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需要到当地的政府网站查看。在各部门的官方网站,需要主动公布的数据政府会主动公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批评和建议。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法律依据:
第1种观点: 公告送达是一种通过公开宣告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的方法,适用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其他无法送达的情况。具体方法包括张贴在法院布告栏、公共场所,登报、广播、电视播放等。国内公告送达需要经过60天视为送达,涉外民事诉讼中则需要满6个月。采用公告送达的情况应详细记录原因和经过,并附卷备查。法律分析公告送达是用公开宣告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经过法律规定的一定时间,即视为送达。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采用。方法:将需要送达的诉讼文书张贴在人民法院布告栏内或公共场所,或者登报、广播、在电视上播映。国内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涉外民事诉讼中的公告送达,自公告之日起,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凡采用公告送达诉讼文书的,应当记明公告送达的原因和经过,并将有关情况附卷备査。拓展延伸公告发布地点有何要求?公告发布地点的要求取决于具体情况和目的。对于一般的公告,通常要求在公共场所、易于被目标受众访问的地方进行发布,例如社区公告板、学校校园、办公大楼大厅等。对于特定类型的公告,如法院传票或政府文件,可能有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求在特定的法庭或政府机构进行发布。此外,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公告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在线平台进行发布。无论是哪种形式,公告发布地点应确保信息能够被目标受众方便地获取和理解。因此,在决定公告发布地点时,需要考虑到受众群体、信息传达效果和法律规定等因素。结语公告送达是一种通过公开宣告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经过法定时间即视为送达。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采用。公告发布地点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目的来确定,一般要求在公共场所易于受众访问的地方进行发布。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公告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在线平台发布。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公告发布地点应确保信息能够被目标受众方便获取和理解。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三十八条公告送达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栏和受送达人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纸、信息网络等媒体上刊登公告,发出公告日期以最后张贴或者刊登的日期为准。对公告送达方式有特殊要求的,应当按要求的方式进行。公告期满,即视为送达。人民法院在受送达人住所地张贴公告的,应当采取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张贴过程。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需要到当地的政府网站查看。在各部门的官方网站,需要主动公布的数据政府会主动公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批评和建议。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法律依据: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法律规定要求在当地政府机构编制委员会官方网站的“机构编制实名制”栏目,可以查询当地党委、政府在编人员实名制的信息。政府工作人员公示在当地政府机构编制委员会官方网站的“机构编制实名制”栏目,可以查询当地党委、政府在编人员实名制的信息。法律依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第十条 在当地政府机构编制委员会官方网站的“机构编制实名制”栏目,可以查询当地党委、政府在编人员实名制的信息。要把握好以下操作规范:(1)明确公示对象。凡提拔担任地(厅)、司(局)级以下领导职务拟任人选,除特殊岗位和在换届时已进行过公示的人选外,都应列为公示对象。(2)明确公示范围。党政领导班子及党政工作部门领导成员的提拔任用应向社会公示;部门内设机构领导干部的提拔任用,原则上在其所在的工作部门、单位或系统内进行公示,也可根据岗位特点在更大范围内公示;易地交流提拔任职的干部,在原工作所在地或单位公示;领导班子换届时,对拟新进党政领导班子的人选考察对象,在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围内进行公示。(3)明确公示内容。一般包括公示对象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学历学位、政治面貌、现任职务等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4)明确公示方式。需向社会公示的,一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在部门、单位或系统内公示的,可采取发公示通知或会议公布、张榜公告等形式进行。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让群众及时了解公示内容,并为群众广泛参与创造条件。(5)明确公示时间。在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后、下发任职通知前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七至十五天。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办理任职手续。
第2种观点: 公示在公告栏及其他人流量大的公共场合,如以下地点:1 、企业现有的固定公告板/公告栏;2 、办公大楼一楼入口处;3 、食堂餐厅入口处、车间入口处等。公示程序分为四个步骤:1 、丧失票据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常为付款地法院)提出申请。为此应提交票据缮本或开列票据所记载的事项,并说明丧失票据的情况,请求法院为公示催告;2 、法院就申请进行调_,决定是否进行公示催告。申请不成立则裁定驳回;3 、法院进行公示催告。公告应以一定方式进行,一般载明:申请人、申请内容、持有票据的人在一定期间内向法院申报权利,否则权利则丧失等等;4 、作出决判。根据调查核实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决定是否实施对干部的任用,并予以公布。综上所述,规定期内有人主张权利的,如他与丧失票据人无争执,公示程序即行结束。如争执不下或期内无人申报权利,法院则作出除权判决。即以判决宣告票据无效。公示催告申请人即丧失票据者即可凭除权判决对于票据债务人行使权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条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第六十三条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1、有证据证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2、没有证据证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但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等方式无法将诉讼文书送达受送人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九十二条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第2种观点: 法院公告是由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向社会公众公布的法律文书。公告送达必须符合下列要求或规则:1、采取公告送达,既可以在的公告栏、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纸上刊登公告。法律对公告方式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要求的方式进行公告;2、公告送达状或上诉状副本的,应当在公告中说明或上诉的要点,受送达人答辩期限及逾期答辩的法律后果公告送达传票的,应当说明出庭地点、时间及逾期不出庭的法律后果公告送达判决书、裁决书的,应当说明裁判主要内容裁判是第一审作出的,还应当说明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审人民;3、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的适用范围如下:法院公告的使用范围有什么?1、公告,通常是以国家的名义向国内外宣布重大事件,有时也授权新华社以公告形式公开宣布某一事项的有关规定、要求;2、公告还用于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如向被告送达法律文书等;3、国家机关使用公告公布事项,只限于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基层单位一般不能制发公告。法院公告的后果有什么1、原告增加了公告费的负担以及案件审理的时间;2、被告虽然没有实际收到法律文书,但法院会视为已经收到,会受生效法律文书的约束、丧失了答辩、提交证据和上诉的权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三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第3种观点: 什么情况下法院能给出公告?什么情况下法院能给出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由此可见,采取公告送达,有严格的程序要求,根据该条款的规定,法院送达诉讼文书,若存有以下两种情形之一的,可适用公告送达。