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贯所处时代:元代
柳贯所处时代:元代。字号:字道传,自号乌蜀山人。民族族群:汉。出生地:婺州浦江乌蜀山。出生时间:宋咸淳六年八月初一(1270年8月18日)。去世时间:元至正二年十一月初九(1342年12月7日)。主要作品:《次韵鲁参政观潮》《题立仗马图》《次伯长待制韵送王继学修撰》《袁伯长侍讲伯生》《送张明德使君赴南恩州》等。
关于柳贯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柳贯的诗词 点此查看柳贯的详细内容
《上都诗·水草方方善》、《次韵鲁参政观潮》、《袁伯长侍讲伯生》、《袁伯长侍讲,伯生、伯庸二待制,同赴北都却》、《题立仗马图》、《次伯长待制韵送王继学修撰》、《送张明德使君赴南恩州》、《次韵·松翣新裁似鹤翎》、《次韵·乌桓落日稍沉西》、《次韵伯庸待制上京》、《同杨仲礼和袁集贤上都诗》、《上都诗·幄殿层云障》、《上都诗·昔建寰中业》、《次伯长待制韵送王继学修撰马伯庸应奉扈从上》、《次韵伯庸待制上京寓直书事因以为寄》、《次韵伯庸待制上京寓直书事因以为寄》。
二、生平简介
柳贯(1270年~1342年),元代文学家。字道传,自号乌蜀山人,婺州浦江(今属兰溪横溪)人,博学多通,为文沉郁春容,工于书法,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画,经史、百氏、数术、方技、释道之书,无不贯通。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系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是元代“儒林四杰”之一,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黄溍、柳贯并称“儒林四杰”。据《元史·黄溍传》记载:“贯,字道传,……与溍及临川虞集、豫章揭傒斯齐名,人号为‘儒林四杰’。”元大德4年(1300)察举为江山县教谕,数年后升迁为昌国州学正。延祐6年(1319)任国子助教,旋升博士。先后从学者数千人,业成而仕,后多知名,其中最为著名者当为宋濂、危素、王褘、戴良等。泰定元年(1324)擢升为太常博士,凡朝廷大典,必酌以古今而论定,人皆服其精审。泰定3年(1326),出任江西儒学提举,秩满归乡杜门不出十余年,收徒授学,读书著述,沉潜于理学。至正元年(1341),朝廷重用,起用为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至正二年(1342)11月初九病逝于京城大都(今北京)。柳贯官仅止于五品,禄不超过千石。但在当时文坛上影响不小,他的诗写得古硬奇逸,意味隽永,受到广泛尊崇,有人称他是“文场之帅,士林之雄”。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正是柳贯最得意的门生,宋濂曾这样记述柳贯的学问及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柳贯)读书博闻强记,自礼乐、兵刑、阴阳、律历、田乘、地志、字学、祖谱及老佛家书莫不通贯……濂虽不敏,受先生之教为深。”柳贯著名的文集有《金石竹帛遗文》10卷、《近思录广辑》3卷、《字系》2卷、《柳待制文集》20卷、《待制集》、《字系》、《近思录广辑》、《金石竹帛遗文》传世。
三、人物生平
柳贯(1270年~1342年),元代文学家。字道传,自号乌蜀山人,婺州浦江(今属兰溪横溪)人,先世居河东,宋建炎中柳贯七世祖柳铸始迁杭,再迁浦江乌蜀山(今兰溪横溪),博学多通,为文沉郁春容,工于书法,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画,经史、百氏、数术、方技、释道之书,无不贯通。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系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是元代“儒林四杰”之一,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黄溍、柳贯并称“儒林四杰”。 据《元史列传第68·黄溍传》记载:“贯,字道传,……与溍及临川虞集、豫章揭傒斯齐名,人号为‘儒林四杰’。” 元大德4年(1300)察举为江山县教谕,数年后升迁为昌国州学正。延祐6年(1319)任国子助教,旋升博士。先后从学者数千人,业成而仕,后多知名,其中最为著名者当为宋濂、危素、王褘、戴良等。 泰定元年(1324)擢升为太常博士,凡朝廷大典,必酌以古今而论定,人皆服其精审。泰定3年(1326),出任江西儒学提举,秩满归乡杜门不出十余年,收徒授学,读书著述,沉潜于理学。 至正元年(1341),朝廷重用,起用为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至正二年(1342)11月初九病逝于京城大都(今北京)。 柳贯官仅止于五品,禄不超过千石。但在当时文坛上影响不小,他的诗写得古硬奇逸,意味隽永,受到广泛尊崇,有人称他是“文场之帅,士林之雄”。 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正是柳贯最得意的门生,宋濂曾这样记述柳贯的学问及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柳贯)读书博闻强记,自礼乐、兵刑、阴阳、律历、田乘、地志、字学、祖谱及老佛家书莫不通贯……濂虽不敏,受先生之教为深。” 柳贯著名的文集有《金石竹帛遗文》10卷、《近思录广辑》3卷、《字系》2卷、《柳待制文集》20卷、《待制集》、《字系》、《近思录广辑》、《金石竹帛遗文》传世。
四、诗文及评价
柳贯的诗写得古硬奇逸,意味隽永,《山桥》一诗,可为代表。他自己说:"诗成置我江西社,菟苑梁园隔几春。"可见他是崇拜江西诗派的。在《自题稿卷》中,他说:"何庸夸险绝,吾实厌神奇。"对江西诗派又有点不满。他有几首描写海滨盐民生活的诗,如"即今黔首为生蹙"(《偶题》),"鞭血淋淋地亦腥"(《过宿长芦书所感》),对于苦难中的人民寄予同情。柳贯的文名比他的诗名大,他的散文雄浑严整,长于议论,事详而词核,见称于时。不过他的散文多为墓铭碑表、兴学修桥等应用文字,抒写性情的不多。只有少数文章如《答临川危太朴手书》,文字明白晓畅,信笔而书,情真意切。他评论当时社会风气说:"比数十年,学者大抵有自利之心,而志日益卑,道日益远。"谈及当时文坛说:"缘饰浅末,足以雄夸于制作之林,而为猎取名爵之资。"这些言论,切中时弊。柳贯还有一些题跋文字,短小自然,比起碑铭文字活泼,不失为一些好的小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