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留给我的是冷静的思考和进取的动力。在这半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注重专业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探索的不断融合,努力将十九年的教学经验与现代教育理念整合,提高自己的理性认知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两个班英语的教学工作,其中一个班为体育特长班,另一个为平行班。并且兼任本年级英语备研组组长的工作。这与以往的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不再担任教育工作,而是专心进行教学专业的研究和实践。
这为我潜心教改,梳理经验,自我反省,全面提升创造了条件。而事实证明,我没有荒废这来之不易的工作调整期,没有辜负领导对我的厚望。
一、我利用大量的闲暇时间进行头脑充电---静心读书。
由于工作后的18年都是在教育教学双肩挑的过程中匆忙度过,每天的忙碌冲淡了学习的热情,也无暇顾及自省反思的结果,教育灵感逐渐枯竭,身心疲惫。而在这段时间里,我有计划的调整了自己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
1.赏心灵美文,悟人生。赵朴初先生曾经说过:禅是一面镜,它可以照亮人的心境。南怀瑾和郑石岩是我比较欣赏的两位禅学大师,朗达拜恩(Rhonda Byrne)和约瑟夫墨菲(Joseph Murphy)又把我带到了另一个世界---心灵的世界。
2.品职场文化,悟人心。给你磨练的人,就是给你恩惠的人;给你痛苦的人,就是给你快乐的人;给你批评的人,就是给你成长的人;给你失落的人,就是给你荣耀的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的生命就会充满温馨;长存一颗感恩的心;你的灵魂就会更加纯净!
3.读职场小说,悟人性。超越职场,热爱生活。每一部小说主人公的成长过程都给我以启示,重燃我追求事业的激情。一篇篇的读书笔记也烙下了我与主人公的共鸣,见证了我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
4.学教育丛书,悟教改。这些理论和案例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围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体会英语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语言输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了初步认识。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课程标准的领会和课程资源的开发,文化意识,评价方式,外语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法与教法等方面做着一步一步的尝试。在头脑中全景式地勾勒英语教学的新视野,更加坚信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气氛区”产生的影响。
二.做课和备研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专心教改。
1.备研组工作加强理论学习。
每周三的备研组活动都安排一些理论学习,如:逻辑思维概念和训练的途径、清华大学基础英语教师培训系列教材的学习等。带动全组教师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并逐步达成共识:变“我要教”为“我要学”。一个含义是教师自身学习提高,另一个含义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指导青年教师做教学有心人。
冯理和李可佳是组里的两位新教师,我十分重视对他们俩的帮助和引领,除了日常的谈心舒缓压力,缩短适应期以外,还注重在规范教学、强调教法上加以指导,以经验现身说法,避免少走弯路。如今,李可佳已经做课达四节,而且每节课都尝试不同课型,教态和设计上有明显的进步;对待冯理我采用高屋建瓴式的帮助策略:推荐好书、要求她介绍学习体会等,使之内在感觉需要不断学习提高,上升空间很大。
3.做好备研组长本分---示范课。
本学期做“逻辑思维训练和交互式电子白板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首席教师示范课。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学习感悟逻辑思维训练的途径与方法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实录,结合8班的特点,设计了“横纵坐标学语法”和“讲故事的逻辑顺序”两条线索,在40分钟的课堂上渗透“逻辑思维训练”,得到了同行的肯定,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我认为这是我的本分---带头更新教育观念,潜心研究前沿教法。
三.立足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和责任”意识---用心爱生。
一般来说,不是班主任,学生就少几分敬畏。
针对我自己的站位和性格特点,从“立规矩(自主)---养习惯(责任)”入手,营造高效英语课堂。
1.立规矩养习惯之三固定。
从周一到周五,教学进度固定(周一U1,周二U2,周三U3,周四复习,周五练习);基础作业固定(《轻巧夺冠》同步练习:周一U1,周二U2,周三U3,周四综合,周五《学探诊》);早读内容固定(周二《同步评价听力训练》,周四《同步评价语言运用练习》)。
2.立规矩养习惯之三层论。
7班学生个性强,分化严重,8班学生底子薄,热情懂事。这样两个迥然不同的两个班绝对不能一刀切。因此,在7班,我始终保持严谨、严肃、严格的工作策略,结合三个学生层次,采取层层击破的方式:优秀生---加大课外阅读量,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每周交流);中等生---关注作业质量,个别辅导跟进(每周一到周四早7:00---7:40,安排3个中等生到办公室辅导);尾部生---保护学习热情,激励帮助为主(家长帮助听写单词)。
在8班,我始终保持爱心一片,鼓励不断的工作策略。对每一个孩子都真诚相待,越是成绩不好,我越是表现出喜爱和认可。让每一个孩子在英语课上都有自信,都有听下去的愿望。课堂教学内容适当照顾大多数孩子,达到少讲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