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追寻泾河魂16——果乡煤城 长武县

2024-08-13 来源:钮旅网

“近乡情更怯”抑或“近乡情更切”。“切”还是“怯”,人们会各执一词,而这两个字于我在即将进入长武时的心情都是比较贴切的。“切”是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在泾河上游的宁夏、甘肃奔波,思乡心切;“怯”是因为对上游各县区的情况虽短暂却深入的了解后,深感自己对家乡历史文化了解太肤浅,唯恐自己不能将家乡深厚的人文底蕴尽于人知。自知如此心态会使自己更加无序,只能告诉自己尽心尽力即可,忐忑的心方才稍安一些。
长武县是泾河自甘肃入陕的第一站,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长武除东部与陕西彬县相邻外,南、西、北三面依次与甘肃灵台、泾川、宁县、正宁接壤,是陕西的“西大门”。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因“长于用武”、“人民期盼长治久安”而得名。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咽喉要隘,也是陕甘边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素有“三秦屏障”、“秦陇门户”和“旱码头”之称。
泾河自宁夏、甘肃而下,一路吸纳了茹河、汭河、马莲河、达溪河、蒲河、红水河、黑河、四郎河等上千条大小支流,由泾川县东部流入长武境内。境内流程56公里,其干流流至长武县亭口镇,基本完成了上游主要支流的汇合,泾河至此也进入了中游阶段。

长武属西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呈倾斜状,全县总面积5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只有30万亩,人口17.7万,是泾河流域县域面积最小的一个县。泾河环绕长武县境东北部,南河(即达溪河)穿南,黑河贯中,把长武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形成了四个较大的塬面。长武古称鹑觚。古人认为鹑是一种神鸟、吉祥鸟,而觚是古时用的酒器,口如喇叭,细腰高圈足。在今天周、秦、汉题材的影视剧中常常能见到这种酒具。把这互不相干的鸟与酒器并列起来作为县名,这其中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子扶苏与大将蒙恬率大军三十万,北上抗击匈奴,开拓疆域,设置郡县。行至长武塬面安营扎寨后,发现这里原野开阔,草木丰茂,水源丰富,虽关隘险阻,但却道路四达,便决定在此设县,修筑城池,围坛祭天。祭祀时,觚中美酒飘香,恰有一只鹑鸟凌空而降于酒觚之上,众人认为是灵异吉祥之兆,遂以“鹑觚”作为新设立的县名,将县治所在地泾河与黑河之间的原面称为鹑觚塬。

《陕西地理沿革》记载:“泾漆(黑)之间有鹑觚原”,后来又易名为“浅水塬”。当时设置的鹑觚县地域广阔,包括今天长武全境,泾川县东部,灵台县大部及麟游县的一部分。西魏大统元年,鹑觚县治由鹑觚原移设于枝屯原(今长武县巨家、路家及灵台县邵寨原面),遗址在邵寨镇东郭村与西郭村之间的原面上。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行至灵台邵寨时,会在那里见到“鹑觚广场”及鹑觚亭遗迹的原因了。因此又有人说“鹑觚”并非长武而是灵台,如果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分的话,“鹑觚”治所遗址确实在灵台。但是我们不能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鉴定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两千多年时间里,随着朝代更替,辖地不停地变换,今天归属这里,明天又归属那里是很常见的事。所以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地说“鹑觚”不是长武,也不能说其就是今天的灵台。应该说长武、灵台均为古鹑觚所治,其流传至今的文化元素也应该是共享的。自鹑觚县之后,长武又先后辖属于阴槃县、浅水县、东阴槃县。而这些县辖地,也曾经将现在的长武分得四零五散。在“鹑觚”和“长武”之间,还有一个设置较长的县治,那就是宜禄县。公元552年,南北朝西魏废帝元钦元年,改东阴槃县为宜禄县,但其仅存在了八年。唐贞观二年,重设宜禄县,历经五代十国、北宋、金直到元代。公元1001年,在鹑觚原西部又设置长武县,也就是我们在泾川所知的长武城所在,其与宜禄县一东一西并存。公元1207年,撤销宜禄县,辖地并入邠州新平县,1274年长武县也撤销,并入泾州泾川县。万历十一年即公元1583年,复设长武县,县名沿袭长武城之名。自此,长武县的区域管辖范围才固定下来,县治所也固定下来。因设长武城在前,其城又在今天的泾川县,最后复设的长武县因沿袭其名,故而有“先有长武城,后有长武县”之说。至此,这与泾河流域各个县名称的更替变化一样,也是朝代更迭、社会变迁的另一种体现。
在泾川无意邂逅了智人头骨已让我很是惊异,没想到的是,长武也有一个很有力的实物来证明这里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197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长武县窑头沟及鸭儿沟的灰色质土及砂砾层发现许多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获得一枚珍贵的人牙化石,后经鉴定为更新世晚期的智人牙齿化石,其早于北京猿人,晚于蓝田猿人。为古人类化石系列增添了新的内容,填补了古人类学发展的断代空白。1982年8月30日,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正式命名其为“长武人”。长武夏商时为西夸戎之地,属雍州境地。先周属豳国,长武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秦汉文化遗址多达240多处,其中的冉店乡下孟村新石器遗址和碾子坡遗址最具代表性也最具价值。

