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篇6

2024-07-18 来源:钮旅网

  (板块一)欣赏西湖风光片

  评点:儿童的世界和文本的世界并不是一回事。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和文本对话,就要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文本世界沟通,唤醒儿童已有的情绪记忆。王老师这精心剪接安排的西湖风光片的欣赏,经济实惠。绚丽的多媒体冲击,让没有生命的文字语言变成诱人而又亲切美好的视觉形象,激活了美好的情绪记忆。这一招点燃了学生情感喷吐和语言表达的热情与畅达。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的眼睛发亮了,有的同学的嘴巴张大了,有话想说吗?

  生1:西湖是一片绿色的,有翠绿、青绿、淡绿、浓绿,有些绿得发黑,有些绿得发蓝,十分美丽。

  生2:我看到这些图片,领略到一个绿字,连湖水都是碧绿碧绿的,使我心旷神怡。

  生3:我看到大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大树散发新鲜的空气。

  生4:我看到西湖是绿的世界,一眼望过去,山上、地上到处都是绿的。

  (板块二)追寻“绿”的踪迹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与“绿”有关的课文,它是现代女作家宗璞写的《绿》,这是她第四次游览杭州西湖后写下的随笔,我们和她一起去西子湖畔领略那神奇的绿!请打开书本,找一找作家的踪迹,看看她领略了西子湖畔的哪几处绿?请快速地读。

  生回答(板书:灵隐、花港)

  师:请选择你最想去的一个景点,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读,还可以放开声音读),细细品读。你悟到的是怎样的绿?从哪些词句中感悟到的。(生自学约5分钟)

  评点: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最基本同时又是最实在的教学手段。读是任何有价值的感悟,学生真情酝酿和喷发的基础。读,不仅是手段,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没有自由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读和品,是不会有真切深入的感悟和体验,学生进不了文本,和文本对话、独特感悟均成了缘木求鱼。

  王老师这里的五分钟左右的读书安排实在是本堂课成功的重要基础,我很欣赏。《绿》的两个景点,选择一处读,五分钟时间学生至少可以有滋有味地读4遍。这样落实的读是“因”,后面独特的个性化感悟是“果”。那种急急匆匆地闪现教师的设计思路,舍不得化时间让学生充分经历悟读的过程,只想把时间让给优等生演戏展现精彩,赢得听课领导老师的喝彩。这样釜底抽薪式的教学会让同行真心认同吗?

  (板块三)感悟灵隐的“绿”之韵味

  师:让我们把自己独特的感悟说出来、读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吧!

  生1:我走到了灵隐,发现那儿的绿是五彩缤纷的。我是从“有点绿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看出的。

  师:对这句话有补充吗?

  生2:我觉得那儿的绿是整片整片的,古木参天,有些绿到石头缝里。

  师:说得好,刚才那位同学说这里五彩缤纷,你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

  生:有绿的,有黑的,有蓝的,还有一些翠绿的,深绿的,浅绿的。

  师:那只能说是绿的色彩——(生:多),对,你能不能读一读?(生读)

  师:你读出了绿的韵味。对这句话还有想说的吗?

  生3:我觉得飞来峰上的绿色,满山遍野全是绿色,还绿到了石头缝里。

  师:请你读一读好吗?(生读)

  师:你把我们带进了满目葱绿的灵隐,读得太好了!谁还想像他一样再来读读?(生读)

  师:你把我们带进了一片神奇的绿色世界。让我们一齐来读。(生齐读)

  师:多么神奇、多么可爱的绿呀!同学们,你还感受到了怎样的绿?

  生4:我来到了花港。

  师:对灵隐的绿还有补充吗?

  生5:我感受到了灵隐的绿是凉爽的绿,因为“在冷泉亭里坐一会儿,直觉得浑身凉丝丝的,心旷神怡。亭脚下溪水叮叮咚咚,流到平坦处,溪水是碧澄澄的;溪水流得急了,水花像飞珠滚玉一样,在一片绿色之上显得格外好看。”

  师:你是感觉到那是一种凉爽的绿,很好!

  生:我觉得那是一种透明的绿,我从“亭脚下溪水叮叮咚咚,流到平坦处,溪水是碧澄澄的;”因为我觉得水是透明的,又是碧绿的。

  师:说得多好!

