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杠杆分析报告

2024-06-26 来源:钮旅网

杠杆分析报告

《杠杆》分析报告

教材地位:杠杆是初中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学生之前学过了弹力、重力、摩擦力等基本的力,已经对力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本节将就力的应用之一杠杆进行学习。杠杆是的一种机械,它也是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是本章教材第二部分的主体内容。因此本节需要两个课时才可以完成。第一课时进行杠杆的认识和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第二课时进行杠杆的分类和应用方面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杠杆示意图的绘制,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经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的规律来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杠杆的学习,使学生愿意在生活中发现各种杠杆,具有使用杠杆为自己工作的意图。

通过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中必须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对数据规律的分析方法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

重点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难点是:怎样找到杠杆的力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果。

找力臂的关键是使学生认识到力臂是点到线的距离。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关键是暗示学生按课本提示完成实验。处理:

本节学习杠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弹力、重力、摩擦力三个基本的力,已经对作力的示意图的作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作力臂的点(即支点)和线(即力的作用线)的确定需要比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他们没有操作过,有一定难度,所以,应当根据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善于模仿的特质,先演示一个简单的作图,然后让他们比赛练习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掌握知识的目的。

对于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学生以前做过很多的探究性试验,以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关注和思考,让他们有自主探索的渴望,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比教唆式探索效果好得多。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三种力,对力学研究中的作图有初步的了解,如作用点、大小、方向等.针

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和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现象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模拟、自主探究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基本规律,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使学生愿意在生活中发现各种杠杆,具有使用杠杆为自己工作的意图。通过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中必须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对数据规律的分析方法的重要性。

教学程序:

引入:利用汉源本地好吃的榨榨面的制作工具为杠杆而提起杠杆话题。

演示:长棍子撬椅子,杆秤称东西为例引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东西和它们的操作相似,它们有什么特征

利用撬棍归纳学生所说特征得到杠杆概念。

出示杠杆示意图的挂图,根据学生说出的杠杆特征引出杠杆五要素。

示范做杠杆示意图:

找支点后作力臂并着重说明支点是固定不动的点,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点到线的距离)。

依次出示撬棍、杆秤两个简单杠杆,请学生作出杠杆示意图并请同学进行纠正。

演示杆秤称东西:

秤杆不平衡时问:要使杠杆平衡该怎样做

杠杆平衡和什么因素有关杠杆平衡要满足什么条件暗示学生按照课本提示进行实验探究,对他们的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引导型的讨论分析来得出结论。

反馈练习:

安排难度依次递增的杠杆示意图练习,请一个学生对他们实验探究的过程进行总结。

归纳总结:

1.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认识杠杆,总结本节

所学杠杆五要素,杠杆示意图中五要素的作法;

2.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中必须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以

及对数据的规律的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对实验过程以及数据分析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第四节杠杆

1:杠杆:一根可以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平衡条件:

F1_L1=F2_L2

教学反思:

本节为初中物理力学中的重点,本节课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观察、讨论、思考我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索,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我对于学生的预期太高,学生都有这样的特点:熟悉生活中的现象,但缺少深入思考和完善的分析,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于有的问题没有深入的认识,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物理原理。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要多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