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6 01:4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3:12
【竹枝词概述】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这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主要因四川乃熊猫之故乡,竹子甚多)民歌中的《竹枝》,流传年代古老,白居易诗中有:“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从民歌演化为文人诗体,一般认为是从唐代刘禹锡开始的。刘于长庆二年(八八二年)任夔州刺史时,这年春正月来到建平(今巫山县)见到民间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边唱边舞,以「曲多为贤」。带有赛歌的性质。他由此受到启发,就仿效屈原作「九歌」的方式,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实际是为当时民间的竹枝词歌舞作的新词。他的新词具有鲜明的民间歌谣格调,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当时的白居易、李涉以及其后的皇甫松、孙光宪等都写过竹枝词。
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宋代黄庭坚称赞刘的竹枝词说:「刘梦得竹枝歌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苏轼也很赞赏,当黄庭坚向苏吟读刘禹锡九首中的第一首,即:「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苏轼叹道:“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见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词》)。宋代不少文人写竹枝词,除苏轼、黄庭坚外、还有苏辙、杨万里、范成大、汪元量等,都有成名之作。
刘禹锡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据邵伯《闻见后录》记载:“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又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巴逾传至此乎?” 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渔歌中的后两句,指刘禹锡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元代诗人杨维祯对竹枝词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清王士祯说“梦得后工此体者,无如杨廉夫,虞伯生”。杨廉夫,即杨维祯。杨维祯(1296——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浙江诸暨人。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进士。曾任天台尹、儒学提举等职。他为官有政绩,注意民间疾苦,写过一批民谣化的诗歌。他于元至正初年作《西湖竹枝词》九首,尔后竟有一百多人起来唱和。后于至正八年(一三四八)杨将一二0人的唱和辑词一八0首编成《西湖竹枝集》。并对各家之间加以评点。《西湖竹枝集》的出版,对竹枝词创作是一个有力推动。不少地方都出现冠以各地地名的《竹枝词》。(最早记载“麻婆豆腐”的便是源自《锦城竹枝词》--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要用四川话来读,才朗朗上口)
元明以还,许多文人学士写有《竹枝词》作品。比较有影响的元代如虞集(伯生)、倪瓒、马祖常等。倪瓒是著名画家。明代有刘基、宋濂、李东阳、杨升庵、徐渭、袁宏道等。
清初,康熙年间的诗人王世祯(1634——1711年),对竹枝词情有独钟。他每到一地都要写几首竹枝词,如《都下竹枝词》、《汉嘉竹枝词》、《江阳竹枝词》、《西陵竹枝词》、《广州竹枝词》、《邓尉竹枝词》等等。在诗词理论上主“神韵”说,主张诗歌要“兴会神到”,讲究含蓄蕴藉,富有情趣。他在一首讲自己诗风渊源时的诗中写道:“曾听巴渝里社词,三闾哀怨此中遗。诗情合在空舲峡,冷雁哀猿和竹枝”。可见竹枝词对他诗风的影响。王世祯在康熙时期主掌诗坛数十年,号渔洋山人,门生满天下,他主倡的诗风在清一代很有影响。