  生:我对有补充,这些绿加起来倒映在小溪里,就好像组成了一幅山水画,很逼真、很有活力,让人觉得朝气蓬勃。

  师:你说得这么好,能不能读得也那么好呢?(生读)

  师:你读得太好了,谁还想读?举手的同学请你站起来读吧!其它的同学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滴滴的水珠在溪面上跳了起来,好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

  生:我仿佛来到仙境,心旷神怡。

  生1:我感觉四周都是绿的,树木是绿的,青苔是绿的,那儿的各种颜色都是绿的

  生2:我感到水珠在我身边舞蹈,我感到目不暇接;

  生3:我感到满山遍野的绿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舞蹈,仿佛他们在歌唱。

  四周的青苔也非常美丽,

  生:我仿佛听到

  师:你真会读书啊,不仅用眼睛看到了绿,用皮肤感觉到了绿,用耳朵听到了绿,用心感悟到了绿。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融入这美妙的意境中吧!(齐读)

  师:多美的绿呀,还有要补充的的吗?

  生:我从“雨中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

  感到雨丝的柔和舒适。

  生:雨丝儿也是绿的,这是一种柔和的绿

  生:雨丝儿柔柔的,细细的,飘到身上,给人的感觉很舒服,所以说这里的绿是非常温暖的。

  是:你们有疑问妈?(生摇头)我有疑问,雨丝儿为什么是绿的?(出示课件:雨中的林荫路)

  生:雨丝儿是透明的,树木非常绿,雨丝儿组成了一片绿色的幕布。

  师:对呀,这说明了——这里的绿啊,浓郁得都快滴下来了。请你读读这句话。(生读)你读出了绿的韵味,谁再来读读?(生再读)

  师:雨丝儿是绿的,连我们的心仿佛也被感染得成绿色的了。(生齐读)

  师:作者去游灵隐的时候是六月份,此时的灵隐,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但是那浓郁的绿啊,同样令人迷醉。让我们一起和着音乐,溶入灵隐这满目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之中吧。(配乐齐读)

  师:同学们,你能用一分钟时间把你最喜欢的一句、两句话背下来吗?(生背、指名背诵、自己背给自己听)

  评点:这是本堂课的一个重要片断,到处闪烁师生激情和智慧的光彩。充分的读书成果的呈现和深化,师生和伙伴积极的评价互动,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智慧共享,是学生主动发展语言的实践契机。

  课堂上学生精彩的感悟体验源于文本的品读,源于主动学习的情感,也得益于王老师对文本的悉心钻研,对学生个性化感悟的尊重与引导。这样的美文,教师课前读十来遍,自己先读出感情、读出滋味,才会预设孩子们有许多种对西湖绿的赞美。有了此,上课才会胸有成竹地等待,才会不动声色地自然地或接话引领,或由说到读乃至背诵,改变方式强化体验。让学生的感悟促进文本的朗读抒情,语言积累;又将品读涵咏中激活的情感回馈与文本。这样的训练引导好。

  (板块四)感悟花港的“绿”之韵味

  师:老师建议课后将全文都记在脑海里。灵隐的绿,他苍翠欲滴,他多姿多彩,他清凉悦耳,让我们深深地陶醉。当我们来到花港观鱼时,你又感受到一种怎样与众不同的绿?

  生:在花港观鱼,我感受到那是一种千姿百态而又充满生机的绿。

  生:我从“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婷婷立在水上,或宛转*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感受到蓬勃的生机。

  生朗读

  师:有一点儿生机了,谁读出蓬勃的生机?(生读、再读)

  师:有没有感受到那蓬勃的生机?(生答:有)让我们一起感受吧!

  师:继续说你在花港感受到怎样的绿?

  生:我还感受到一种娇嫩的绿。(非常有感情地读: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生:我感受到了跳跃的绿、活泼的绿

  生:我感受到了新鲜的绿

  生:我还从这句话感受到一种充满希望的绿。

  师:你来读一读好吗?(生读)

  师:多么充满希望的绿啊!

  生:我还看出这是富有活力的绿。“你看,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生:我对有补充,风一吹,柳枝儿一摆,这个绿就会动了,飘来飘去,所以说这是一种美丽的绿。

  师:难怪作者说,绿色,是——(生接:生命的颜色)

  师:是啊,多美呀,让我们一起感受花港那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富有生命力的绿吧!(配乐朗读)

  (板块五)收藏西湖的各处之“绿”

  师:灵隐的满目是绿,花港的生命之绿,已经溢满了我们的心,西湖的绿呀,无处不在,请看作家的另一段文字(大屏幕出示: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请坐在前面的学生读。

  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恰当地链接原文的部分章节展开屏幕阅读,自然而有效。原本是一篇文章,趁势切入,化时不多增效不少。

  师:绿不仅在灵隐、在花港,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了绿?