下孟村在今天长武县冉店乡东北泾河川马屋沟口的台地上。上世纪60年代,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并发掘出了仰韶文化类型的氏族村落遗址,和西安半坡遗址属同一类型,这里发掘出了大量的较为完整的方形、圆角、半地穴式居屋及陶窑、翁棺葬和原始生活工具、生活用品。具有特殊意义的是,这里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文化部落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其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文化属于陕西龙山文化类型,更重要的是这里同时还出土了介于陕西龙山文化和甘肃齐家文化之间的一些文化遗物,为研究陕、甘两省父系氏族社会原始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今天的下孟村遗址已经成为了当地村民的耕地,如果不是地头竖着下孟村遗址的石碑,上世纪70年代,在相邻的上孟村又发掘出了战国先秦墓葬28座,车马坑一处,出土文物100多件。其中一些较为珍贵的文物分别被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和西安半坡博物馆收藏。

站在这里,远远可以看见泾河如一条黄色的带子缓缓向南流淌,川道中投资300多亿、总装机量达720万千瓦的大唐彬长发电厂那高耸入云的烟囱,轻吐着经过气化的轻烟,史前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交织在这同一块土地上,演绎着历史与现实。从下孟村回到312国道,经冉店乡政府所在地,横穿312国道向南两公里,在黑河川道的半山坡上,有一个叫碾子坡的村子,这里曾于1979年发现了一处周人迁岐的重要文化遗址。1980年到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在此进行了11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清理了仰韶、先周、西周、东周时期的居住址和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以先周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也最有价值,这也是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收获最为丰富的先周文化遗址。这里发现的先周居住址分为地面建筑、半竖穴式建筑和窑洞式建筑三种,还有灰坑和烧陶窑址等,出土的100多种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部分陶器和卜骨上刻有文字或符号。这里最有价值的是发现了3000年前的碳化高粱,农学界多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而我国文献记载直到晋代才有“萄黍”一名,唐代才有了高粱的名称。据《尔雅释文》载“按萄黍,一名高粱,一名萄秫。以种来自萄,形类黍,故有诸名。”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的高粱是魏晋时期才从国外引进的。而碾子坡碳化高粱经鉴定为未去皮的高粱籽粒,这一发现把我国高粱种植的历史足足向前推了上千年。在今天,当地农民依然把高粱称作“萄黍”。依据碾子坡出土的各类文物,专家推测,其年代稍早于太王(古公亶父)时期,也就相当于公刘居豳的时期,晚期则为古公亶父迁岐后,即公元前1200年前后。专家对此的定义是:碾子坡遗址的发掘,其丰富的先周文化遗存,为泾河上游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也为研究和了解公刘居豳及古公亶父迁岐以后周人的文化面貌、经济生活、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使先周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这些,也仅仅是专业人士才知道的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我对很多长武人提到碾子坡遗址时,他们都不是很了解,有的甚至对此一无所知。

