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追寻泾河魂26——中国航空城 阎良区

2024-08-13 来源:钮旅网

阎良区位于西安市东北端,距市中心50公里,四周与渭南市、三原县、临潼区、富平县接壤。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10公里,总面积244.4平方公里,人口23.92万。
虽然阎良是在1966年8月1日才正式建区的,但是说到阎良,相信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
这里是我国唯一集飞机研究设计、生产制造、试飞鉴定于一体的航空工业基地。我国第一架民用支线客机——“运七”从这里起飞并冲出国门;国产第一代轰炸机——“轰六”在这里诞生;凝聚着现代高新科技结晶、续航能力及我国南海最前沿的“飞豹”飞机在这里研制成功……阎良区的朋友们骄傲的向我们介绍着。

“没有飞机城,就没有今天的阎良区。”这话可是有来由的。1966年8月1日之前的阎良原本只是临潼县下辖的一镇。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一些部、省级企业进驻阎良,到1963年时驻阎良的部、省属企事业单位已达30多个,城镇人口已逾3万人。原有的党政机构、市政设施及管理、社会生活服务和物资供应等均已不能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在阎单位联合向原西北局呈送了《阎良地区社会经济生活调查报告》,促成了阎良行政建制的变迁。1966年6月24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经国务院批准,于同年8月1日起将临潼县阎良镇划归西安市管辖,设立“西安市阎良区”。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昔日的小镇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飞机城。人们在为阎良这座中国的“西雅图”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时候,殊不知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阎良也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里曾经是秦汉古都——古栎阳所在地。就让我们来逐层揭开这座昔日秦汉古都,今日飞机之城的神秘面纱吧。阎良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康桥义和、关山城南原始社会自然村落遗址,均系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晚期遗址。春秋时期,晋国已在阎良设立“栎邑”大城。从秦至唐,境地先后设置过栎阳、万年、异赤、师亭、广阳、平陵、栗邑7个县治。元朝时,撤栎阳县,今阎良辖地随栎阳县并入临潼县直至设立阎良区,其间达七百多年。

据考证,今天的阎良区武屯就是秦故都栎阳,当时栎阳地处交通要塞,城内外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繁华之景。“闾阎”指的是平民生活的地方,“良善”说明了民风淳朴、安居富足,因此当时这个地方有了“闾阎良善”之称。后来为保留文化韵味和寓意,将“闾阎良善”掐头去尾减缩成了“阎良”。早在两千多年前,泾河水便顺着郑国渠沿荆塬由今天的三原县东部流入阎良。进入阎良后,郑国渠又容纳了石川、苇子河二河之水。采用了“横绝”技术,就是拦腰截断两条河,把河水汇集到郑国渠干渠之中,加大水量,并利用阎良北高南低的地势,形成了自流灌溉网,灌溉着阎良的大片土地。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技术问题就是郑国渠是“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泽卤之地”即盐碱地,“填阏之水”即高含沙量的河水,“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淤灌技术。泾水含有大量的细颗粒泥沙(据统计,泾水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每立方米10.1公斤),这种从陇东高原带下来的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泥沙,随着灌溉水一起输送到农田里,就可以起到改良盐碱化农田的作用,并大大提高土壤的肥力。郑国渠引泾水灌溉,实际上超出了一般灌水的意义,而是具有改良盐碱地、施肥和补水一举三得的好处。这一高技术含量的古代水利工程,使阎良也成为“无凶年”的沃野之地。据史料记载,当时阎良地区的谷物平均亩产量达到了245斤,在那个时候可是绝对的高产量了。到汉时,在郑国渠基础上修建的白渠又增加了灌溉面积。当时流传的汉代民歌称:“田于何所?栎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如雨。泾水一石,其泥六斗。且溉且粪,长我禾忝。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首民歌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直到今天,泾河水仍通过泾惠渠一、四支渠灌溉着阎良区的13万亩土地。

