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杆菌怎么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7:59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4:54

幽门螺杆菌对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陌生,在体检中一直都是必须检查的项目。随着体检的结束,各项指标的结果成了人们担忧的话题。

幽门螺杆菌感染最初病症为慢性胃炎、胃萎缩和胃溃疡,其不良预后结果,则为胃癌。体检中若是查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是不是等于得了胃癌?如何才能做到清除体内的幽门螺杆菌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胃癌“帮凶”幽门螺杆菌(HP)到底是何方神圣,应该怎么治。

1、幽门螺杆菌,藏在你胃里的“I类致癌物”

幽门螺杆菌是目前所知的,唯一可以在胃里生存的微生物种类。据保守估计,仅在中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人数就达到7.68亿,几乎是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人被感染,俨然已成为一个关系到全社会的健康问题。

在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被成功分离出来。在2017年10月27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级致癌物”。

正是因此,一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会担心得胃癌。但是检测到幽门螺杆菌,就一定意味着罹患胃癌吗?我看未必!

想要判断自己有没有感染:一方面,可以结合症状来判断,如若长期出现早饱、口臭、恶心呕吐、腹胀、上腹疼痛等症状,可能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另一方面,可以去医院做碳十三和碳十四检测,也可以得到答案。碳十三呼气试验中,幽门螺杆菌检测的正常值为0-4dpm,超过4 则表明胃里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此为定量检查;碳十四的标准值为100dpm,以内为阴性,超过这个数值则为阳性,此为定性检查。幽门螺杆菌若呈阳性,可表现为慢性胃炎、胃萎缩和胃溃疡,另一方面,幽门螺杆菌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在所有癌症中居第二位,我国的胃癌致死患者每年超过十六万人。所以,对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研究,对于我国胃癌的诊断、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了解了幽门螺杆菌是这么可怕的存在,那么这个诱发胃癌的“坏细菌”该不该被“赶尽杀绝”呢?

根据研究表明,胃癌大多数为肠型胃癌,这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1998年日本学者Watanabe的研究为HP感染诱发胃癌提供了强力证据,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病变过程的元凶。

在我国,HP感染率居高不下,为40%-60%,这一数值在青年患者中尤为明显,大部分感染者都会演变成胃癌患者。所以,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改善胃粘膜的炎症,防止胃萎缩等疾病,将胃癌风险阻断在前期,对胃癌预防有积极意义 。

3、幽门螺杆菌感染怎么治?

及早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杀灭病菌是根除HP的重要方法。Hp治疗方案中一般至少包括两种抗生素,它会使肠道菌群发生迅速改变,在根除以后,也可在短期内恢复菌群的多样性。医学家建议,全民普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有效降低我国胃癌罹患风险。

目前,国内关于HP根除的治疗方案有“铋剂四联(PPI+铋剂+2种抗生素)”,这是一种重要的经验性根除Hp治疗方案。一般有10-14天疗程,如果延长至14天疗程,根除率更高。根据地区差异,有些地方采用10天疗程,也有90%的根除率。大多数患者在1-2周的治疗后,幽门螺杆菌都会被除尽。

四联疗法的优势在于,它对于hp感染的缓解率和根除率,比其他疗法都要高,是采用范围最高的一种治疗方案。但是随之而来的副作用,也会相应增高,所以对于四联疗法的研究改善,一直没有停止过。医学家们最近发现,如果在传统四联疗法基础上添加益生菌制剂,则可以有效提高根除率,并将疗法的不良反应降低20%。

4、预防感染可以这么做

为了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降低胃癌风险,专家对于大家的日常生活有一些预防建议:

1.平时注意饮用水卫生,加热消毒饮用水,少吃或者不吃生食。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饭后勤洗手,卫生用具也要注意消毒和通风,例如,牙刷等不要经常放在潮湿的卫生间,注意阳光消毒和通风。

3.除了日常的生活习惯的防护,对于免疫力比较低的人群,可以定期服用益生菌制剂,改善肠胃生态环境,更好地预防感染。有良性胃病的人群,也要定期去医院做幽门螺杆菌检查,排查感染风险,也可以有效的预防胃癌的患病风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4:55

