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1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55
《霜月》唐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
刚听到大雁南飞的叫声,就已经没有蝉鸣了。站在百尺高的楼上远望,只觉得水天相接在一起,无边无际。天上青女和嫦娥都不怕冷,她们在秋月和寒霜中比较谁的容态好看。
霜月鉴赏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55
1
[宋]
柳永
霜月夜凉《凤归云》
2
[宋]
黄裳
霜月和银灯《宴琼林·霜月和银灯》
3
[宋]
苏庠
霜月又婵娟《菩萨蛮·照溪梅雪和烟堕》
4
[宋]
王庭珪
霜月堕栏干《临江仙·帘外东风吹断梦》
5
[宋]
周紫芝
霜月更娟娟《江城子·夕阳低尽柳如烟》
6
[宋]
赵佶
霜月流天《聒龙谣·紫阙苕嶢》
7
[宋]
毕良史
霜月穿帘乍白《临江仙·霜月穿帘乍白》
8
[宋]
冯时行
霜月铺寒浪《点绛唇·眉黛低颦》
9
[宋]
杨无咎
霜月将圆《满庭芳·节物争妍》
10
[宋]
曾觌
霜月晚云收《南乡子·霜月晚云收》
11
[宋]
葛立方
霜月朦胧《满庭芳·霜叶停飞》
12
[宋]
张抡
霜月可窗寒影《霜天晓角·晓风摇幕》
13
[宋]
辛弃疾
霜月定相知《生查子》
霜月定相知《重叶梅》
14
[宋]
刘过
霜月白《贺新郎·晓印霜花步》
15
[宋]
李刘
霜月照金罍《水调歌头·万里碧鸡使》
16
[宋]
史达祖
霜月心肠《瑞鹤仙·馆娃春睡起》
17
[宋]
高观国
霜月摇摇吹落《风入松·粉娇曾隔翠帘看》
18
[宋]
卢祖皋
霜月解随人《卜算子·寒谷耿春姿》
19
[宋]
洪咨夔
霜月冷婷婷《南乡子·霜月冷婷婷》
霜月满庭凫雁集《和赵保之青田即事》
霜月研声寒《送程於潜两首》
霜月耿乔木《送监丞家同年守简池三十韵》
20
[宋]
孙吴会
霜月古《摸鱼儿·八窗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