说到阎良的历史,政协的同志自豪地说,这里是5000年前黄帝铸鼎之地,倒着实让我很感兴趣。《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路史·疏仡纪·黄帝》记载:“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这里明确黄帝铸鼎于“荆山之阳”。古时,鼎是国家的象征,铸鼎是国家社稷权力的大事,非常神圣。为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据史料记载,关中、陕北地区是黄帝的主要活动地区。近年来,黄帝铸鼎地引发了河南、山西、浙江、山西等地之争。那么黄帝铸鼎的“荆山”究竟在哪里呢?国内有很多荆山,但是古今地名变化也很大,既然说皇帝活动的重点区域在关中、陕北地区,那我们就重点盘点一下这一区域的荆山。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城有一座荆山;沿泾河而下,横跨泾阳县与三原县的嵯峨山,在古时也被称作荆山;再往下,今天的西安市阎良区和渭南市的富平、咸阳市三原县交界的地方也称荆山。灵台荆山似乎没有进入黄帝铸鼎地之争的相关研究;但泾阳嵯峨山(即古荆山)为黄帝铸鼎地之说,明代关中大儒马理在嘉靖年间的《陕西通志》中提出,并做了相关论述。然而其后,随着山名的变更少有人再提及;阎良荆山,因其名一直沿用至今,且对于其为黄帝铸鼎地的研究一直没停过。2007年以来,阎良开始每年在荆山举办黄帝铸鼎地的公祭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影响便也越来越大,相关的学术研究更为丰富。《阎良区志》记载,阎良境内有多处原始村落遗址,如南康桥遗址、菩星村遗址等皆为仰韶文化遗址。尤其关山遗址、义和遗址等皆为仰韶半坡型晚期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相当于黄帝时代。而且相关专家还探明,这里的土层里含有炼铜所需的矿物质,判定荆山下即是先民的聚居中心地,其土中又含有炼铜所需矿物质,而且地理位置又与相关史书记载相符,因而推断黄帝在这里铸鼎也是可信的。

人们常用“言简意赅”这句成语来赞赏写文章之人的文字功底和文风,太史公司马迁确实为后世留下了不朽巨著,但也因为他的“言简意赅”,导致了今天许多历史文化人物、历史事件发生地的诸多争议。别的不说,单说和黄帝相关的:《史记》中关于黄帝葬地,只一句“帝崩,葬桥山”。虽说人们已经公认黄陵县的黄帝陵便是黄帝的葬身之所,然而同在桥山上的正宁县的黄帝冢,与史料记述中的黄帝葬身之处特征相似,亦有相关专家学者的考证、调研结果。但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使得后来者即使多方考证、调查研究后也只能得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果。还有我们沿泾河一路走来看到听到,关于公刘故里之争、皇甫谧故里之争、朝那古城之争等等。争论虽有炒作之嫌,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通过争论将遗迹遗址、历史文物等的来龙去脉、历史渊源等相关知识比较全面的展示和介绍,使大家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无法确切考证的东西已经显得不重要了,我们更看重的是它们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就足够了。黄帝铸鼎地到底在哪里,还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的,但阎良曾为古栎阳所在、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之地的史实,是确凿无疑的。今天的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一带,便是古栎阳、秦汉之古都所在。在武屯镇文化广场,巍然耸立着一座商鞅立像。文化广场的墙壁上雕刻着商鞅变法一些重要情节,展示着这一中国历史上重要变革的前因后果。

自秦献公建都此地到汉高祖徙都长安其间先后180多年间,古栎阳都是当时全国比较繁华而重要的城市之一。战国时期,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君主在此除旧布新,励精图治,使秦国走上了富强之路,为后来秦并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就是实行了变法。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之前,于公元前383年将秦都城从雍(今天的宝鸡凤翔)迁到古栎阳的秦献公,已经为秦国的强大开始实施一些改革措施。公元前384年,颁布“止从死”的法令,废除奴隶制时期的人殉制度。次年,迁都古栎阳后,又提出有利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初行为市”、“为户籍相伍”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商市,发展经济,推行县制,集权于国君,这些政令措施的推行,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秦献公以古栎阳为根据地,先后于前374年和前362年,同魏国展开军事斗争,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改变了秦国被动挨打的局面,促进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在古栎阳登上君位,继续奉行秦献公的改革政策,并下求贤令说“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自尊官,与之分土。”商鞅正是在这个时候隆重登场的。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人。姬姓,卫氏,为卫国公族之后,全名为卫鞅。后被秦孝公封于商(今陕西商洛),所以后人称之为商鞅。