在长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与公刘相关的传说故事。西峰老公殿的公刘夫妇被尊奉为“老公”、“老母”的塑像,其中“老母”便是长武马坊张姓人家的女儿。因其种桑养蚕技术精明,公刘便寻访至马坊,并与其结为夫妇。一个教民稼穑,一个指导妇女种桑养蚕,因而张姓女子也被尊为蚕神娘娘,称为“老母”。至今每年三月十八西峰老公殿的祭祀活动,马坊村民还以娘家人身份前往参加祭典。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与长武民间关于公刘的传说相互印证着这片土地农耕文明历史的深远厚重。但是如果不以一种恰当又有效的方式去保护、宣传和传承,这段辉煌的历史也许只能永远珍藏于专业书籍中了。说到先周文化,不得不说到窑洞文化。据《诗经》记载,周族从不窋到鞠陶、公刘三代发展中,“陶复陶穴以为居”是他们区别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最大特点。窑洞大致分为三类,即明庄窑、土坑窑、箍窑。明庄窑也叫崖庄窑,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陶复”指的就是明庄窑。一般一家一个崖面都是三孔或五孔窑洞,正面中间的主窑稍高一些,作为正堂为长辈居住。在与甘肃正宁县和陕西彬县隔河相望的长武县前彬村,有保存较完整的窑洞群。我们看到了有生以来见到的最大的窑洞,窑洞深50多米,宽近10米,高6米。进窑门一旁是一大大的土炕,土炕紧连着锅灶,再往里是粱囤,石碾、石磨在窑洞里头,这些农具农器在这么大窑洞里一点都不显眼。这个特大的窑洞在窑顶还使着担子,像尖顶人字瓦房顶部的木架结构一样。主人介绍说,当年这个窑洞里还用拖拉机碾过麦子,村里开会,数百人坐在里面都不拥挤,在这里类似这样的窑洞还有好几孔。在窑洞旁的崖面中间还有一孔小窑洞,要通过八九级台阶才能上至窑洞,当地人称其为“高窑”。我想若是可以,这里的窑洞应该可以申请最大土窑洞记录了吧。

引泾发电的水渠从村中缓缓流过,村头一口古井,井架和辘轳都完整保存着。井边的石头已经磨得发亮,辘轳的手柄处明显细于其他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口还在发挥作用的水井。走在村中的小路上,一种回归自然的乡土味浓浓地荡漾着,比起城市刻意修造的农家院落景致,这里的一切都无需雕饰。窑洞中有一类叫地坑窑,人们也叫它地窑庄子。这种窑是在平原上修建的,先在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崖面上挖窑洞,在其中一面修一个长坡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这种下沉式的地坑庄即是“陶穴”,其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显著。“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是人们对这种院落的形象说法。如今,随着政府以告别窑洞为主的“三告别”工程的实施,这些窑洞已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和视线。我们所见到的窑洞群也将成为最后的遗存,多数窑洞已经残损。若不再加保护,这些自先周沿袭至今的人类居住史上的活化石,必将永远地消失了,心中不免有一丝眷恋和遗憾。提到长武,最知名的文化名片就是千年古刹——大唐昭仁寺了。昭仁寺在县城东侧鸭儿沟畔,因沟内有五眼清泉,水质清冽甘甜,当地人称此地为“北水沟”。沟内林木葱郁,花草遍地,泉水、溪流随处可见,景色宜人。“长武八景”中有“五景”便藏身北水沟。昭仁寺又临沟而建,是长武人游览休闲的好去处。今天,昭仁寺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长武博物馆所在,昭仁寺也是长武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昭仁寺内两处最重要的文物分别是唐代纯木结构的大雄宝殿和初唐书法家虞世南所书的“昭仁寺之碑”。现存的昭仁寺大雄宝殿保留了1400多年前初唐建筑结构,大殿台基高一米,长宽均为12.6米,殿前月台约占地5亩。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跨度10.5米108平方米。

