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9:40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9 17:21
传统音乐
日本的古代音乐 5~9世纪 日本人早已固有自己的音乐文化。虽然早期的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的音乐未传下来,但根据考古资料和8世纪编纂的《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文献记载,日本人在古代已有自己的歌谣、舞蹈和乐器。古代和琴张 5弦比 6弦的和琴小,古笛有竹管笛和球形的石笛、陶笛。都豆美鼓的鼓腹为圆筒形。铃有金属制、陶制和木制。铃在当时既作为乐器,也作为装饰品使用。铎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铜铎的形状与中国的钟、铎不同。乐器的基本种类在古代日本已经齐全。进入农耕社会之后,最早有男女相聚歌舞的歌垣(又称嬥歌)以及巫女的音乐舞蹈。
日本与国外的音乐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与亚欧*文化的交流主要通过朝鲜和中国进行。公元前已输入青铜器,并出现铜铎。5世纪后半叶~7世纪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新罗乐、百济乐、高句丽乐,在日本称为“三韩乐”。7世纪初,为振兴佛教,圣德太子鼓励引进*音乐,让百济的味摩之定居大和的樱井,向日本少年 (真野首弟子、新汉斋文等人)传授伎乐。伎乐又称吴乐,所用的伴奏乐器有横笛、腰鼓(又名吴鼓)和铜钹。在7~8世纪,中国隋唐时代的音乐传入日本。 701年,据《大宝律令》,在治部省管下设置雅乐寮,掌管称为和乐的日本传统乐舞以及外来的音乐舞蹈。752年在东大寺举行的大佛开光典礼上,由雅乐寮和各寺院的数百名乐人、舞人表演日本传统的乐舞以及三韩乐、唐乐、散乐、林邑乐、度罗乐等。这说明日本已开始出现了职业音乐家。
注:前 4种为日本音乐的基本调式。谱例中符头白的音符 为调式中的核心音。节奏方面分为固定节拍的节奏(基本上是二拍子)和散板节奏。演唱、演奏方法上有其独特性,并且重视音色的细微变化。
近现代音乐
1868年,日本进入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音乐进入近现代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是:日本急速汲取欧美音乐文化,从而形成延续至今的“邦乐”(传统音乐)与“ 洋乐”并存的局面。这时期的传统音乐变化很大。1871年废止盲人职业组织“当道”和查禁普化宗,使筝曲、尺八乐得以普及。源于盲僧琵琶的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先后从九州地区进入东京并流布全国。受到新政权支持的宫廷雅乐,逐渐恢复元气,并扩大其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由宫城道雄等人发起的采用日本传统乐器,借鉴西欧古典音乐作曲技法来创作新曲的“新日本音乐运动”,使传统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他创作的筝与尺八二重奏曲《春之海》(1929)获得了巨大成功。宫城道雄创制的十七弦筝,是当时传统乐器改革的一大收获。50年代中期以来,作曲家们致力于采用传统乐器创作现代邦乐。其中三木稔对发展日本的器乐体裁,使日本传统音乐具有现代气息和生命力作出了贡献。影响较大的邦乐演奏团体,有三木稔和长泽胜俊主持的日本音乐集团,由尺八演奏家北原篁山等人组成的邦乐四人会等。他们的音乐实践给邦乐界带来了新风,并为填平邦乐与洋乐之间的鸿沟创造了条件。
