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九年级下册艺术教学设计(沪教版)教案

2024-07-16 来源:钮旅网

第一单元  创造——跃动艺术的生命

第一课  卓越的成就

第二课  缤纷的舞台

第二单元  发展——呈现艺术的新姿

第三课  文化的交融

第四课  探索的展示

第一单元  创造——跃动艺术的生命

主题构思

该单元的主题是音乐的创造性特征,正由于艺术的不断创新,才能使艺术生命永恒。艺术实践与理论都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不断地革新创造是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组建该单元的宗旨在于让学生知道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自古以来,之所以艺术不断地发展,直至有今天如此辉煌的成果,都是由于人民群众及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与追求,不断地推陈出新所至。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信息及表现语言的同时,要以创造性的思维来看待艺术作品的成果,认识作品的特色、特点及创新点,以更深层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艺术作品,对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是十分有助的。

当然,要罗列世界上所有的创新成果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门艺术都是创造的结果。因此本单元以例举一二、窥探全局的方式,立足于两个方面让学生体验:

一是解放以来我国在音乐及以音乐为主的综合艺术上的创造成果,这些成果都具有在某一领域的里程碑的意义,有的甚至是填补了我国艺术史上的空白。如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等都在我国的音乐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二是让学生了解中外艺术舞台上的缤纷色彩,如戏曲、音乐剧、歌舞等,这些作品既保留了原有艺术样式的特点、风格,但与传统的戏曲、歌剧等相比较都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作品都是能得以肯定及流传,是由于这些作品极具新意,从而说明课的宗旨:创造——跃动艺术的生命。

鉴于以上的宗旨,本单元选材有以下意图:

1.经典性:由于要阐述观点是创新成果的经久不衰的意义,因此所选曲目必定是十分优秀的,尤其是第一课,这些作品曾广泛流传、记入艺术史册的。如《红色娘子军》虽然在文革中作为样板戏,但它的艺术价值也是公认的。《歌唱祖国》已被誉为中国第二国歌

2.时代性:即具有时代感的艺术精品,如《贞观盛世》获多次全国大奖,《大河之舞》享誉世界。

3.可学性:所选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可学、可看、可学,有内容的、有内涵的作品,如《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江姐》。

4.兴趣性:如音乐剧选曲、英文歌曲《美梦纷纷来》。

5.选择性:考虑到有些歌曲学生可能不喜欢,因此本册增添了补充歌曲,这些歌曲与课文主题基本脱钩。

同时因该学期已是初三(下),学生学习音乐的时间不多,因此课文量控制在四课,但每一课增加了一首听赏曲,供选择。

第一课  卓越的成就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新中国建国以来所创造的辉煌的音乐及艺术成就,初步了解这段时期我国艺术蓬勃发展的历史,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只有不断创造新的成果,才能繁荣艺术,才能提高艺术的品位。

2.通过欣赏《长城随想》等乐曲及观赏《红色娘子军》、《江姐》等剧目,使学生知道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及音乐体裁,了解其特点,内容及时代特征,感受作品中的精华所在,从而使学生更热爱主旋律作品。

3.能用饱满的精神,整齐、和谐的声音唱好《歌唱祖国》,背唱部分歌词。

4.通过自主活动,回忆并复习已学过的优秀作品,并通过搜集资料等方式,或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拓宽音乐视野。

5.较流畅吹奏《洪湖水浪打浪》片断。

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

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

《长城随想》

  1. 内容介绍:

一九七八年夏天,著名作曲家刘文金随同中国艺术团访问美国,当时有一项活动,就是参观纽约的联合国大厦。当刘文金与其他同行者缓缓步入一间(据说是专为各国显赫人物开放的)休息厅时,忽然看见一幅巨大的彩色壁毯——万里长城图,几乎覆盖着大厅正面的整个墙壁,它的气势雄伟,光彩夺目。面对这幅饱含着中华民族伟大魂魄和光辉历史的书卷,这群来自遥远东方的炎黄子孙猛然沸腾了起来。激情的浪花在每个人的胸中开放,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似乎注入了每一根血管。当大家带着沉思走出大厅时,刘文金和同行的天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一拍即合地当场约定,采用二胡协奏曲的形式,抒发当代人们对于古老长城的感受,讴歌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和未来。经过几年时间的构思与创作,一九八二年春天,刘文金终于完成了这部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

