑行了。山上等候的人不断大声提醒,我们不能再往下走了,否则会有危险。找了一处可以落脚站稳的地方停了下来。眼前的群山层层叠叠,一眼望去无边无际,深秋的仲山,层林尽染,红叶遍布。这里的红叶不同于北京香山的红叶,是野生的原始灌木丛和野杜梨等植物在这种特殊地貌、气候影响下形成的特有的红。由此再次俯视泾河,干流向东南流经平凉、泾川、长武、彬县的丘陵沟壑区,到达淳化境内。西南边境被这座石质大山阻拦,于是泾河将北仲山从中劈成两半,形成了一面面刀削斧劈般的巨大崖面。峡谷全长51公里,深达400~600米,我们所站的地方离泾河河床足有300多米。从这里看,被高山约束的泾河变得细长,但我们却能听得见急流波涛声在山谷中的回响。

我感叹泾河到此竟变得细如小溪,侯主任告诉我那是因为我们站得太高太远,若下到河床,最窄的地方也有30米,最宽处达80~120米,且水流湍急,颇为壮观。这里也是关中境内面积最大、长度最长、最为险峻的大峡谷,因而泾河大峡谷又被称为“关中第一大峡谷”。其实泾河在彬县碳店乡早饭头村龟蛇山那里,就已经进入峡谷地带了。只不过那里两岸是土崖,泾河蜿蜒流动,切出了“S”型的峡谷。如果从那里算起,泾河大峡谷的长度可达121公里。到了淳化境内,仲山奇峰相叠、嵌空而立、高低相错的山峦如旌旗招展,气势磅礴的岩峰如万马奔腾,这便是泾河从黄土高原中切割出的令人震撼的峡谷奇观。

返程中我们一路都在抱怨因天雨留下的遗憾,也只能与峡谷相约来日再弥补了。回到驻地洗去满身泥斑,稍事休整后,我们便道别淳化政协的朋友,赶往下一个目的地。从淳化县城至泾阳县口镇近48公里的路程里,沿途还有72里黑松林与杨家将的传说、金川湾三阶教刻经石窟、圣人桥等遗迹遗存。因时间关系我们只能与其擦肩而过,隔窗相望,一路远去。

显示全文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