应秦孝公求贤令自魏国入秦的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策略的核心思想是“一断于法”,主要研究制度变革,提出秦国要实行“霸道”。其《商君书》是改革旧制,推行法治的思想理论源泉。由此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因商鞅变法而衍生出了两个流传后世的成语,那就是“徙木立信”和“作法自毙”。“徙木立信”这则成语故事,说得是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诚信。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也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由于商鞅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集团的强烈反对。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还教唆太子驷公开出来反对。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并没有被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所吓倒。他认为法律的制定并不只是用来制裁老百姓的,自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主张首先惩办那两位唆使太子违抗新法的老师。结果公孙贾的脸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则因屡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商鞅此举确实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经过商鞅的这番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是,任何社会实践都要付出代价,变法维新更是如此。前338年,孝公死,太子驷继位,就是秦惠王。秦孝公的死使商鞅失去了权力基础,即位的太子在保守派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对商鞅施行疯狂的报复。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诬陷商鞅“谋反”,派官吏逮捕他。商鞅听到消息立即逃跑。他找到一家客店准备住宿,店主不知他是商鞅,对他说:“商君定下规矩,留住没有凭证的人,我要受‘连坐’的处罚。”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但是因为他曾率领秦兵攻打过魏国,所以被拒之门外。无奈之下,商鞅只好重返商地。惠王派重兵进攻商地,商鞅被杀于郑黾池,其尸体被带回国处以车裂之刑。可怜的商鞅惨死在自己制定的规定下,这就是著名的典故:“作法自毙”,也有做“作法自受”,民间还有“商鞅变法,作法自毙”的说法。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商鞅变法,他用简单粗暴的政治手段来处理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焚烧《诗》、《书》,实行愚民政策和文化专制,甚至推行连坐法而刑及无辜等等,都曾产生过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也正是由于这一影响,致使他死于贵族的报复而“秦人不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商鞅虽然惨遭不幸,但他所开创的变法大业却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转之势,并最终对秦朝的一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推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力才得以继续发展壮大。

以古栎阳为都城33年后,前350年秦孝公从栎阳迁都咸阳,栎阳的宫殿作为秦王的行宫得以保存。前207年十月,曾盛极一时的秦王朝被强大的的农民起义军灭亡了。前206年正月,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大封诸侯,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同年八月汉王刘邦用韩信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击败雍王章邯,司马欣迫于威势投降了刘邦,刘邦正式建都栎阳,拉开楚汉战争的序幕。刘邦令萧何辅佐太子,坐镇栎阳,征集粮草兵卒及时运往前线以供军需,栎阳成了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大本营。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最终消灭了项羽。前202年刘邦在定陶(今山东定陶)汜水之南即皇帝位,从谋臣娄敬的建议入都关中,以古栎阳为临时都城。在栎阳先后制定了《汉律》、推行郡县治、建立汉宫朝仪、实行封建等级制、奖励耕战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西汉王朝迁都长安后逐渐走向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邦迁都长安后,其父亲太上皇刘湍,也就是《史记》中所称的“太公”留住在栎阳城。刘邦遂将栎阳县改制万年县,直属西汉王朝中央政府掌管宗庙利益的太常管理,以奉葬于栎阳城北的太上皇刘湍的陵寝。在今天阎良区荆塬边上就有汉太上皇陵及其陪葬墓群遗址,出土了大量秦汉文物。

秦汉先后在此建都,其地理位置是一方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这里农业的发达。自古就是棉粮重产地的阎良一直没有放弃自身的农业生产优势,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局势,及时调整农业发展思路,合理产业布局。今天的阎良已是著名的瓜菜之乡,拥有中国最大的早春厚皮甜瓜生产基地,是继泾阳之后陕西省第二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馥康”牌甜瓜荣获国家级绿色食品证书,已经走出国门远销俄罗斯和东盟各国;“绿阎”牌蔬菜闻名遐迩,畅销大江南北。

