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7:22
隋唐洛阳城是宇文恺设计建造的,宇文恺将隋唐洛阳城的规划设计完美的和洛阳的山川地貌结合在了一起,真正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宇文恺果断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方式左右对称的城市布局,使这座城市别具风韵,把城市的各部分与天子联系在一起。以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天汉银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皇居“紫微宫”,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桥和宫城的南边正门相连,叫“天津桥”,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这儿停、发驶往银河的船:“引洛水贯都,以象天汉(银河),横桥南渡(天津桥),以法牵牛”。而洛阳的定鼎门大街,连接宫城正门和郭城正南门“定鼎门”的御道,宽110米。“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对应于天上的“天街”星座。
隋唐洛阳城的皇城中轴最南正对龙门伊阙,使宫城、皇城的正南门,与龙门、伊阙相对,将宫城布置在都城地势最高的西北,象征居于天之*的北极星,故而隋唐洛阳城宫城又被称为“紫微宫”。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是中国古代最华丽的中轴线
天津桥是隋唐时期洛阳城南北交通的要冲,旧说它在今洛阳桥东不远处,*年间在附近建一碑亭,伫立于洛河*。在今洛阳桥西100米处的洛河河床发现桥基遗址,此系隋唐时期的天津桥真址。
天津桥始建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最初,它是一座浮桥,由铁锁钩连大船而成,跨水长130步(一步为六尺,一尺合今0.296米)。这是我国关于铁链联结船只架成浮桥的首次记载。古人把洛水誉为“天汉”,即天河(银河),而洛阳就是天帝的居所“紫微宫”,天津即天河的渡口,故名“天津桥”。桥的南北两端,还修建了对称的四所重楼,为日月表胜之象。隋末天津桥被李密军焚毁。
唐朝建立后,不断加以改建。贞观十四年(0),官府组织石工累方石为脚,改建成为石础桥。
永徽六年(655)、永淳元年(682)、神龙二年(706)、开元十八年(730),都有天津桥被冲坏的记载,见于《旧唐书》高宗、中宗和玄宗的本纪。
洛河流经天津桥地带,为了加以疏通,曾开渠分作三股,因而分设三桥,天津桥居中,北边是黄道桥,南边是皇津桥。皇津的说法系依据《旧唐书·玄宗纪》、《唐会要》卷86《桥梁》条,而《唐两京城坊考》卷5及所附地图作星津,《樊川诗集注》卷3注引《大业杂记》作重津。皇、星、重三字形似,未知孰是。开元二十年(732)四月,拆除皇津桥,与天津桥合为一桥。但天津桥没能因此而安然无恙,开元二十九年(741)又有了毁于洪水的记载,不过时坏时修罢了 。
天津桥北与皇城正门——端门相应,南与隋唐洛阳城南北主干道——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市集,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拂晓,漫步桥上,举首可见一轮弯月垂挂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尔又传来洪亮悠扬的钟声,这就是号称“洛阳八景”之一的“天津晓月”。可惜自宋以后,战火连绵,建筑物大多被毁,天津桥亦未幸免。 学者对天津桥的具体位置有争议。在我市出版的诸多历史学刊中,学者们对天津桥的位置一直争论不休:一种说法为,天津桥在洛阳桥东;还有一种说法为,天津桥在洛阳桥西。许多出版物中认为,天津桥紧靠洛阳桥东,站在洛阳桥上往东看,有9个残存的桥墩和一个孤耸的桥亭,那下面就是天津桥的遗址。此说在上世纪考古研究中占上风,但不少学者表示怀疑,理由是《唐两京城坊考》记载:“皇城端门之南,渡天津桥,至定鼎门,南北大街曰定鼎街,亦曰天门街,又曰天津街,或曰天街。”端门为皇城的正南门,与天津桥相连。天津桥应在洛阳桥偏西的中轴线上,由是推断天津桥在洛阳桥西边不远处。但这种推断一直没有出土实物作为佐证。
直到2000年,我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区洛河南北两岸向下挖掘,终于在洛阳桥西侧200米处河床下,发掘出了唐宋时期的洛河石堰与桥墩。石堰绵延数公里,桥墩下垫有枕木,上铺方石,联以铁腰,于是考古工作者断定此处便是天津桥的位置所在。当时参与发掘工作的我市青年学者霍宏伟,向记者证实了这种推断。他说:天津桥初建于隋,但隋时天津桥用木船相接,实为一座浮桥,多次被毁,不会留下实物。而唐改浮桥为石柱桥,是东都城内连接洛河南北的主要桥梁,如今发现的石堰与桥墩即天津桥之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