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的文化传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3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8:20

古往今来,小孤山吸引着无数名流学士。唐代顾况、宋代陆游、明代刘基、解缙均来此游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苏轼曰:“舟中贾客莫轻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解缙曰:“一望东南形胜阔,何须海上问蓬莱”。
*烈士夏明翰登临此山,极目匡庐倩影,放眼吴楚烟波,不禁引吭高歌,以诗言志:“大孤山下停桡,小孤山下观涛。热血也如潮涌,时时滚滚滔滔”。 长江绝岛小孤山启秀寺内千百年来供奉的小姑娘娘实际上就是妈祖。“小姑娘娘”之称来源于小孤山的同音转化。
据史料记载,小姑娘娘姓林名默,于建隆元年(960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时出生。父林愿,宋初官都巡检。母王氏,生一男名洪毅,五女。小姑即为第六女。林默平素急公好义,尤其为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受到人们的尊重。雍熙四年(987年)当她为救海难而捐躯之后,乡亲们便给她修了一座庙宇奉祀。从此以后,出海的人们传说在狂风恶浪中,常见到有位红衣女子闪现在桅杆上导航,直到化险为夷。于是,人们就称她为“通灵神女”。这就是地方神祗来保护人间航海安全的最初传说。也就是妈祖信仰发源的历史背景。
至于妈祖信仰何以同地方神发展为全国性的神祗,则有其偶然的因素及历史的原因。起先是“通灵神女”护航的传说扩展到沿海各地。这一年宋朝派路允迪出使高丽国,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路允迪在风浪中仿佛看见桅杆上发出一道道红光,过后风浪顿息,转危为安。路允迪感到奇怪,便询问部下是什么神灵显圣相救,正好船上有一位保义郎李振,平时信奉妈祖,就向路允迪报告,说是“通灵神女”搭救。路允迪深信不疑,还朝复命时就将途中奇遇上奏皇帝。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皇帝下诏赐以“顺济”匾额给妈祖。这是妈祖神迹第一次由民间传到官府,并得到朝廷的确认、褒嘉。
此后几百年间,自南宋高宗始兴二十六年(1156年)起到清朝,历代皇帝出于种种原因,先后36次给妈祖叠奖褒封。封号由2字累加至46字,爵位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无以复加。皇帝的褒封,最终树立了妈祖至高无上的地位,神格愈加崇高。但在平民百姓心中,则感到太长的封号反而使神和他们在感情上疏远了。于是人们自发地选择了一个对长辈女性的敬称---娘妈(福建方言)。随着娘妈信仰的发展,娘妈分灵布满世界各地。尤为、澳门、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因而福建湄洲岛的庙宇也就成为了祖庙,何时开始改称娘妈为妈祖也就难以追寻了。
北宋时期随着海运的蓬勃发展,小孤山脚下,滩险水急,时有水难发生,故在启秀寺内设行宫,供奉妈祖。这对现时而言,确实一件让人难以理解和纳闷的事,因为妈祖文化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而形成了独特的妈祖教。她与佛教相融合,的确是妈祖教和佛教的一大创新。小孤山启秀寺历来都是以佛教为实体的庙宇。因而,在此历史的背景之下,小孤山的妈祖文化被淹没,而佛教取代了其教别文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地域名称的原故,更有好事者根据当地的风俗编出种种故事来美化神格。当地百姓也随之将妈祖称为小姑娘娘。而这种称号又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是难以分开的,“娘娘”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对女性神佛的敬称。如“送子娘娘、观音娘娘”,何况妈祖救助海难,救难行使时使用的也是一种神功或神术。如此一来,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娘娘”了。 小姑嫁彭郎的传说。宿松县东,长江北岸有一山峰屹立于江边,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它与长江南岸的“大孤山”(又名“大姑山”)边的“彭郎矶”隔江相望,他们原是一对恩爱夫妻。苏东坡曾作诗云:“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相传,小姑是宿松县一位仙姿绰约,窈窕妩媚的村姑。彭郎是江西浔阳人,他是一个眉清目秀,气宇轩昂的鱼郎。有一天,彭郎解衣扎裤,泛舟江上,轻撒银网,打满了一船活蹦乱跳的金丝鲤鱼,收了网,拢了船,搁了桨,正欲起身上岸时,说也凑巧,一抬眼,突然看见正在江边洗衣的小姑,小姑长得秀丽端正,柳眉杏眼,宛若天仙,他惊呆了。小姑见彭郎相貌堂堂,五官整齐,斯斯文文,一表人才,她顿时羞红了脸,心里怦怦直跳,连忙低头洗衣。彭郎索性把篙一点,把船撑到小姑的旁边,拢了岸,走到小姑身旁,彬彬有礼地问道:“请问小姑家住何处?”小姑见彭郎问得诚恳,便伤心地将父母双亡,孤孤单单的生活对彭郎讲了一遍。彭郎听后,伤心落泪,便将自己形只影单悲惨境遇也对小姑说了一遍,小姑听后,更是涕泪满襟,自古惺惺惜惺惺,天下穷人爱穷人。从此,他俩心心相印,情长意浓,不久,他俩跪在江边,撮土为香,凭天为媒,依江作证,结成了一对美满夫妻。彭郎和小姑夫妻俩在长江边搭起了两间草房住了下来,彭郎每天日出下江打鱼,日落而归;小姑在家纺纱织布,洗衣浆衫。小夫妻恩恩爱爱,形影不离,日子过得比蜜还甜。他俩把精心积蓄起来的钱,时时分送给周围兄弟姐妹,处处受人夸赞,受人尊敬。江边有位大姑十分羡慕他们,悔自己年轻时未嫁,如今只落得空自悲伤,有诗为证:
小姑去年嫁彭郎,大姑不嫁空自伤(孀)。
小姑有夫似织女,大姑无夫女姮娥(嫦娥)。
慈湖也曾说媒妁,
执柯教与五老约(庐山南部五老峰)。
东方一老差妙龄,正似鼓郎却老成。
大姑背里啼更道;岂有老人会年少?
大姑年来年去今亦老。
(杨万里诗)
古代的诗人都只为小姑嫁彭郎交口赞叹。
好事多磨,这事引起了“土地神”的妒嫉,他害怕长此下去,百姓只会敬慕小姑夫妇,再也不会敬他。便心生一计,驾起云头,返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启奏,说小姑和彭郎是一对“妖精”偷下凡,在民间做了很多很多的坏事,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不分青红皂白的玉皇,听了土地的谎奏后,即传旨意令天神将小姑和彭郎强行分禁于长江南北两岸,永不能相会,以绝后患。心如铁石,死不分离,小姑在长江北岸呼唤了七七四十九天“彭郎”,哀声震天地。最后,她在一怒之下,一头钻进了长江。说也巧,一晃眼,她投江处冉冉升起了座笋形的小山,这小山碧峰,挺拔秀丽,山上古树翠竹葱葱郁郁。后来,人们将这山叫“小姑山”,又在山上建起了“小姑娘娘庙”。再说,隔在长江南岸的彭郎,也站在江边呼唤了九九八十一天“小姑、小姑”!凄惨之声,催人泪下。最后,当他望不到小姑的倩影,只见江中,一座小山,也一头钻进了长江。说也怪,一晃眼,只见彭郎投江处出现了一石矶。这石矶宛若一人面朝江北,跪在江边呼喊,后来人们就将这石矶叫“彭郎矶。”千百年来,“彭郎矶”和“小孤山”任凭风吹浪打,日晒夜露,一直是脉脉含情,遥遥相望。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为其撰文赋诗,使美丽的“小姑嫁彭郎’这个优美的神话故事更富于诗情画意。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