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
一、乙肝表面抗体:
首先来了解乙肝五项,乙肝五项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核心抗原(HBc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e抗体(HBeAb)。
乙肝表面抗体:是病人感染了乙肝病毒(HBV)以后,对乙肝表面抗原蛋白质所产生的一种免疫反应性抗体(保护性抗体),它对HBsAg有一定的中和作用。
二、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意思是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就是表面抗体,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然后在体内与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以把病毒清除掉,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故称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有了表面抗体,证明人已产生了免疫力。
而另一种情况是接种乙肝疫苗之后产生了抗体。接种乙肝疫苗之后,机体也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这同样标志机体已具有了抵抗乙肝病毒的能力,受到乙肝病毒侵袭时,机体不会被传染上乙肝。人自然感染后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均可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产生表面抗体。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代表意义:
1、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证明以往有过乙肝病毒感染的历史,机体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
2、接种乙肝疫苗或打过表面抗体免疫球蛋白,乙肝表面抗体呈阳性。
3、乙肝表面抗体是保护性抗体,它的出现标志对HBV感染产生特异性免疫。
二、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注意的事项有多少
1、首先认真检查,对传染性和转归做出评价,首次检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应该同时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乙肝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乙肝核心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及乙肝表面抗体。如果有条件还可检测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等。
2、及时复查,首次检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应在1-2周后复查一次,查出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双阳性者,每3个月应该复查一次,单纯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无乙肝E抗原阳性且无症状者可3个月到1年复查一次。
3、防止传播,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双阳性的妇女应该特别注意经期卫生,严防经血污染手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不免赤手触摸他人的开放性伤口,不能当保育和饮食行业人员,已怀孕者如一定要求生育应当请医生定期检查肝功能及其乙肝病毒标志物。新生儿应该采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注射乙肝疫苗等。
提示:很多人都只知道乙肝五项检查中出现“+”不好,因而也会误认为乙肝表面抗体出现阳性的时候也是坏事。其实不然,乙肝表面抗体属于人体的保护性抗体,不仅对人体有益,还能保护人体不被乙肝病毒侵扰!因此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正常的。
三、导致乙肝的因素有这几个
抵抗力较弱的被感染者
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的青少年、成人接触乙型肝炎病毒后,可表现为不发病,但又不能清除病毒,使病毒与机体处于共存状态,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母婴传播
母亲对子女的垂直传播是出生后携带者最主要的感染来源。在没有预防措施的情况下,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引起母婴乙肝病毒传播率几乎是100%。婴儿对大量入侵的乙肝病毒感染缺乏免疫清除能力,呈现“免疫耐受状态”。入侵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可与婴儿肝细胞的染色体基因组合,利用婴儿肝细胞复制繁殖,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表现为长期乙肝病毒携带状态而并不出现症状。
婴儿期感染
导致乙肝的因素跟饮食有关系吗?幼婴如长期与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阳性母亲、保姆、亲属生活密切接触,如哺乳、喂食、亲吻等可导致感染;也可通过预防接种和注射途径感染。婴幼儿期在易感的环境中比成人的感染并携带的机率约高8倍。
血液传播
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乙肝病毒。在发达国家献血后的血液都要检查肝炎病毒,因此在这些地区通过受血感染肝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家族性传染
家族性传染是造成乙肝高发原因中不可避免的部分,其中主要包括母婴垂直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的两种形式,而且以母婴传播为主要方式。如果母亲为阳性,所生子女如果没有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则很有可能是乙肝携带者或者乙肝患者。
四、最流行的5大乙肝传言
观点一:“如果乙肝传染性那么厉害,全世界都得乙肝了”
【事实】不知道为什么要全世界得了乙肝才能证明乙肝传染性厉害?在中国这样的高流行国家,超过一半的人一生中曾经感染过乙肝(也有数据说中国超过6成的人一生中曾经感染过乙肝),这就是说,居住在中国这样的高流行国家一生中感染乙肝的总和概率不低于0.5,这是一个奇高无比的感染率。
不过,感染后并不一定成为携带者,感染后是否成为携带者要视不同年龄群体甚至不同个人的免疫力而定。根据美国乙肝基金会,围产期婴幼儿感染后成为携带者的几率是90%;儿童感染后成为携带者的几率是50%;成年人感染后成为携带者的几率是10%。乙肝防治指南:找准病因是治疗关键
观点二:“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疾病,因此不通过消化道传染”;“共餐不会传播乙肝”;“乙肝只通过血液传染”
【事实】一起吃饭一般情况下不会传染乙肝。这样说主要是要区分乙肝和甲肝的传染途径。甲肝是消化道传染疾病,可以通过食物和水传染,也就是说,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进入完好没有破损的消化道仍可引起传染。乙肝就不一样,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食物,进入完好没有破损的消化道是不会引起传染的,所以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疾病。
不过,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食物,进入有粘膜破损的消化道是会引起传染的。而且要是携带者和易感者都有口腔溃疡的话,被血液污染的唾液进入破损的口腔消化道粘膜更会引起传染,这种可能性不低,因为中国人口腔健康状况普遍不佳,74%的中国人都患有龋齿、牙龈炎、牙周疾病或口腔溃疡。
观点三:“唾液不会传染乙肝”;“要吃一升(或一桶)唾液才然感染乙肝”;“唾液病毒浓度低因此没有传染性”
【事实】唾液中HBV DNA水平并不低,荷兰科学家发现从血清HBV DNA水平中位数和唾液HBV DNA水平中位数看,唾液HBV DNA水平只比血清HBV DNA水平差一个数量级,即血清HBV DNA水平中位数约为唾液HBV DNA水平中位数的10倍。
关于唾液的传染性
A、据2004年,荷兰科学家报道,唾液HBV-DNA的水平比血液HBV-DNA的水平低一个数量级。
B、血液传染性:血液中病毒颗粒浓度达到1000--10000个/ml时,即可引起传染;传播乙肝病毒所需血量非常微少,0.0001-0.0000001ml血量即可引起传染—由此计算一下,可知血液传染需要的病毒量非常之低。
根据血液数据计算出来的唾液数据:
A、唾液中病毒颗粒浓度达到1000---10000个/ml时,可引起传染(与血液数据一样);
B、传播乙肝病毒所需唾液量为0.001-0.000001ml(是血液数据的十倍);
结果:唾液传染需要病毒数和血液传染需要病毒数一样。
观点四:“唾液要通过破损的口腔,需要很大的创口才行”
【事实】HBV不能通过正常的皮肤或粘膜屏障。皮肤或粘膜屏障的破损——可能是极其微小和忽略不计的——是引起传播所需要的。
也就是说,极其微小的创口也可能引起传播
观点五:“只有甲肝才需要分餐,乙肝携带者不需要分餐”
【事实】这是错的,如果是甲肝的话,就不是分餐不分餐的问题了,而是要吃煮熟的食物不吃生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