这个大殿的最大特点就是殿中无柱,是古建筑中极其罕见的“无柱殿”,屋顶也无大梁,全由四周大梁架叠的八卦悬顶式拱起,大木构件互相叠压担挑,组成“九梁十八担”的挑角形式,这种建筑民间俗称“一担挑八角”。采用单檐歇山屋顶,木构建筑,拱斗疏朗,重叠肩架,举折平缓,通檐用六根檩桴,没有一个钉子,互相铆合在一起。特别是屋顶建筑上的18个担力点,运用杠杆原理支撑,结构精巧,造型生动,而且在多次地震中毫无损坏。成语“勾心斗角”原意即是由此而来,只不过经后世演绎借用,才使人们忘记了其本意所指。“一担挑八角”的建筑奇观,也成为我国古建筑的经典之作。据传说,“后世若要修缮此殿,必无我等之智,将多出一梁”。此语在其后对大殿修缮时确被验证了,足见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超人的智慧才华。若这些工匠现于今世,绝对称得上是大师级别了。

唐昭仁寺内保存下来的另一重要文物便是“大唐豳州昭仁寺之碑”了。唐碑立于唐贞观四年五月,是关中初唐碑刻保存最完整的一块。通高4.56米,螭首龟座为整块的优质青石,碑面未有损坏。据记载,当年这块碑是在长安皇宫刻好以后采用泼水结冰的办法运送过来的。碑首为六条盘旋的螭,碑的两侧是两条升龙,均为浅线刻,藤蔓忍冬补底升龙攻图,此碑通身用了九条龙,充分显示了此碑的规格。唐碑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碑文由唐谏议大夫朱子奢撰写,“贞观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寸楷书丹,碑文共40行,每行84字,共3156字。从“大哉乾元,开天辟地”写起,写到唐初仅用了288个字,就将中国通史写完了。碑文内容集中反映了唐太宗李世民宏大开放、文德教化治国的理念,是研究初唐历史、政治的最真实可靠的文献,也是研究长武历史的有力依据。而由虞世南书丹的书法笔力雅健、遒劲隽丽。既是唐代碑版的典范,也是我国千年石质文库的瑰宝。据考证,虞世南的书法在全国已濒临绝迹,目前发现的也就只有此碑了,此碑也被国家公布为书法艺术之名碑。

说到唐昭仁寺,就不能不说浅水塬大战。据记载,隋末唐初,地方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号称“西秦霸王”,先后在金城(今兰州市)、折墌城(今泾川县)割据,与李渊父子相抗衡,屡屡侵掠唐属地豳州(陕西长武、彬县、旬邑一带),威迫长安。唐军与其多次交战,胜负难分。为根除此患,唐高祖武德元年,秦王李世民率大军与薛军决战于今天长武县浅水塬。浅水塬即是鹑觚塬,这里塬面与泾、黑二河川道之间的高度差最大达400米,但塬面地下水却比较浅,深度为20~60米之间,鹑觚塬由于塬高水浅,而被兵家看重,故称其浅水塬。浅水塬北与宁县相接,西与泾川相连,今天宁县境内的高墌城(唐初军事要塞,已无存)、泾川境内长武城,都曾在此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数月恶战,唐军大获全胜,杀俘薛军二万,收附男女丁口五万,薛仁杲被俘押解长安。从此,长安西部的危机解除,陇东自此为唐所辖治。也因这场战役,浅水塬名声远播,逐渐代替了原名鹑觚塬而沿袭至今。浅水塬大战意义重大,战斗惨烈,给李世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他登基后,为了超度阵亡将士,奖励军功。于贞观三年颁布《为殒身戍阵立寺刹诏》,凡唐室在同一全国领土战争的主要战地,皆设立寺院,以昭彰战功,悼念阵亡将士。昭仁寺就是当时奉旨修建的第一个,唐太宗赐名“昭仁寺”,取“昭彰仁义”之意。昭仁寺在唐太宗下诏当年便开始兴建,次年就竖起了“大唐豳州昭仁寺之碑”。史料记载,作为皇家寺院的昭仁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其占地包括了现在昭仁寺旧址至县城中心十字一里多地的范围。然而,历经风雨沧桑的昭仁寺,规模逐渐缩小,仅留存下了大殿和石碑让后人想象其当年巍峨壮观的盛况。由于昭仁寺为唐太宗亲赐的宝刹名,历朝历代都避讳作为地名。到了民国二十三年,人们对封建时代的旧习俗渐渐淡化,才借用“昭仁”二字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其历史知名度,作为县政府所在地的名称。长武作为兵家常争之地,除浅水塬大战以外,还有秦蒙恬扶苏开疆筑城、东汉光武帝征隗嚣、北魏鹑觚塬之战等有名的战役。建武元年(25年),隗嚣叛刘秀,与汉争战,引兵屯鹑觚。次年,光武帝亲征至漆,城邑皆降,隗嚣溃退回陇。神麚三年(430年),太武帝拓跋焘率大将古弼攻占平凉,大败赫连定于安定。赫连定领兵撤退鹑觚塬,为方阵固守,被北魏兵士围困,水草俱断,人马饥渴,后突围逃奔上邽。魏兵乘胜由安定、新平取长安,统一北方。

