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9 01:36
古代计时方法
“时辰”
古人最常用的计时用语是“辰”,也称“时辰”。他们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给每一个“时辰”取名,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每曰“时辰”从子时(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夜里十一点钟到一点钟)开始,到亥时(相当于夜里九点钟到十一点钟)结束。古人说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半个“时辰”就是一个小时。
“刻”
古人计时也说“刻”,这一时间概念源自于古老的计时工具日晷和漏壶。日晷是在一圆盘当中垂直竖立一杆,利用阳光下立竿投影的移动来记时,并以盘上刻痕为时间标记,即所谓的“晷度日刻”。最初用漏壶计时,一昼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们现在说的一刻钟在时间长短上有出入,直到清代改一百刻为九十六刻,一刻才完全等同现在说的十五分钟。
“一盏茶”、“一炷香”
明清小说中常用“一盏茶”和“一炷香”来表示时间。中国人自古就有喝茶的习惯,所以用喝茶的时间来计时是很自然的。古人称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为“盏”,所以才叫做“一盏茶”时间。寺庙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烧香又是寺庙里最常见的宗教仪式,所以燃烧“一炷香”的时间也成了人们常用的表达时间段的用语。
“一歇”、“半歇”
“歇”也是古人表示时间的用词,有“一歇”和“半歇”的说法,意思差不多,都是“一会儿”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