有清一代,竹枝词有了很大发展。康熙时期的朱彝尊、高士奇、孔尚任、查慎行等都有佳作。文人唱和之风尤盛。如孔尚任(《桃花扇传奇》作者)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3年)与袁启旭等九人,在燕九节这一天同游白云观,回来后在同行陈健夫家中以庾信“结客少年场,春风满路香”为韵各作十首竹枝词,共得九十首,记述了白云观庙会的各种场景。(见《清代北京竹枝词》)。到乾隆时期,连弘历皇帝也做起竹枝词来,他写有《荔枝效竹枝词》三首。这在历代帝王中是仅见的。清代中,晚期作者日众,上至达官,下至小吏,中、小知识分子,由于社会急剧变化,朝廷*,外国侵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引起广大知识阶层的愤懑,纷纷拿起笔来。以竹枝词为体,“或抒过眼之繁华,或溯赏心之乐事”,“运龙蛇于掌上,抒垒块于胸中”。“借眼前之闻见,抒胸际之牢愁”。写作题材越来越广泛,从记风土、写恋情、涉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都纷纷入诗。在地域上从通都大邑到大部分省区、少数民族地区,甚至华人所在的域外诸国也有作品出现。如郁达夫有《日本竹枝词》、郭则沄有《江户竹枝词》、潘飞声《柏林竹枝词》、还有《伦敦竹枝词》、《海外竹枝词》等等。据竹枝词研究家们估计,从唐至今,竹枝词作品至少有十数万首以上,远远超过全唐诗歌总量。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有一首旧时北京过春节的竹枝词:
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太平鼓打咚咚响,红线穿成压岁钱。
(杨米人《都门竹枝词》)
仅仅四句,通过对北京过春节最具特征的民俗:放花、爆竹、霸王鞭、太平鼓、压岁钱,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组成一幅十分生动热闹的老百姓过春节的画面。
蕉叶青青蕉子黄,晓妆茉莉鬓边香。
双趺如雪满街走,黑辫红绳未嫁娘。
这是一首描写南国风情的《羊城竹枝词》,作者彭羡门在诗后注云“粤俗,未嫁女虽二十余,皆辫,不梳头。”诗完全用白描的方法,通过对未嫁姑娘的特征描述,包括头上的黑辫红绳、鬓边茉莉香花、雪白的双脚与香蕉树上黄黄的香蕉和青青的蕉叶作环境衬托,把多种色彩交相照映,勾画出一幅独具南国风情的羊城市景。这首竹枝词看上去是平铺直叙的,实际在艺术构思上是颇具匠心的。用白描的方法选拣物象的特征时,在文字表达上有时运用对话的方式,使诗中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临湖门外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一位江南水乡少女与自己意中人邂逅相遇,少女以热情爽利的口吻,详尽地告诉了自己住家的标记,从中映现出她心中的企盼。诗写得明白如话,十分动人,好像读者也听到了少女的声音。又如,有一首用对话方式写江南农民饱受地主盘剥之苦的竹枝词。
黄豆满畦菱满湖,问君生计不须图?
“黄豆先偿李家债,菱钱欲抵张家租。”
一位过路人看到田里的庄稼和菱角长得非常茂盛,问种田人说,这样好的庄稼,今年生活大概不用发愁了吧!种田人答道:“哪里?黄豆收了是还李家债的,菱角卖了是抵张家租的。”简练的问答,把农民们的辛苦一年,尽被地主剥夺的悲惨状况全盘托出。
(二)比、兴方法。
比、兴从《诗经》传下来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什么是比、兴?经典的解释,汉代学者郑玄提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一般讲来,比,就是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或称隐喻)。兴,是起的意思,是从某一物象引发而出的内容,即触物起情,触景生情。比和兴通常联起来运用。比、兴方法对古典诗歌创作有深远影响。竹枝词里有大量作品运用比兴方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环境的比、兴,可以使形象更家鲜明,具体而徽,增加诗的含蓄美,引发想象力。
有一首《洞庭竹枝词》写道:
目断浮梁路几重,可怜家伴最高峰。
如何一个团圆月,半照行人半照侬。
丈夫远离家乡到浮梁去了,家住在山头上的*,望着一轮圆圆的明月,望月生情,想念起远去的丈夫。诗的后两句用比兴的方法。诗中没有明写这位*如何如何想丈夫,而是见到团圆的月亮,引发了一种怨叹:为什么月亮能圆,而我和丈夫不能圆呢?月亮呵,为什么半个照着我呢?诗写得如怨如诉。