明治时期最早传入日本的欧美音乐是军乐。1872年,日本*开始引进欧美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在中小学设立音乐课程;1879年10月成立文部省音乐调研所(后称东京音乐学校,现名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由东京师范学校校长伊泽修二兼管。从此音乐师资的培养和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选工作走上轨道,专业音乐教育也初具规模。以著名作曲家泷廉太郎创作的学堂歌曲《花》(1900)、《荒城之月》(1901)为标志,20世纪初日本音乐创作已结出第一批成果。1912年以前的日本音乐创作几乎都是歌曲。到大正时期(1912~1926),山田耕筰最早创作大型乐队编制的管弦乐曲《曼荼罗之花》(1913)等。从20年代起,独唱歌曲、合唱曲、器乐独奏曲、交响音乐等外来音乐体裁的创作,逐渐在日本音乐文化中占主导地位,日本广播协会(简称NHK)交响乐团的前身新交响乐团,从1927年2月开始公演。同年创办的国民音乐协会举办合唱比赛,推动了全国的业余音乐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共有270个团体加入该协会,全国的管乐团共有3800个。当时已知名的作曲家有在专业音乐教育方面桃李满天下的诸井三郎和池内友次郎,自学成才而重视民族特征的箕作秋吉、清濑保二、松平赖则、早坂文雄、伊福部昭以及菅原明朗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在军国主义统治下,正常的音乐活动受到摧残。从1938年起外国音乐家在日本的演出活动中断,1940年各种音乐团体被勒令解散。到大战后期,演奏团体、音乐学校、乐器工厂、唱片公司等音乐机构几乎停止了一切活动。
从50 年代起,战后的日本音乐文化在创作、演奏、鉴赏、音乐教育、音乐研究及其他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战后涌现出一批引人注目的新人。团伊玖磨的民族歌剧《夕鹤》,芥川也寸志的《弦乐三章》,黛敏郎的《涅盘交响曲》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杰作。积极吸取欧美现代作曲技法的作曲家除黛敏郎外,还有日本最早采用十二音体系的入野义朗、柴田南雄、诸井诚、汤线让二、一柳慧、高桥悠治等。运用日本民歌素材,作有《合唱作品第一首》等名作而被称为“日本的巴托克”的间宫芳生;在国际乐坛上,以《十一月的阶梯》等乐曲令人耳目一新的武满彻以及松村祯三、三木稔、石井真木等,都在探索作品的民族气质、创建非西欧式的音乐等方面,获得了丰硕成果。池内友次郎门下的矢代秋雄、三善晃、野田晖行、池边晋一郎,长谷川良夫门下的南弘明、三枝成章等,都是60年代后崭露头角的个性鲜明的作曲家。总之,国际乐坛上各种创作倾向,都被日本乐坛吸收,在日本作曲界都有着明显的反映。
1946年以后,日本音乐界先后成立了日本现代音乐协会、日本音乐家俱乐部、日本演奏联盟、音乐撰稿人协议会,日本作曲家协议会等行业组织,以维护音乐家的权益和保障各项音乐活动的开展。东京已拥有10多个专业交响乐团,海外各种音乐表演团体川流不息,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鉴赏机会。东京音乐和艺术大学音乐学部和桐朋学园大学音乐学部等全国60个设有音乐系的大专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音乐人才,对提高日本演奏家的国际水平,普及社会音乐教育起了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1417948.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9 17:22
不知道楼主说是日本音乐是指乐器上的部分还是人演唱的部分。。。
不过乐器上的话,能代表日本文化内涵的是
‘神乐’、‘雅乐’,其中雅乐是和能剧、人偶净琉璃、歌舞伎并称日本四大古典民间艺术。不过以上这几种都不是单纯的乐器演奏,还配合有舞蹈,但正也因为如此,才体现出日本传统文化的内涵。。
——神乐——