阎良虽建区时间不长,但是走在阎良街道,处处绿树蔽日,道边芳草茵茵。也因为当初建设时规划超前,城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先后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区、省级园林城区和省级文明城区。建成了“引黑河水入阎”城市应急供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厂,特别是新落成的城市广场、主题公园、航空展览馆以及国内首家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彰显了浓郁的现代都市气息。前面说过,阎良因飞机城而建制。建区以来,数以万计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大力弘扬“包容大气、精致和谐、航空兴业、志在超越”的航空城精神,努力拼搏,使阎良从昔日的渭北农业小镇,迅速发展成为今天享誉海内外的中国航空城。

阎良驻有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中航一集团第一设计研究院、623飞机结构强度研究中心、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航空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是亚洲地区最大的集飞机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强度检测、试飞鉴定、航空教学五位一体的“航空城”。拥有4平方公里的亚洲一流机场,全国唯一的航空科技专业孵化器,以及西飞公司国家级技术中心等全国最先进的飞机试验、实验中心。有各类航空工业科研机构100多个,航空科技人才2.6万人,中高级科技人才8400多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00多人。“轰六”、“运七”、“运八”、“飞豹”、小鹰系列、“新舟60”等30多种军、民用飞机诞生于此。承担60%研制和生产任务的ARJ21支线客机,也已于2007年12月29日正式在上海下线。阎良飞机城也叫航空城,现在这里开放了航空科技馆和试飞院功勋飞机展区,试飞院功勋飞机展区依次排列着完满完成试飞任务的功勋飞机。

行走其间,听着讲解,就如同在阅览我国航空试飞史,骄傲之情油然心生。

坐落在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的西安阎良航空科技馆,整体外观呈动感飞机造型,体现出现代航空产业和航空教育事业展翅腾飞的态势。以“放飞梦想、航空报国”为主题思想的航空馆,是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共建项目,是面向社会公众,传播航空精神、航空文化,普及航空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技术文化素质的教育设施。也是集航空教学实训、产业宣传介绍及航空旅游为一体的航空城对外窗口,众多的航空器械实物与模型展示是航空馆最大的亮点。走进航空馆,国际化设计风格的展览展示令人耳目一新,而馆内精彩的展示内容和丰富的参与体验项目更让人流连忘返,分布在展厅多处的数十个中外著名飞机的模型和发动机等航空器械实物展示,更是令人大开眼界;一部航空史,就是一部挑战自然、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历史。

参观世界航空发展史、中国航空发展史两个专题馆,仿佛在历史的长空中飞行遨游。观赏飞行探索者们用心血乃至生命换来的科技发明与飞行成果,聆听一个又一个挑战极限的故事,从中不仅能学习航空知识,更真切地感受到一种科学探索精神。在中国航空发展史展区,从中国航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到航空大省陕西的雄厚实力的展示,从西安的航空产业集群建设到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的科学规划概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航空大国正蓄势待发,一个现代航空城正迅速崛起;馆内还有非常精彩的展示内容和丰富的参与体验项目,规划沙盘展厅和多媒体厅,通过声、光、电及实物等形式向世人集中展示了世界和中国航空发展的历程、飞机设计、制造、试飞、构成及飞行原理等知识;在多媒体互动体验区,航空科技模拟互动体验项目是展馆最具人气的地方。游客可以进入飞行模拟体验舱通过参与飞行模拟驾驶、太空环、航空知识问答和电子翻书等互动项目,可以亲身体验飞行乐趣,过一把当飞行员和航天员的瘾,充分领略航空魅力。在中央、省、市的高度重视下,中国航空城——阎良迅速发展壮大。国家大飞机项目、《陕西省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的启动实施,更确立了阎良在全省航空产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

阎良这座底蕴深厚的古城迎来了又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必将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和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显示全文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