    作者在这部作品里,并没有着意去描绘万里长城宏伟的外貌,因为这并非民族乐器之所长,而是用套曲的结构,以善于抒情和歌唱的二胡与乐队协奏的形式,去抒发人们登临长城时的那种感受,使之带有比较自由的随想性。

第一乐章:关山行——沉重徐缓的序奏,有如中国古老乐器钟、磬、云锣的音响,在具有气派的气氛下,万里长城若隐若现,气势宽宏的主题曲由乐队全奏奏出,雄浑而富有颂赞激情。二胡的独奏常有浓厚的沉思、回忆和吟咏气氛,富有诗情和大自然的风貌。

第二乐章:烽火操——乐音激烈强劲,描写古往今来,无数在烽火台下,为保家卫国而奋战的浴血场面。

第三乐章:忠魂祭——肃穆内敛,带有悼念性的音乐,仿如是对千百年来无数为保疆卫土而牺牲的战士祭祀哀悼。悲情与豪情,低沉与高昂交替出现,随而全曲紧接转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遥望篇—— 运用了"垛板"般的音调,呈现出勃勃生机,坚韧不拔,对未来的无比信念与信心。

下面再补充介绍第一、二乐章:

第一乐章  关山行——慢板、行板。

大提琴、低音乐器烘托下,具有古老民族乐器特殊音色的方响、钟管、云锣交织的引子,自然而然地将人们引进了云飘飘、雾茫茫、山峦起伏、巨龙蜿蜒的依稀意象之中。

鼓乐齐鸣,乐队全奏出豪放昂扬、贯穿全曲的长城形象主题:(1=G 2/4

0 3 2 3   i·6 56 1   1   1 2 7 2  6·765 35 6  6 1 6 1  4 ·3 2 3  5 35 6123  5 5 4 5  2·1 6 12  2  2 1 2 3  4· 5  3·2 1  1 7 6 7  2· 3  5· 67 1·  2  4·  3 2·3 5 6  1·7 676523  5……

第二遍,变化、引申,更有气势。

接受,独奏二胡深情地出了思绪起伏、感慨万千的长城畅想主题。

1=C 6/41 --- 1 2 1 02 3·5  5 -- 5 1 3 5 6·1  1 -- 1 2 1 2 6 1

 5·635 1 03 23 5 3 --  3 17 6 56 2·3 4 4 45  3·2 1 --

旋律不断扩充、深化,仿佛诗人抚今思昔、不能自已,曲曲迂回,层层推进,万里关山,引出了爱国者的无尽遐思。在乐队的伴和之下,轻轻一串打击,阵阵鼓声滚奏,让音乐暂时告一段落。

第二乐章  烽火操——急促的快板

由古代边防报警的烽火台,作曲家联想千百年来为保家卫国而流血捐躯的英雄儿女。

弹拨群奏出的紧迫节奏,再加上打击乐的催逼渲染,引出独奏二胡的号角式的音型:

(见教材主题2)几次在不同音高上重复模进,再加上长城形象主题中开始时那具有鲜明特色的节奏型的不断反复:0 X X X   X·X   XX X  X  

似乎是战鼓频催、号角震天中各路英雄会师长城;

接着,独奏二胡成串的半音阶级进,仿佛是刀光剑影、阵阵拼杀。二胡跳弓演奏的、由长城形象主题变化而来的豪迈、潇洒的音乐在为血肉长城的英雄群雕赞叹讴歌。

2.教学建议:

1)二胡协奏..曲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一次尝试。听赏时可从乐器(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体裁(协奏曲的洋为中用)及音乐语汇的表达等方面加以感受。

2)本教材所选的两个乐章是对比度十分鲜明的,教师可运用以前学生所学的知识分析作品。如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等,从而使学生对作品有较的了解。也可让学生综合后起标题,想象各乐章的画面形象。

