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与病危者对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9:56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23:26

告知病情要因人而异,对早中期患者可暂时病情避重就轻。减轻恐惧、焦虑感。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告知病情,渐进性地透露。

鼓励患者时多用成功案例。为了让患者树立信心一定要传达出这样的意思:他的病不是最糟的,是可以缓解甚至治愈的。最好用举例形式,比如周围有亲友得了同样的病,但现在很好,或者某个明星得过类似的病,现在很健康。

科普常识,缓解治疗恐惧。有些患者一提起化疗就惧怕得不行,可以用必要的医学知识,心理知识向病人解释,化疗的副作用已经减少。还可以告诉患者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先进药物和技术手段治疗希望很大。但需要注意相关内容,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说,切忌靠网上查到的内容乱科普。



安慰人的错误方式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还可能因为意识和行动上的偏颇无形中加剧患者的精神压力。

1、情绪低沉,部分家属痛哭流涕,或情绪紧张让患者更加的恐慌。

2、过于谨慎,与患者交谈时小心翼翼。目光不敢对视顾左右而言他。甚至连一个与病相关的敏感字眼都不敢提。这样的态度,反而容易让患者起疑心,对生命失去信心。

3、是过度关心,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部分家属为了表示关心过度频繁探视反倒让患者产生时日不多的负面想法。

其实他们想要的是被当成一个普通人看待。安慰和鼓励患者时需要讲究谈话技巧,说得不对,适得其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0:44

病危病人心情沉重,思想压力大。应该选择轻松愉悦的话题,如病人曾经擅长的项目等等。

让患者感觉到是在一起随便的沟通聊天,而不是作为患者接受别人的安慰,让病人从心里上感觉到平衡,才会给交流营造和谐的氛围,使之间的谈话更加轻松愉悦,病人的心情也会得到自然的放松。

与病危病人谈话注意事项

1、注意病人的忌讳,谈话也不宜触及病人最难受的症状

2、要多谈些室外的新鲜事,问病情宜简要,多讲些外面生动有趣的新闻,使病人愉快,有利康复

3、要说些有益于养病的话,向病人介绍自己或熟人治愈该病的经验,介绍报刊上登载的与疾病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多讲讲病人家庭和睦、工作单位情况良好的事,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专心养病。

4、语气委婉,语调亲切,情真意切。危重病人的心理有一定的共性。首先,急诊入院后紧张的抢救过程及突然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亲人,极易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

在进入监护室的2-5天内则会先后产生否认、孤独及忧郁情绪。而意外受伤者则还易愤怒。一些病人则会因认同监护病房环境对其生命安全有较大保障,而产生依赖心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2:19

在生病以后,往往思绪烦乱,情绪波动,尤其是患比较严重的疾病住进医院的病人,更会顾虑重重,感到寂寞孤独和愁闷。病人家属也会胡思乱想,六神无主。因此,亲朋同事如能经常前去安慰病人和病人家属,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面蕴藏着许多道理和文章。

首先,要“报喜不报优”,尽量多谈一些使病人和家属感到愉快、宽慰的话语和事情。安慰病人及其家属,目的是为了让病人精神宽松,早日恢复健康,所以,决不能把有可能增加其忧虑和不安的消息带去,还要避免谈论可能刺激对方或对方忌讳的话题。这是起码的道德。当见到病人及其家属后,一般可以先讲述一些凭自己直观得到的印象,例如:“你的气色不错。”“你比以前胖了。”

