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县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随着增多,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走访和调查,我县留守儿童的现状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总34.5万人,留守儿童小学6875人,中学4775人,其中经济比较落后乡镇的留守儿童比较多,因留守儿童分布面广、流动性强难以做到确切的统计。其中父母双方均外出的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或者其他亲属实施监护。这些监护人往往因年龄、文化程度、自身经济压力等因素,难以切实有效的保障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成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让学校老师十分担心,同时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的留守儿童比较少。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
(二)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6-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孩子才出生几个月,父母双双就外出务工,有的父母甚至好几年不回家看一下孩子,孩**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缺失,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等倾向。
(三)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80﹪的留守儿童父母全部外出,这部分留守儿童寄都托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由于监护人年龄比较大,且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防范能力弱,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存在诸多隐忧。有些留守儿童很少听话,做错事了就跑,爷爷奶奶也追不上。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有的担心孩子离家出走,不敢严格管教,得到更多的是祖父母的溺爱,以致这些孩子养成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等不良行为习惯,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
三、采取的措施
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为了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社会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
(一)、创建"留守儿童之家"。为切实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创建了"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之家"为孩子们提供与父母沟通的信息平台,成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健康体检,成立"亲",让孩子和远方的父母进行亲情联系,消除时空隔阂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教师(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机制等,关心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建立"留守儿童"基金。为了让留守儿童重返校园,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由县政法委牵头组织创建"留守儿童"基金,提倡全社会为"留守儿童"献爱心,营造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让他们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为留守儿童不辍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走访和慰问。为了关爱留守儿童,县委县政府成立慰问组,利用节假日,"六·一"节慰问留守儿童,慰问组每到一处都与学校老师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向留守儿童送上节日的祝福和生活、学习慰问品,勉励他们好好学习。
四、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经济发展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办法。据调查,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经济环境较差的乡镇,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就近就业而外出务工。只有加快我县经济发展,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就近就业,留守儿童群体才会逐年减少,与此相关的社会问题也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二)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怀。目前我县大部分"留守儿童之家"很多地方有场地而没设备或设备太少,还不能有效帮助这些孩子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呼吁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真正将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建立保护支撑体系。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工作涉及多个单位和职能部门,希望这些职能部门应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实行整体联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四)加大整治力度,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逃学、夜不归宿,甚至参与违法犯罪,都是为了到网吧、游戏厅玩耍。希望主管部门取缔黑网吧,严禁未成年人进网吧上网,优化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
(五)集中就读,集中管理。据调查,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其监护人没有时间监督,造就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希望政府牵头组织,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让留守儿童就最近有住宿条件的学校就读,统一学习和生活。同时也有老师监督和辅导他们的学业,让他们改变无人监督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学习生活更有规律,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