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水龙吟·送万信州的背景 水龙吟·送万信州背景析是什么

2022-12-08 来源:钮旅网

《水龙吟·送万信州》吴文英背景:  这首词与《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一样,都是哀叹宋室危亡之作。在公元1235年(端平二年),蒙古灭金后南下侵宋。此后连年兵事不息,蜀、汉、江、淮一再告急,词人的大半生就处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中。梦窗卒于1274年(咸淳十年,据《宋词鉴赏辞典·词人年表》),再五年南宋朝灭亡,因此词人会有感伤时事,触景生情,抚事兴悲之作。

《水龙吟·送万信州》背景:  这首词与《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一样,都是哀叹宋室危亡之作在公元1235年(端平二年),蒙古灭金后南下侵宋此后连年兵事不息,蜀、汉、江、淮一再告急,词人的大半生就处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中梦窗卒于1274年(咸淳十年,据《宋词鉴赏辞典·词人年表》),再五年南宋朝灭亡,因此词人会有感伤时事,触景生情,抚事兴悲之作作者:吴文英。年代:宋代。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水龙吟·送万信州的详细介绍:

一、《水龙吟·送万信州》的全文 点此查看《水龙吟·送万信州》的详细内容

几番时事重论,座中共惜斜阳下。

今朝翦柳,东风送客,

功名近也。约住飞花,

暂听留燕,更攀情语。

问千牙过阙,一封入奏,

忠孝事、都应写。闻道兰台清暇。

载鸱夷、烟江一舸。贞元旧曲,

如今谁听,惟公和寡。

儿骑空迎,舜瞳回盼,

玉阶前借。便急回暖律,

天边海上,正春寒夜。

二、赏析

  《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清真集》入“越调”,《梦窗词》集入“无射商”。各家格式出入颇多,历来都以苏、辛两家之作为准。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十一句四仄韵。其他句逗不同者为变格。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信州”,唐时置,即今之广信府,在江西上饶。万氏出据信州,所以词题用万任官的驻地称之。   上片送别赠言。“几番”两句。此是说好几次与你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国家大事,座中友人都叹惜大好江山惟留半壁,却又因为权臣误国,搞得现在国事如夕阳西坠似的到万分危急的局势。“今朝”三句是说:今天我折柳赠别,希望万君能够凭借“东风”(他人提拔)之力,在仕途上节节上升。“约住”三句,“飞花”、“留燕”中的“花”、“燕”似都是万信州所爱女子的别称。此处是说:在万信州将要离此赴京之时,我为他约来了“花”、“燕”等可爱的女子,与他再见上一面,并谈得难舍难分。“问千牙”三句,“千牙”,太守的别称。此处指代万信州。这是说:我且问问万君,当你进京面奏君王之时,不知道有没有能够将民间中的忠孝事迹全都写进奏章之内否?上片既有对国事的叹惜,又提到万君的私情,再嘱之以正事,可见吴万两人的关系很好。   下片抒发了词人对时局的悲观感,并为朋友预作退路。“闻道”两句,“兰台”,即御史台的别称。此处是说:御史台的工作听说是非常清闲的,你不如效法鸱夷子范蠡,趁机而急流勇退,并以一叶扁舟进入江湖自在快活为上策。“兰台”,照应上片“入奏”。据此万信州这次入朝是去做御史官。该职官本应该将民间的疾苦及“忠孝事”都向君王反映,然而现在却是“清暇”度日,所以词人要为他设想趁早退隐江湖。“贞元”三句是说:唐代的贞观、开元盛世,那时候的用人、治世之国策,到如今还有谁能去采纳呢?只有你还牢记着这些古代明训,并且大力宣扬,但是终究是曲高和寡无人响应啊。“儿骑”三句。“舜”,应指当今皇上。此处是说:你的子女们正在企盼着你趁早回家安度晚年;但是当今皇上却对你还是一再地挽留、借重,希望你能够继续在朝为官,为国出力。“便急回”三句作结,再发出悲观论调。此处是说:你就是从现在起马上改革时政弊端的话,也不能够挽回这危亡的败局了。因为西北方强大的敌人正在虎视耽耽地伺机灭我大宋江山啊!结句以“暖律”喻改革时政;用“天边海上”借喻强敌;以“春寒夜”说明国势的危急。此与首句“斜阳下”,同一意思。

三、背景

  这首词与《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一样,都是哀叹宋室危亡之作。在公元1235年(端平二年),蒙古灭金后南下侵宋。此后连年兵事不息,蜀、汉、江、淮一再告急,词人的大半生就处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中。梦窗卒于1274年(咸淳十年,据《宋词鉴赏辞典·词人年表》),再五年南宋朝灭亡,因此词人会有感伤时事,触景生情,抚事兴悲之作。

四、注解

翦:亦写作“剪”。

载:一本作“几”。

五、《水龙吟·送万信州》吴文英其他诗词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瑞鹤仙》《祝英台近·除夜立春》《风入松》《水龙吟》

相同朝代的诗歌

《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厫》《送客至灵谷》《叹屩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水龙吟·送万信州的详细信息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