在福银高速出口处,长武新城区昭仁大街中心区环岛内,屹立着高达33米的“浅水原大战”雕塑。雕塑基座高21米,人像高12米,秦王李世民手擎长矛,乘骑“六骏”之一的白蹄乌呈凌空飞跃状。主雕塑下方四周是铜锻六人、六马、四旗,这个雕塑已成为长武地标性的建筑。昭仁寺大殿两旁的偏殿里,展放着长武出土的各类文物。其中唐代名将张臣合父子墓中出土的陶俑精品,反映了唐人的生活习俗和艺术才华。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个仕女彩俑很是抢眼,她的原件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双环髻,面目圆润清秀,柳眉凤目樱唇,身材高挑,红衣绿袖彩裙,色彩协调,线条流畅,她的特别不仅于此,还在于这个仕女的手势。两臂垂于身体两侧,于肘弯处呈90度平抬,手心向外,除大拇指和食指外其余手指合拢于掌心,像极了眼下流行的韩国某女子组合歌曲《Nobody》中的经典手势。上高中的外甥女告诉我说,他们同学早就发现了这个,取名“千年前的《Nobody》”。

我们驱车赶往柳毅传书故事的发生地——柳泉。路过地掌、彭公、相公三个乡镇时候,“相公”这个地名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因为那些留存古老的地名必定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只是现在的人们对于地名文化早已淡漠了,许多人对当地的地名说不出个究竟来。幸好,长武县政协出版了由鱼佩云先生撰写的《长武地名文化》一书,让我们对长武地名及其历史渊源有了详细的了解。相公,是一个古老的村名。“相公”曾是古代宰相的称谓,即宰相公的简称。隋朝礼部、吏部尚书、上大将军、右光禄大夫奇章郡公牛弘是安定鹑觚人(今长武),逝后葬于故里,即今天的相公镇相公村西北的坡地上。相公因此得名。

关于牛弘究竟是哪里人,灵台县为此颇有争议。但中国人自古便有“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牛弘在隋宫官至宰相,死后回葬故里,这是不争的事实。今天的相公村以曹姓为主,相传是牛弘的后裔。至于为何后人姓曹不姓牛当地有一种说法,据说牛弘的次子牛方裕,在隋朝官拜护玺郎,当年参与弑杀隋炀帝,其后裔怕获满门抄斩之罪,以“牛不离槽”而改姓曹。还有一说是,牛方裕弑杀隋炀帝时,李渊的唐王朝已在长安定都,牛方裕非但未获罪,还出任唐初的莱州刺史。但是到了贞观二年,唐王朝统治稳固后,唐太宗旧账重提,下旨将当年参与弑杀隋炀帝的旧臣以犯上欺君之罪统统免职流放,牛方裕当然不能幸免。居于长武的牛氏这一支出于谨慎而改姓曹。这两种传说无据可考。但纵观中国历史,因一人获罪为免株连九族改换姓氏者比比皆是,想来这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吧。柳毅传书的故事在泾河流域广为流传,各地传说略有不同。长武“柳毅传书”传说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芋元乡的柳泉、东咀、彬子沟、高家楼、李王等村及相公、彭公镇沿泾河的20多个村,村民们一代代口口相传,直到今天。