江上帆樯乱不齐,烟波望望妾心迷。
何如化做东江水,郎若东时侬不西。
《巴人竹枝词》
侬住前溪独上楼,望郎遥隔后溪头。
何时化做溪中水,并入莺湖一处流。
《莺脰湖竹枝词》
题诗秋叶手新栽,好似阿侬红颊腮。
寄与钱塘江上水,早潮回去晚潮来。
《西湖竹枝词》
以上几首都是以水为比、兴引发女主人的思恋情人的竹枝词。一首是从望到江上帆樯的乱不齐,引发的*的心也迷乱了,进而更加想念远去的丈夫,心想如果能化做东江水,丈夫往东我决不往西!二首是女住前溪,郎住后溪,女主人站在前溪楼上总也望不到自己新爱的人,引发出强烈的思念之情,什么时候能做溪中之水就好了,那时候我们就可以流入 莺湖聚会了。第三首把思恋之情写得更加裸露,以钱塘江的湖水做比喻,企盼能“早潮回去晚潮来”与新爱的人相会。江水、溪水、湖水都是女主人的眼前景物,她们见景生情寄托她们对爱情的忠贞和企盼。
写男女之间的恋情,竹枝词特别能运用比兴方法表现女主人的心态,有劝、有嗔、有怨、有恨。如规劝心上人的“情郎莫似湖头水,城南城北随处流” 嗔怨心上人的“郎身轻似江上蓬,昨日南风今北风。妾身重似七宝塔,南高峰对北高峰”。还有“恨妾如星圆初少,怨郎如月缺时多”。“郎心如月有时黑,妾身如山无动时”。比喻得十分贴切,一往情深。
上述的比兴方法属于明喻,竹枝词里还用了大量谐音做隐喻。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这是古今传唱的一首刘禹锡的竹枝词,用晴的谐音暗喻“情”。大概这也是一首最早的谐音竹枝词,后人在写男女恋情上常常用这种方法表达,甚至将一些方言、歇后语也入了诗。如元人倪瓒有一首竹枝词:
心愿嫁郎郎不归,不及江潮不失期。
踏尽白莲根无藕,打破蜘蛛网费丝。
婚期快要到了,然而未过门的丈夫还没回来,这位少女带有迷惘埋怨的心情,做了三个比喻。说丈夫该回来不回来,不如江潮那样如期;说踏尽白莲池也寻不到藕(偶的谐音),说打破蜘蛛网费了丝(思的谐音)。这后一句可能是当地的歇后语。史鉴《雷泽竹枝词》有一首用歇后语的:
燕子来时雁北飞,留郎不住别郎悲。
小麦空头难见面,春蚕作茧自缠丝。
后两句可能都是当地的歇后语,比喻之精妙,令人感叹,以谐音比喻恋情的还有“无藕池塘难得藕,有霜时候不成霜”藕为偶的谐音,霜为双的谐音。
把物象拟人化,是比兴方法的另一种表现。
暮色苍茫万柳间,波平如镜照诸天。
嫦娥不耐蟾宫寂,悄向人间画远山。
在叠语回环中运用比兴,使情感更加浓重,情意更加挚笃,使人荡气回肠。
山川不朽仗英雄,浩气能排岱岳松。
岳少保同于少保,南高峰对北高峰。
《西湖竹枝词》
这是赞美岳飞和于谦两位民族英雄的竹枝词,把两位英雄比喻为泰岱岳松柏,比喻为南高峰与北高峰,令人肃然起敬。
似郎年少妾殷勤,水色山光死不分。
外湖水是里湖水,南峰云挽北峰云。
用水色和山光的互相依存互相辉映的自然景色,比喻爱情,别出心裁,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越王台下种相思,种得相思子满枝。
采采相思寄何处?相思愁煞冶春时。
前两句写种下的相思树,结下许多果实。后两句累累的相思果引发出浓浓的相思来,尤其在冶春时节更加愁煞人了。前两句重在写景,后两句重在写情,触景生情,情婉意浓。
(三)突出典型形象方法。
突出典型形象是竹枝词表现方法之一。什么是典型形象呢?就是能反映物象本质而又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这种表现手法,可以使诗的形象性更加鲜明突出,更富感染力。现举以下例证:
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
好是天香楼上坐,酒阑人醉雨丝丝。
得硕亭《京都竹枝词》
这是一首在地安门外什刹海赏荷的竹枝词。旧时什刹海广种莲花,南至皇城,北至德胜门。一望数里。在莲池北岸有座有名的酒楼叫天香楼。诗中突出地描述在天香楼上饮酒赏荷的情景,用这种典型场景来表现赏荷的境界。那零雨丝丝,把连天荷叶洗得漫湖碧透,池荷绽露,在微风斜雨中映掩出点点珠光。在这个时候,如果坐在天香楼上边饮酒边赏荷,那是最美妙不过的了。这首竹枝词把大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兴会融合一体,诗情画意,浑然天成。
凌风高阁俯域隈,人立域头眼界开。
最好夕阳红两岸,半江风送一帆来。
张芝田《梅州竹枝词》
这是一首站在广东梅州城楼上赏梅江景色的竹枝词。诗人突出表现梅江在夕阳西照时的典型景物,斜辉返映,轻风帆影,烘托得梅州的一片迷人景色。
人家野祭哭吞声,邻音无多屋尚存。
最是晓来凄欲绝,寒螀泣露鬼敲门。
《续扬州竹枝词》