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
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
生习惯,预防感染。
胃幽门螺旋杆菌抗体(hp)阳性,提示有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
螺旋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
性胃淋巴瘤等。幽门螺旋杆菌成阳性说明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容易引起胃
炎和消化性溃疡,需要积极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
(1)泛酸--幽门螺杆菌会诱发胃泌素大量分泌,导致胃酸过多,表
现为泛酸和烧心。
(2)饱胀感--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
症状,如暖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
(3)腹痛--因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损伤,有些病人还可出现反复发作
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症状。2(4)口臭--幽门螺杆菌在牙菌斑中生存,在口腔内发生感染,可能
去除。幽门螺杆菌是引起口腔异味的最直接病菌之一。
胃肠专科专家在其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中总结出一套治疗幽门螺杆
菌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帮助患
者更好、更快的摆脱疾病的困扰。
第一阶段,根除幽门螺杆菌:经过检查,确诊幽门螺杆菌呈阳性,半
个月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为胃病的彻底治疗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根据症状和病因进行针对性综合治疗,消除腹胀、腹痛、
反酸、呕吐等胃病症状,配合饮食调养、心理疏导,必要时结合先进的纳
米导融治疗仪,全面修复胃肠粘膜,彻底攻克胃肠顽疾。
治疗幽门螺杆菌应双管齐下,从这两方面同时入手,在控制外源性致
病因素的入侵的同时提高机体自身的防御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4:55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幽门螺旋杆菌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
  治疗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可以治愈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治疗方案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常用的药,1.是以抗生素为主,辅加抑酸剂(铋剂)的方案,2.是以质子泵抑制剂的方案。常用抗生素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等。患者到医院检查后,应按照医生的指导坚持服药,并及时检查疗效。
  另外再有两种抗菌素,最常用的是阿莫西林,再就是甲硝唑,我们常采用的方案就是这三种方案,对胃炎或者是对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的,这个方案是比较容易一些,效果能够达到80%根除。这个方案不适合的病人是青霉素过敏的,青霉素过敏的可以换四环素类的药,它对于螺杆菌的作用也是比较好,配用甲硝唑,连续一个星期就可以,如果有胃溃疡病可以加上雷尼替丁或者是法莫替丁;再就是洛塞克,青霉素过敏可以换四环素,甲硝唑可以换成克拉霉素。
  治疗原则:
  ①采用联合用药方法,如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三联疗法
  ②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80%,最好在90%以上;
  ③无明显副作用,病人耐受性好;
  ④病人经济上可承受性。
  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应根据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而不是清除率。根除是指治疗终止后至少在一个月后,通过细菌学、病理组织学或同位素示踪方法证实无细菌生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4:56

一个没有任何不舒服的年轻人,你没事去查这个干嘛?查到阳性又怎样?
有人说,进行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啊。你说得轻松,目前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首推四联疗法即2种抗生素+铋剂+PPI,这其实也挺折腾人的,而且滥用药也会导致耐药。多数人其实并不是一定要去清除,而且清除了,以后还是可能感染上。
所以,我的观点是,如果年轻,如果没有什么症状,不是太有必要去主动查这个幽门螺杆菌(至于那种抽血查HP抗体的就更没有必要了),即便查了,既不是胃癌高危人群,也没有症状,并不是就一定要去服用药物抗HP治疗。
不要轻易去查,查了不一定就是用药治疗,我建议是服用一段时间(至少2个月左右)的对抗幽门螺杆菌的益生菌舒克幽就可以了,适用几乎全部人群,一旦轻易用药,接下来就是耐药和杀不干净,不信你就试试。
为什么我不建议好好的人去查,如果查了,有的人就会有“心病”,不清除似乎心里过不去,这就可能导致过度治疗。
当然,如果你有明确的活动性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等,或以者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等,还是要进行抗HP治疗的,具体还是得听从消化内镜医生意见。
对于胃癌高人群(比如40岁以上,有不良饮食习惯,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当然也包括HP感染),建议胃镜筛查,这是最重要的建议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4:57

幽门螺旋杆菌是可以根除的。
幽门螺旋杆菌是寄生于消化系统的一种致病菌,容易引起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食道炎等疾病的发生,同时也是引起胃癌的重要因素。
标准的治疗方案:阿莫西林、甲硝唑、奥美拉唑、西米替丁、克拉霉素等药物,治疗效果就比较好,一般连服2周左右,上述药物再间隔两个小时再服用舒克幽益生菌,提高整体的铲除率。就能够彻底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当然,同时要注意休息,药物结束后需要再服用2-3个月的舒克幽益生菌,降低复发率。
避免劳累,避免情绪激动和生气,饮食规律,吃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