3长城是举世闻名的建筑,以此为体裁的艺术形式与作品举不胜举,根据本课的课题,可将它们进行收集并进行对比欣赏,找出各种艺术在表达语汇上的异同,这对于理解本作品多元文化的交融是有帮助的。如观赏大型壁画或风光片,感受长城的非凡气势,以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特征。

4)如有条件,可搜集有关二胡协奏曲的演出场面,体会这种艺术体裁的创意。

5)参考答案:其形式上的创新是用二胡作为协奏曲的主奏乐器,与大型交响乐队协作,是洋为中用的范例(曾有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教师可略作介绍),这两个乐章在速度、力度、音乐情绪上截然不同,详细答案请参考内容介绍

《中国,我可爱的母亲》

1.内容介绍:

《中国,我可爱的母亲》是一部为混声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的新型音乐抒情诗。这部作品,体现了文学与音乐并重、合唱与乐队并重的体裁特点。

第一乐章:中国,我可爱的母亲(混声合唱)

第二乐章:救救母亲(男中音独唱与混声合唱)

第三乐章:清贫(女声合唱)

第四乐章:来吧!死神(男声合唱、男中音独唱及乐队演奏)

第五乐章:期盼(混声合唱)(一、二、三乐章及四、五乐章之间不间断)

歌词选自赵丽宏的同名长诗,其中第一乐章大部分选自张鸿西《可爱的中国方志敏之歌》,它热情洋溢地表达了民族情、爱国心。

主旋律片段:1=F  4/4  5/4  2/4  3/4

5 5 — 5·5  6 5---  1·6  5 303  4· 3  2---

中国,       中国,        育我            亲,

5·5  5-- 3  7--   2 6  6 2  2·6   7    5--  0 5

 呵,    国,     生我  育我           亲。      

1 1   5 7 6  6  6 0·6   4 4  6  3  3    3    0  3

善良  而博   大,            纯朴                     

5 5 5 2 5  5   5  0 2   5 5 5 4 5  5   5-- 5·5

善良而又博  大,             纯朴而又美  丽,          

1 ---  1 1 1  1 1 7 6 6·3  5 5 5 5 0

          再没有  比你更可爱         亲!

该作品之所以称为音乐抒情诗,可以从以上这旋律片断中体验,其音乐的起伏与诗的抑扬顿挫十分吻合,犹如一个充满激情的诗人在朗诵诗作,旋律既深情,又具有语言化特征。而乐队音响的衬托使语言的表现力更为丰富。因此这是一部十分具有创意的作品。

该作品获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2.教学建议:

1)这首作品内涵深沉,可用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导入,也可用朗诵诗歌的方式导入。

2)教师可把主题旋律范唱一下,以体验歌词的抑扬顿挫,使学生对音乐线条有较清晰的感受。

3)乐曲中运用有转调,可让学生从调的色彩变化分出乐曲的段落,并体验情绪的变化。

4)可让学生思考该作品的创意在于取材于文学作品,而在形式上乐队与演唱并重的表现手段。

5)参考答案:该作品以诗歌为原型,以音乐为语言,把文学与音乐有机交织在一起,较为细腻地表达了诗歌的情感,即凝重、深沉、悲壮、颂扬、怀念等,较好地表达了在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仍眷恋着祖国母亲的美好情感,激起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6)本内容为拓展性学习内容,可让学生自听音乐后作一些讨论即可。

(二)歌唱《歌唱祖国》

1.内容介绍:

王莘词曲,作于19509月。歌曲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伟前进的步伐。歌词凝练集中,又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旋律气势豪迈而充满深情,连贯统一又富于变化,在继承聂耳、星海革命群众歌曲传统的基础上,创出了新时代的新风格。歌曲由长度相等的主、副歌组成,主歌每段歌词不同,表现了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副歌歌词不变,是歌曲主题集中的体现,二者在节奏、结构、音调等诸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可以说它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祖国颂歌。三十年来,传遍了祖国大地,已成为独立自由新中国的象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805月起将这首曲调作为全国联播的开始曲。(摘自《音乐欣赏手册》)