这一首是写扬州在清咸丰三年清军与太平军一次惨烈的争夺战后的惨景。诗突出表现战后拂晓时候的典型场景,烘托出这场战争的悲惨凄凉的严重程度。运用典型形象表现物象主要特征的方法,在历代文人写作中经常看到,现再举一些例证:
层层楼阁白如霜,夹道新荫拂绿杨。
最是农春三月好,满城开放紫丁香。
潘飞声《柏林竹枝词》
乘舟二闸欲幽探,食小鱼汤味最甘。
最是望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
《清代北京竹枝词》
泽国烟波似画图,汀州处*菇蒲。
就中最是难忘处,细雨斜阳鸾脰湖。
《鸾脰湖竹枝词》
弧村渔火照柴门,寂寞南湖废宅存。
只有虎山桥上景,年年到此一销魂
。
《邓尉山竹枝词》
为了引出最有特征性的典型形象,常常在第三句,加重语词如“最是” “好是” “只今” “记得” “忆得”等等。
(四)表现动态方法。
表现静态和动态都是诗词创作中的表现方法。而动态表现却常常成为诗歌中最具有灵气的内容,吟安一个动词却往往成为一首诗的“诗眼”所在。竹枝词亦是如此。历代竹枝词都有表现动态的佳作。
木棉花上鹧鸪啼,木棉花下牵郎衣。
欲行未行不忍别,落红没尽郎马啼。
《广州竹枝词》
全诗在动态中写送郎远行的场景。鹧鸪啼、牵郎衣、花儿落、没马啼都是动景。正是这种动景烘托出“不忍别”的离情别恨。在鹧鸪鸟中,少女牵着郎衣不愿让走,依依不舍,总愿多呆一会儿。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以至木棉树的落花把马蹄都淹没了。
嫩柳新篁拂绿窗,层楼恻影入池塘。
村姑慢说春蚕事,笑指婆娑亩垅桑。
黄海蚊《乡情竹枝词》
这是从农村养蚕姑娘欢声笑语地谈论桑蚕丰收,烘托出农村初夏景色。在“漫说”和“笑指”的动景中仿佛看到她们的言谈笑貌。
花朝二月雨初晴,笑语相将北郭行。
折得湘桃刚一朵,小环偷压鬓边轻。
钱大昕《竹枝词六十首》
天真的姑娘们在花朝之期到郊外春游,艳丽的桃花惹得她们非常羡慕。刚刚摘下一朵,就被小环偷偷压在鬓边。作者将这位小姑娘瞬间动作和思春心态写得活灵活现,从而把春天气息烘托得生意盎然。
白头渔父白头妻,网得鱼多夜不归。
生怕渡官搜着税,巴东转柁到巴西。
诗中突出“转柁”情节,将白头渔人夫妇害怕渡官搜税和掉头逃税的心态,和盘托出。
沿湖一带住渔家,破壁风窗旧网遮。
一夜桃花春水发,天明皂底拾鱼虾。
“天明皂底拾鱼虾”用这一典型动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渔民低湿简陋的居住条件。
大营城里麦苗齐,饮马池边野雉啼。
连日南风春意足,豆花香到板桥西。
朱鼎稿、山凤辉《芦浦竹枝词》
把“看”作为动词使用,使人一下子现象到板桥两边连片的豆花临风散布香气的田野风光。
学习写动态,要在炼意、 炼句 、炼字上下工夫。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topic?ct=29&tn=iktopic&word=%d6%f1%d6%a6%b4%ca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4:30
竹枝词九首并引
作者:刘禹锡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1,余来建平2,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3,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4,虽伧儜不可分5,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6。昔屈原居湘、沅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7。
一
白帝城头春草生8,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三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9。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四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10。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五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11。
六
城西门前滟滪堆12,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八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