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4:4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0:11
这句话的意思是: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出处:北魏·郦道元《三峡》
选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文本解读
《水经注》是一部散文佳作,与《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文选李善注》并称四大名注。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善于摄取富有特征的事物,寥寥几笔便境界全出。遣词造句讲究炼字,比如用“清荣峻茂”四字状写水树山草四种景物,既精炼含蓄,又各具特色,笔力雄壮酣畅。行文变化,神明无方;俯仰正侧,粗细明暗,无不兼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1:29
意思是: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出处:南北朝·郦道元 《三峡》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3:03
关于郦道元《三峡》(人教版八年级第六单元)一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教学参考书和市面上流行的古诗文译注都是这样翻译的:“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这样的翻译,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如果把这个译句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得到这样几种理解:○1如果不是正午,是看不到太阳的和月亮的;如果不是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2如果不是正午半夜,是看不到太阳的,并且是看不到月亮的。○3如果不是正午,是看不到太阳的;如果不是半夜,是看不到月亮的。一个译句可以形成三种理解,仔细比较这三种理解,显然,最好的理解是第○3种。但从翻译的基本要求看,一个译句可以形成三种不同的理解,可能这样的译句并不是最佳的翻译。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原因在于,译者只重视了直接翻译原文的词语,而忽视了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
就全句来看,这是一个运用了合叙修辞手法的句子。这种修辞手法表现为,在句子的前面提出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在句子的后面以对应的词语或短语相承搭配,在一个句子中组成两套以上的平行结构关系。这种修辞手法,往往将人或事物相提并论,或者进行对比,从而使句子显得较有变化,免于板滞,而且能言简意赅。
上面的句子实际上就由两套结构结成:○1自非亭午不见曦;○2自非夜分不见月。把这两套结构分别再加以翻译,自然就会形成上面第三种理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4:55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7:03
如果不是正午就见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见不到月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0:11
这句话的意思是: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出处:北魏·郦道元《三峡》
选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文本解读
《水经注》是一部散文佳作,与《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文选李善注》并称四大名注。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善于摄取富有特征的事物,寥寥几笔便境界全出。遣词造句讲究炼字,比如用“清荣峻茂”四字状写水树山草四种景物,既精炼含蓄,又各具特色,笔力雄壮酣畅。行文变化,神明无方;俯仰正侧,粗细明暗,无不兼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1:29
意思是: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出处:南北朝·郦道元 《三峡》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3:03
关于郦道元《三峡》(人教版八年级第六单元)一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教学参考书和市面上流行的古诗文译注都是这样翻译的:“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这样的翻译,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如果把这个译句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得到这样几种理解:○1如果不是正午,是看不到太阳的和月亮的;如果不是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2如果不是正午半夜,是看不到太阳的,并且是看不到月亮的。○3如果不是正午,是看不到太阳的;如果不是半夜,是看不到月亮的。一个译句可以形成三种理解,仔细比较这三种理解,显然,最好的理解是第○3种。但从翻译的基本要求看,一个译句可以形成三种不同的理解,可能这样的译句并不是最佳的翻译。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原因在于,译者只重视了直接翻译原文的词语,而忽视了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
就全句来看,这是一个运用了合叙修辞手法的句子。这种修辞手法表现为,在句子的前面提出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在句子的后面以对应的词语或短语相承搭配,在一个句子中组成两套以上的平行结构关系。这种修辞手法,往往将人或事物相提并论,或者进行对比,从而使句子显得较有变化,免于板滞,而且能言简意赅。
上面的句子实际上就由两套结构结成:○1自非亭午不见曦;○2自非夜分不见月。把这两套结构分别再加以翻译,自然就会形成上面第三种理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4:55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7:03
如果不是正午就见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见不到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