“你的精神很好。”接着,还可多讲一些医院外和与病情无关的内容,如单位里、家庭里甚至国内外的重大消息,尽可能地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然而一般来说,病人及其家属总要对探病者讲讲病人的病情和感觉,这时,应该认真聆听,并从中发现一些对病人有利的因素,以便接过话题,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安慰。例如病人说过“胃口不错”的话,探望者就可以借题“发挥”,多讲些胃口好对战胜疾病的重要意义,使病人认同这是个有利条件,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其次,要掌握情况,有的放矢。有的病人对自己的疾病缺乏信心,这时应该多介绍一些别人得过同类的病而经过治疗很快得到痊愈的事例,这样可以减少和消除病人及其家属的疑虑。有的慢性病病人由于病休时间较长,容易产生急躁情绪,对此,要多给其讲些“既来之,则安之”的道理,并劝慰病人在医院安心休息治疗,不要有头无尾,前功尽弃。有的病人或家属可能较多地考虑经济负担等实际问题,对此则应该劝他们着眼健康,注意调养,不要急于上班,并建议其与工作单位联系,适当争取补助之类。掌握情况除了指对病人的病情、思想状况和实际困难要有所了解之外,还包括掌握有关疾病的基本的医药卫生知识,使自己与病人及其家属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样可以增加对方对自己的信任感,从而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再次,要注意与医生、家属保持一致的口径。对于病人,特别是身患严重疾病的病人,医务人员及家属为了更好地取得医疗效果,常常会对病人采取隐瞒某些病情的做法,如写假报告,开假处方。实践证明,采取这类心理措施对那些比较敏感而又缺乏自控能力的病人,具有一定的好处。当探望这样的病人时,不仅应该尊重医嘱,尊重病人家属的意愿,做到守口如瓶,而且在病人面前还要做到若无其事,甚至与之谈笑风声,显得轻松愉快。病人对其周围亲友的一举一动一般是十分注意的,所以,要规劝病人的家属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尤其在危重病人面前,决不能流露出自己的悲伤情绪。一定要表现得镇静自若。还要注意:当病人有什么治疗上的要求时,应尽可能给予满足;病人托办的事,要千方百计去完成;在向病人告别时,要传达其他亲友对病人的问候和祝愿,并表示自己下次一定再来看望,使病人满怀希望和信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4:10

从近期两位患者的就诊经历谈起。一位是41岁的患者,体检发现室性早搏,症状不明显,去某医院看心律失常专家门诊,专家没问患者有什么不适,看了看心电图,就说"早搏起源的位置不好,射频消融手术不易成功"。患者听后愕然,当即决定不看这个专家。实际上患者心脏结构功能正常,无明显症状的室性早搏,无需药物治疗,更无需射频消融。我认真耐心地向患者解释了病情,患者愉快心安地回家了。随访期间,患者一直感觉良好,可以正常地生活和工作。另一位患者是71岁的老年男性,因冠心病心绞痛,从外地到北京某医院做介入治疗,出院时看到超声心动图报告上写着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便问主管医生"瓣膜关闭不全怎么治?",医生回答"重了回来换瓣",患者回家后一直焦虑不安,失眠,担心病情加重,不知什么时候要接受换瓣手术。

医生看病的主要方式是对话,与患者沟通互动。在目前大城市大医院资源高度垄断的医疗模式下,一位主治医师半天要看50~100位患者,平均每3~5 min一位,根本没有时间多说话,也就不可能看好病。看得越快越多,积累的问题越多。患者是"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候诊三小时,看病五分钟",弄得患者不满意,医生头发懵。患者不可能满意这样的医疗服务,医生也毫无尊严和成就感可言。所以要让医生有足够时间与患者对话,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医疗*和医疗卫生服务结构,也就是这次医改推进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机制。

同时,医患沟通的重点不是培训医生的沟通技巧,而是端正医生的态度和职业精神。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医生需要有很强的同情心,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我们应该理解患者、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体贴关爱,进而努力治愈。医生面对患者,缺乏热情,不说话或者冷漠,对患者而言伤害很大,同时也伤害到自己的职业。一位哲学工作者带着孩子在北京看病的过程中发出这样的声音—"可以忍受病痛,难以接受冷漠",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

我从医50年,又深受母亲的言传身教,深刻体会到,我们医生面对每一位患者,不仅要问病情,还要关心他们的心情,甚至要了解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经历,才能综合社会-生物-心理各种因素,诊好病,治好病。三五分钟不可能看好一位患者。而且我们很少一次就看好病,随访,与患者保持沟通,应成为医生的职业习惯。

患者最为期盼的是和医生多说会儿话,跟家人不能说的隐私都能跟医生说。但当下被动式、碎片化、大城市几家大医院高度垄断的落后的医疗模式把医生*进了死角。一上午不喝水,不上厕所,看50到100位患者,根本没时间与患者交流。造成双方难以相互理解,医患关系不可能和谐。希望这次能真正推动分级医疗制度,从根本上关掉大医院像超市、车站一样混乱的门诊,只保留接受由下级医院转诊的疑难复杂病例的会诊,把常见病留在基层。邯郸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直言不讳,呼吁停掉大城市大医院门诊并受到了相关医改部门的重视,上海市也在积极探索,这正是我期待看到的有实质性意义的变化。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