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疑心病是怎么回事

2023-07-17 来源:钮旅网

疑心病本质上来说,主要是因为安全感不够。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但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还有可能会影响家人与朋友的生活与工作。

有的人常常犯有多疑病,怀疑这个怀疑那个,一旦确认怀疑某人对自己不好,某件事对自己不利,便耿耿于怀,情绪立即反常。那么疑心病的症状有哪些呢?

如果看见两个朋友在窃窃私语,就以为在说自己的坏话;别人无意之中看自己一眼,以为别人不怀好意,别有用心;每当自己做错了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也怀疑别人早就知道,好像正盯着自己似的;别人无意之中说了一句笑流也以为在讥讽自己。怀疑别人对自己的真诚,认为这些都是虚假的,整个世界都是罪恶的,自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谈心的朋友;经常地感到孤独、寂寞、心慌、焦虑。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多疑症的症状。

疑心病的危害有哪些

疑心病会引发头痛

紧张心理是偏头痛的主要根源。通常10个女人当中,就有一个患不同程度的偏头痛,但只有一半会主动寻求治疗。一般来说,如果你反复感到眼眶周围疼痛、恶心时,很可能是偏头痛的前兆。

疑心病会引起失眠

失眠总是随着心理压力和负担加重而加重。特别是女性容易在生理周期当中出现抢眼。通常的状况是:一到排卵期就嗜睡,一过了排卵期就睡不着。

疑心病会产生强迫性格

强迫追求自我安全感和躯体健康。可有程度不同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性格的人易发展为强迫症。

疑心病可以分成2个大类:一个是心理性的疑心病,一个是生理性的疑心病。

心理性的疑心病

心理性的疑心病主要表现在过分敏感,疑神疑鬼,对谁也不信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过去遭受的感情伤害,比如吹毛求疵的家庭教育、父母或者周围人对感情的背叛、爱情甚至婚姻的挫折、职场的人际失败等。是典型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理,是下意识的把对曾经伤害过ta的人的感情移植到现在的人身上,即所谓的负移情。不仅有此心理问题的当事人痛苦不堪,即便是ta的身边人同样也是苦不堪言!当事人在多数情况下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但就是无法纠正。

心理性疑心病,实际上是自卑的表现,是过去生活阴影的延续。要想解决此类问题,首先就是化解曾经的伤害造成的消极影响,然后是逐步转换思维方式,树立自信生活态度。这种类型疑心病,可以使用催眠来解决,也可以使用普通的心理技术来解决。

生理性的疑心病

生理性的疑心病是真正意义的疑心病,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比较典型的有三类。

其一:心脏病、胃痛、肝脏痛,当然,这些所谓的病痛,经过医学检查,都是没有器质性病变的。这类疑心病,往往持续的时间很长,虽然没有病,但却有实际的痛苦,经常搞得当事人及其家属人心惶惶。时间久了,家属就又会觉得当事人是在装病,对其不信任甚至厌烦,当事人则不仅继续饱受痛苦的折磨,还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很委屈。此种疑心病是最危险的,容易在负面体验的影响下,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最终疑心病演变为真实的躯体疾病。(催眠解决心理问题,都是利用正面的体验,然后配合积极的暗示,最终得到解决的。)

其二:感冒、发烧、头晕头痛,这类以面临重要考试的学生或者面临重要责任的职员为主。症状在面临挑战性事件之前出现,打针吃药也无法完全康复,但是当挑战性事件结束之后,症状就会莫名其妙的消失。此类疑心病是最阻碍命运前途的,当学生面临高考或者职员面对难逢的机会的时候,由于这种潜意识的消极应对危机机制的制约,往往使当事人与成功失之交臂!

其三:性功能问题,典型的是阳痿早泄以及性冷谈、性交疼痛。这种问题同样没有器质性损伤,比如药物以及物理创伤。此种疑心病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很大,直接减少生活的乐趣,甚至引发家庭危机。此类问题,很容易搞定的。

怎么消除疑心病

疑心的人一般总是从一个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因此,只有摆脱错误思维的束缚,走出先人为主的死胡同,才能使疑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产生猜疑,来源于相互的误解,如果真是这种情况的话。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敞开心胸进行一次交流。通过谈心,不仅可以使各自的想法为对方了解,消除误会,而且还避免了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也许义能和好如初,或者由普通朋友变成好朋友。

疑心病的治疗

治疗“疑心病”从思想方法上讲,是要学习用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看人、看物、看自己,要以客观事实材料根据,切忌胡思乱想、主观主义。治疗“疑心病”从心理学角度讲,是学会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疑心和暗示有关。所谓暗示,就是不加分析、不加批判、毫无反抗的情况下,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受暗示就是一个人把上述影响作为信念,在心理上尽力趋向于这一方面。暗示可以来自他人,也可以来自自己,来自自己的叫“自我暗示”从暗示的效果好坏,可以将暗示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积极暗示可以使人增添信心,精神振奋。消极的暗示可以使人忧心多虑、疑神疑鬼。“无病疑病”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加强积极的自我暗示,即人们常说的“自我感觉良好”就不会出现“无病疑病”的不正常心理状态了。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