(1)有证据证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2)没有证据证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至第九十一条规定的送达方式,即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等方式无法将诉讼文书送达受送人的。这样解释大家理解吗?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在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20天以内,向社会公众公开信息,行政机关收到信息公开申请;不能直接答复的,应当在半个月之内给予答复,答复延长日期最长不能超过15天,行政诉讼期限为6个月之内。法律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五条 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遵循公正、公平、合法、便民的原则。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时间,按照下列规定确定:1、申请人当面提交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以提交之日为收到申请之日;2、申请人以邮寄方式提交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以行政机关签收之日为收到申请之日。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三十一条 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时间,按照下列规定确定:(一)申请人当面提交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以提交之日为收到申请之日;(二)申请人以邮寄方式提交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以行政机关签收之日为收到申请之日;以平常信函等无需签收的邮寄方式提交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应当于收到申请的当日与申请人确认,确认之日为收到申请之日;(三)申请人通过互联网渠道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传真提交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以双方确认之日为收到申请之日。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包括:1.管理规范和发展计划方面;2.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方面;3.公共资金使用和监督方面;4.政府机构和人事方面;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协调机制。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涉及其他机关的,应当与有关机关协商、确认,保证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经批准予以公开。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编制、公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应当及时更新。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包括政府信息的分类、编排体系、获取方式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互联网联系方式等内容。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包括政府信息的索引、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日期等内容。
第2种观点: 法律主观: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的情况下,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不能擅自进行认定,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报请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
第3种观点: 政府信息公开要求是:1.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行政机关应当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除可以收取检索。2.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一、申请政务公开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1、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2、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3、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4、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申请行政信息公开的条件是:(一)向行政机关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是有效的申请(二)向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是否有效的判定标准(三)向非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不属于有效的申请二、行政处罚决定书是否可以公开行政处罚决定书可以公开。《行政处罚法》第四条规定,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因此,行政处罚决定书可以公开。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但是,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三、拆迁是必须要发布公告吗拆迁公告是公布依据拆迁相关政策、法令采取的拆迁行为的对外宣布、通告行为。同时拆迁公告也是该区域内的拆迁冻结的时间判定节点,在拆迁公告下发后,拆迁区域内的房屋和房屋户口将被冻结,无法进行入户、过户等动作,至拆迁结束。拆迁公告是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批准拆迁人的拆迁行为后,向被拆迁人告知拆迁决定的方式,同时也是法定的必经程序。依据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房屋拆迁及其补偿信息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所以掀起补偿方案是需要公告的,如果不公开的,被拆迁人可以申请公开。从公示到拆迁—般要不得少于30日。【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五条,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遵循公正、公平、合法、便民的原则。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政府信息公开有时限,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二十六条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及时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政府信息公开有时限,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二十六条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及时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3种观点: 如果一个案件需要公告送达,那么公告送达法律文书一般需要二次公告送,具体是:第一、第一次公告送达起诉状、传票、举证通知书等法律文书,公告期两个月,再加上一个月的举证期限,共计三个月;第二资公告送达裁判文书,如果是判决,公告期两个月,再加上十五天的上诉期,共计为七十五天,反之,是裁定书,上诉期为十天,那么就是七十天,两个公告共计五个月零十五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前的公示期一般为七至十五天。法律依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第四十二条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提拔担任厅局级以下领导职务的,除特殊岗位和在换届考察时已进行过公示的人选外,在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后、下发任职通知前,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公示内容应当真实准确,便于监督,涉及破格提拔的还应当说明破格的具体情形和理由。公示期不少于五个工作日。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办理任职手续。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法院公告送达期限为60天。根据法律规定,公告送达是人民法院送达法律文书的一种,公告送达是人民法院通过公告的方式,将法律文书送达给当事人的,公告期间是60日。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如果一个案件需要公告送达,那么公告送达法律文书一般需要二次公告送,具体是:第一次公告送达起诉状、传票、举证通知书等法律文书,公告期两个月,再加上一个月的举证期限,共计三个月;第二次公告送达裁判文书,如果是判决,公告期两个月,再加上十五天的上诉期,共计为七十五天,反之,是裁定书,上诉期为十天,那么就是七十天,两个公告共计五个月零十五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九十二条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