传说,唐高宗仪凤年间。江南学士柳毅,三次赴长安应试不第,满腹踌躇,无心归乡,决意在秦地游学,骑马沿泾河行进。走到今天芋元东咀,见有一座七星殿庙宇,便下马入内参拜,庙神九天雷祖应愿普化天尊,感其心善志诚,显灵指点,柳毅便在此归道修心。一天出门途经一山坡,遇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女子,满面泪痕,放牧着一群羊。柳毅下马问其由,方知是洞庭龙君三公主,几年前被泾河小龙君抢占为妻,惨遭虐待,无法脱身。出于同乡同情之心,柳毅誓为龙女传书解难。柳毅取出笔砚却无水研磨,愤然执笔就地一墩,地上冒出笔头状泉水,遂取水研磨修书,辞别龙女,毅然上马,千里传书。所乘马忽然跃蹄一刨,清泉溢水,马喝泉水后,竟腾空而起直奔洞庭。洞庭龙君接信后,赶至泾河杀了孽龙,救出了龙女,泾水从此不再泛滥,百姓得以安居。龙君感柳毅忠义诚善,将龙女许配柳毅为妻。婚后,二人与当地百姓融融相处,教民识字,修水植桑,传授江南养蚕耕织技术,做了许多有益当地百姓的事,成为百姓心中幻想的典型化身。柳毅羽化后,百姓感戴他的功德,取村名为柳泉,泉名马刨泉,井名为笔墩井,龙女牧羊的山坡叫做牧羊山,以此以示纪念。并在此修建了龙泉寺,在龙泉寺与泾河川道之间的柏树山修建了柳公祠,塑像奉祭。站在柳公祠前的台地上可以看见蜿蜒的泾河。吸纳了马莲河的泾河河面比上游宽阔了许多,因两岸山势所挡,泾河在柳公祠以东几乎拐了一个大大的“u”形的弯。

柳泉村一带农居的门楣上几乎都有题字,称为“门斗”,这一风俗在长武由来已久。门楣斗格,源自于牌匾,按门口的大小分为两斗、三斗、四斗。常见的为三斗和四斗,每斗一个字,讲究字句简练,含义深远。常用的有宁静致远、勤俭持家、耕读传家、恭俭让、居之安、谦受益等等,表达主人的向往追求、治家要义和美好心愿。这种风俗也是当地百姓崇尚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另外,门斗还有认门识户、方便往来的标识作用。文化在民间之说确非虚言。从柳泉返回县城途中,我们拜访了彭公乡方庄村年近八旬的道场音乐传承人文东来老人。长武道场是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清乾隆年间流传到长武一带,它是一种道教独特的音乐艺术。兼容儒、佛诸家教义,历经演变成为融宗教礼仪、乐舞、民俗为一体的劝善化恶、娱乐育人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从他们的乐器、服装和法具,让人联想到了电视剧《红楼梦》中秦可卿亡命后道士们“打醮诵经”的场景,想来该与此相似吧。奔忙了一天的我们回到县城已是饥肠辘辘了,自然会想到家乡的特色小吃。锅盔、长面、血条汤、水豆腐是长武最具特色的小吃。

“陕西十大怪,锅盔像锅盖”说的就是长武的锅盔。据说长武的锅盔是唐太宗李世民浅水塬大战时,将士们发明的,算来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其直径五十公分,厚近一寸,浅锅文火烙烤而成,外皮微黄透红花斑状,干而不硬、酥而不软,里面洁白如雪,绵而不虚、松而不柔。用刀一切,立即香气扑鼻,而且耐储藏。即使在夏天,三四天内也不会变质,至今每回老家,总有同事朋友央邀捎上几个。

血条汤是别处没有的长武特色,许多外地人都叫其“血面”。它是用白面粉与鲜猪血或鸡血拌匀,擀成或用压面机压成面条,切短蒸熟,拌上清油晒干储存。食用时,把干血条放进滚水锅内(骨汤、肉汤更佳),煮泡5~10分钟,然后放进大油,加入臊子、豆腐、木耳、黄花、油泼辣子等,起锅时撒上香菜、葱花,一碗香喷喷的血条汤就做成了。加上热腾腾的馒头,任谁都难抵其色香味的诱惑。水豆腐也是长武独有的小吃,将黄豆打浆、滤渣、烧开用石膏或自制卤水点制成豆花后带汤食用。豆浆煮锅盔顶上豆花,汤清、味香,豆花鲜嫩,是长武人上好的早餐。长武水豆腐、锅盔曾得到贺龙元帅的赞赏。锅盔、血条汤、水豆腐这三样是长武绝无仅有的特色小吃,还有一样“刀剺面”。这是长武巨、路南塬的绝活,面条到处都有,但长武南塬地处陕甘交界又与宝鸡地区相连,因此这里的面可以说是集陕甘面条精华于一身又自有特色。刀剺面讲究“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挑不断”。做饭时,前锅下面,后锅煎汤,臊子为荤,酸汤为素,佐料不同,风味各异。出锅入碗浇汤后的面,突出薄、长、筋、光、煎、汪,让人垂涎欲滴。