2.教学建议

1)这是一首群众性革命歌曲,采用全班齐唱与合唱形式,可以很好地表达出歌曲的气势。

2)歌曲具有进行曲风格,速度要沉稳,强弱要分明,附点要清晰。

3)此曲音域较高,作为群众性歌曲,在实际演唱时可将调性移至D—E大调。

4)这首歌的形式是带副歌的分节歌,在演唱形式上可稍作变化,譬如,第一种:副歌为齐唱或合唱,分节歌的第一段为男齐,第二段为女齐,第三段为全齐;第二种:副歌仍为齐唱或合唱,但分节歌的三段都采用先男(一个乐句)、后女(一个乐句)、再齐(一个乐句),而以上几种的第四段副歌都可以采用放慢速度再恢复原速的方法来唱。

二、艺术天地

(一)舞剧:《红色娘子军》

1.内容介绍:

红色娘子军(六场芭蕾舞剧)吴祖强、杜鸣心、王燕樵、施万春、戴宏威曲。中央芭蕾舞团根据梁信同名剧本改编。李承祥、蒋祖慧、王希贤编导。1964年在北京首演。剧情:十年内战时期,海南岛椰林寨的一个丫头吴清华,因不堪恶霸地主南霸天的残酷压迫,逃走未成,被打得昏死过去。后为红军干部洪常青和通讯员小庞所救,并指引她投奔红军,成为红色娘子军连的一名战士。在战斗中,她违反纪律,打乱了战斗部署,而使南霸天逃脱。后在党的教育下,她认识了错误,提高了觉悟,同部队一齐奋勇作战,击毙南霸天,解放了椰林寨。

舞剧的音乐对塑造洪常青、吴清华等的舞蹈形象起了积极的补充和衬托作用。贯穿始终的娘子军连的主题是对全剧主题思想的概括,表现了娘子军这个战斗集体的音乐形象:       

6 6  2   3217  6   2 23 1 6  3· 2  6 1 76 5  6  0   剧中两个主要人物也各有其特定

的音乐主题,洪常青的主题简朴奔放、豪迈有力:1   6 · 7  6  3   1 6·   6 1 2 3

6  2   5 3·  3           吴清华的主题性格鲜明,充满强烈的反抗精神:                   

2 6 2  3 · 2  3 6  1765  6 --  2 6 2  3 · 2  3 6  6321  2 ---

这两个主题随着剧情的展开而贯穿、发展。序幕的女声领唱与合唱,采用了海南民歌音调,表达了劳苦大众斗争和反抗的呼声。第一场最后一段三人舞,音乐真挚恳切,深沉动人。第二场吴清华叙述身世并要求参军的一段小提琴独奏,如诉如泣,充分表达了人物内心对光明的渴望和向往。第四场快乐的女战士以及军民联欢的一段混声合唱,轻快明亮,生气勃勃。第六场洪常青英雄就义的一段音乐,悲壮深沉而具有英雄气质。全剧的音乐,人物性格鲜明而有戏剧性,在处理民间音调和交响性发展手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以下具体分析三段舞蹈: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可以说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参照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是艺术领域中中西文化成功融和的典范。舞剧1964年首演,1970年被拍成电影作为样板戏在全国放映,文革之后,它曾一度沉寂达十年之久,进入90年代,当人们拉开一段历史距离去审视这一中国特定时期的作品,从艺术的角度,重新给予它高度评价:它是用西方唯美的芭蕾形式,大胆地运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军事题材,它是中国芭蕾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走出了成功的一步,同时也是一部讴歌伟大女性的代表作品。这部舞剧在美国、英国、俄罗斯、丹麦、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上演,为中国芭蕾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红色娘子军连歌》

这是舞剧的主题音乐,节奏明快、坚定有力、扣人心弦,配合主题歌是老乡们手舞彩旗先十字步接后踢小跳步的欢迎场面,娘子军连战士大踏步行进及指导员与连长检阅式的行进,没有过多舞姿造型。

在阵阵军号声中,战士们立起足尖整队的动作,这一动作有其创作根源。当年为使芭蕾演员表演上有部队的生活气息,就有演员包括演奏员百余人全部下连当兵,当演员们听到向右看齐的口令时,都下意识地立起足尖,解放军战士都惊讶地叫起来立起来真好看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