  生:我在黄龙洞看到了绿。

  师:那是怎样的绿呢?

  生:它绿得幽。

  生:我在屏风山看到了绿,它绿得野。

  生:绿在九溪十八涧,它绿得闲。

  生:苏堤的绿,绿得怪。

  生:苏堤的绿,是满目的绿。

  生:苏堤的绿,是可爱的绿、奇怪的绿。

  生:苏堤的绿是奇特的绿。

  生:苏堤的绿是充实的。

  生:我认为苏堤的绿是饱满的绿。

  生:我认为苏堤的绿是柔和的绿。

  生:我觉得苏堤的绿千变万化。

  师:同学们,绿,难道仅仅在西湖吗?

  生:绿还在森林。

  生:绿在我们的身边。

  生:绿在我们的心里。

  生:绿还在一望无际的草原

  师:是啊,同学们,绿色不仅在灵隐、在花港、在杭州西湖,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绿”就无处不在。你看,绿,不仅在成片的森林里,也在小小的树叶上;绿,不仅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也在墙角的小草里;绿,不仅在明媚的春天,也在飘雪的冬日……同学们,你还在哪里看到了绿色?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将这一份让人感动的绿收藏起来。(欣赏图片)

  (板块六)发现并享受身边之“绿”

  (学生分层练习)

  生1:绿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绿在广阔的森林,绿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充满了绿。

  生2:绿是生命,绿是希望,绿是生机,绿是一种美丽的颜色。

  生3:绿在森林里,绿在草原上,绿在我们的身边,那是一种空灵的绿,是一种纯洁的绿。

  生4:绿在桂林的漓江,那江水清澈见底,绿色的水草随波飘动;雨中漓江更是美丽,朦胧中,绿色的山峦若隐若现,十分奇妙。

  生5:绿在我们身边,它,无处不在。绿,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去感受。绿色,有无穷生命力,绿色,散发着活力,让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它吧!

  评点: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说到底是从语言的实际过程中掌握的。课堂教学假如满足于部分学生在特定语言环境刺激下的绚丽的说话,而忽视甚至放弃全体学生对语言积累和运用,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效率一定是低效的。但王老师很清醒。在营造最佳的文本学习环境,最佳的学生语言运用的欲望时,适时地安排学生进行自由任选的分层练习,将文本的表达范式经过学生的自己实践变成自己的能力。化时不多,但审美的情感升华,良好的阅读感悟,学以致用的语言练习都融在一起,语文学习的成果如甘泉清澈动听地流淌出来,真的不错。

  师:好,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一一交流。其实,只要你的眼中有绿,它就无处不在,绿色,荡漾着我们美丽的梦想,充满着希望和理想,让我们的每个人的心中永远充满绿色,时时享受绿色带给我们的那份美丽吧!下课!

  (附)选择作业:

  同学们,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绿”就无处不在,各具特色。让我们用眼寻找绿色,用笔收藏绿色,用心享受绿色吧!

  1、我想仿写(用一句或几句话赞美绿):

  绿在灵隐,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

  绿在

  2、我想创造(用一段话或一首诗赞美绿):

  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认为是在安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在文本、教师、学生和环境的互动沟通中,不断地完善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主动地在语文素养上获得发展。

  优秀教师是学生人生和语文学习过程中真实而重要的读本。教师的人格、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人生的标杆;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是长期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力量;教师的学识、语言风格和水平是学生自觉和不自觉模仿的对象。

  优秀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和语文的贴心伙伴和朋友。但更应当是学生的引领者。他要主动积极引领学生,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中,寻找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在学习个性化表达的同时,学会求同存异,欣赏优化的答案。

  优秀教师是构建安全和谐教学环境的重要建设者。他时刻关注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努力让课堂教学氛围和文本基调一致,让学生情绪得到满足,能安全学习,让教师和文本与学生亲切自然的沟通互动。在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动发展才有可能。在这样的课堂,才会有主动发展的学生,教师的人格完善与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才有可能。

  语文教师的人格完善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不是*进培训班,也主要不是*读理论书。最可*的是天天在和文本、学生的对话和沟通过程中的磨练。王老师的课是否可以作为我们探讨课堂教学核心价值和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位置的一个例子?

  关注课堂安全和谐的教育环境的营造,关注文本、教师、学生和整个听课环境的良性互动和沟通,关注贯穿语文课堂教学始终的品读、感悟、涵咏、沟通、表达与评点,是不是会比研究某一个具体的教学动作和技巧更有意义?鉴于此,向老师们讨教。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