次日清晨,吃过水豆腐,我们又赶往长武南大门——亭口。沿312国道的公路两旁生长着一排排粗壮茂盛的柳树,这里的柳树与江南的柔柳不同,名曰“左公柳”。据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征西路上目睹陕甘一带荒寒贫瘠、秃山光岭、了无生气。遂令战斗队兼司植树队,人人随身带树苗,一路走一路栽,前营栽后营管。从长武到甘肃会宁600多公里,栽植柳树26万多棵,形成了道柳“连绵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念左宗棠植柳之恩,后人称其为“左公柳”。有诗赞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当年的“左公柳”多被损毁。为了恢复这一生态奇观,1995年,长武县沿312国道,在“左公柳”的故土栽植柳树一万多棵。如今的杨柳又再现了当年左公柳的盛况。留心的人会发现,无论是在长武的南塬还是北塬,到处都是连片成林的果园,占了长武耕地面积的大半。长武属西北内陆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热量丰富,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是全国苹果优生区之一,国家出口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被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是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绿色食品苹果原产地域保护区。长武的红富士、秦冠等苹果个大、色艳、细脆、耐储运,备受海内外客商青睐。每到收获季节,长武如同过节一般,处处果香飘溢,笑声盈盈。

不觉间,已到亭口黑河大桥。这座亚洲最大弯度的大桥如一道巨大的彩虹飞跃于黑河之上,气势宏伟。黑河大桥长900米,宽12米,仅设7个桥墩,最高的桥墩达70多米。大桥直接从亭北的老城半山腰凌空而起,飞越宽阔的黑河川道,穿过斩断山,跨过田家岭,绕过凤凰岭,下到黑河川,亭口古镇豁然眼前。亭口的名字也是有来历的。这里距离长武县城、彬县县城、彬县北极镇、灵台邵寨镇各40里,古代40里为一亭,并设驿站,故而取名为“亭口”。这里是泾河、黑河的交汇处,古丝绸之路的驿站,也是历代出使西域的必经渡口。黑河大桥就是在以前的“黑水渡”上修建的。今天的亭口镇已成为长武县工业新区,煤炭储量达35.3亿吨,占陕西第二大煤田——彬长煤田总储量的56%。长武县的第一个煤矿——亭南煤矿在亭口建成投产,拉开了长武矿产资源开发的帷幕。

长武全境煤炭、石油、煤层气储量大。特别是煤炭储量极为丰富,煤炭分布面积483.3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5.2%,总储量57亿吨,煤层气总储量约385亿立方米,石油储量2.6亿吨。这个昔日以农为主的山城如今按照果畜富民,工业强县的思路,正阔步迈向新的康庄大道。

出了亭口便是彬县地界了,不舍中暂别家乡。以自己曾填词的一首歌曲结束长武的行程——《高原果乡》追着烂漫春光走上鹑觚塬,百花争艳,蝶舞蜂喧,绿色画廊,世外桃源,烂漫春光扮靓梦中家园,那是你对春天难舍的眷恋,那是你写在大地永恒的诗篇。沿着斑斓秋色走上鹑觚塬,金风送爽,天高云淡,百里果乡,笑语喧天,斑斓秋色装点梦中家园那是你青春绽放的笑脸那是你描在大地灿烂的画卷。日新月异的甘甜,国富民足的美满,古老文明的鹑觚塬焕发生机的长武塬,张张笑脸写满丰收的喜悦,串串笑声荡自幸福的心田,啊,长武,绿色的高原果乡,啊,长武,美丽的梦中家园!

显示全文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