日本的神乐是一种为祈愿长生不老而举行的包括净身、求神消灾仪式、镇魂在内的艺术行为。日本人在神圣的地方设立神座,迎接神的降临,然后在神面前表演各种舞蹈。可以说神乐是日本民间艺术中历史最悠久的艺术。 神乐又分巫女神乐、出云派神乐、伊势派神乐、狮子神乐等。可以说神乐是民间乡村艺术发展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古典传统 艺术。而岩户神乐是出云派神乐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出云派神乐:起源于出云佐陀神社的御座替神事的神乐。御座替神事是 该神社每年一度更换神座的仪式。每年的 9 月 25 日举行。出云派神乐由七部舞蹈组成,即剑舞、清目、散供、劝清、祝词、御座、手草,由未加任何化 妆的神职人员表演。七种舞蹈表演完毕,乘余兴还要表演一种民俗艺术。这 种艺术是由佐陀神社的神主们根据神话和神社起源的故事自编的曲目。曲目 包括式潘、大社、真切灵、严岛、惠比须、日本式、八幡、岩户、三韩、八 重垣、荒神、住吉、武瓮槌等等。一般情况下,须从这些曲目中选五个,演 一个通宵。出云派神乐分布很广,从日本的中国地方到四国、九州、从东北 地区到北海道的松前均有它的足迹。
而位于日本三重县伊势市的伊势神宫,每年4月的28~30日都有"神乐祭",要表演"中国唐代传到日本的神乐"。其服装、乐器、曲谱、表演和曲名等,都保持着中国唐代的风貌。
——雅乐——
日本的雅乐最初从中国、朝鲜传入。日本大宝元年(701 年)设立雅乐 寮,作为培养雅乐人才的基地。雅乐是中文“雅曲正舞”、“雅正之乐”的 意思。它根据儒教的礼乐思想编制而成,在中国为祭祀宗庙之乐。但是日本 的雅乐却与中国的雅乐有所不同。日本的雅乐相当于中国的俗乐即民间杂 俗。
伴有舞蹈的雅乐称“舞乐”。尽管两者有些区别,但本质相同。日本的 雅乐寮除传授雅乐外,还传授三韩乐、新罗乐、百济乐、高丽乐、唐乐、中 国南方林邑地区的林邑乐、中国寺院乐——散乐以及日本国有的乐舞——神 乐、田舞、东游、倭舞、五节舞等等。日本奈良时代的雅乐还保持着外国文 化的风格。然而,进入平安时代以后,其内容发生很大变化。仁明天皇时, 日本人将雅乐重新编入左、右两部。左方为唐乐、林邑乐及部分由印度传入 的乐。右方为高丽乐等由朝鲜传入的乐。这种组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日 本*制度、官职制度的影响。演奏雅乐者多为皇室近侍队。其中多氏、狛 氏、秦氏均为著名的雅乐世家。当时雅乐界内的上、让、东、窦、洼、久保、 芝(狛姓)为左方乐人。多、安倍、丰、山井为右方乐人。左方乐人住在奈 良,右方乐人住在京都。日本应仁之乱之后,右方乐人衰落。住在大阪四天 王寺内的天王乐乐人(秦姓的薗、林、冈、东仪)被召到京都,取代原住在 京都的右方乐人。从此,日本人称奈良、京都、大阪的乐人为“三方乐人”。 日本江户时代,江户城红叶山也设置了乐人机构。日本明治三年(1869 年) 这些乐人被组织在一起,成为今天日本宫内厅乐部的前身。
观雅乐时舞台往往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日本,雅乐舞台的构造
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民间艺术用的舞台,为日本皇族服务的宫内厅乐部的舞 台设在室内,但多数雅乐舞台都像*那样临时设在室外。大阪四天王 寺、住吉神社都设有临时的露天石舞台。雅乐舞台高约 91 厘米,四方约 7.4 平方米,周围有漆着红漆的栏杆。舞台前、后、*部有 1.8 米左右的石台 阶,作为演员的出入口。舞台*还有一个面积约 5.4 平方米,高约 30 厘米 的舞台,演员在上面表演舞蹈。伴奏者不上舞台。舞台后面左、右各方均有 一面大鼓。乐器分左方乐、右方乐。左方乐为日本固有的乐器及中国的唐乐 器。右方乐为高句丽(朝鲜乐器)。日本乐器包括六弦琴、笛、笙、鼓、筚 篥、钲、羯鼓。高句丽(朝鲜)乐器包括狛笛、鼓、钲、筚篥、三鼓。舞蹈 内容因国而异,有很大的不同。日本的雅乐往往有伴歌,不带假面具。外来 雅乐则无旁白,也没有伴歌,带假面具的曲目较多。如果事先不了解外来雅 乐的曲目内容的话,很难看懂舞蹈表现了什么故事。雅乐有一人舞、二人舞、四人舞、六人舞之分。静舞称文舞或者平舞。持鉾或剑而舞称武舞。带假面 具的称走舞。由孩童表演的称童舞。
雅乐讲究手、足上的功夫。手上的功夫包括交手、合手、牵引、伏肘、 去肋、振肋、打腰、卷手、打手等等。脚上的功夫包括落、押脚、追脚、踊、 踏、立、跪、飞、行走等等。手、脚相互配合方能演出一台好的曲目。雅乐 中手的姿势对日本其他民间艺术的影响很深。
日本传统歌唱部分:
能代表日本的也只有演歌
(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在我看过所有日剧当中,凡是日本黑道组的〔如‘极道鲜师’〕,都喜欢唱演歌呢~~笑,至于为什么日本道黑道老大总是喜欢唱演歌,搞不懂。。,不过我觉得在演歌里面有一些是挺好听的,不过日本的年轻人似乎不怎么喜欢演歌呢~~)
——演歌——
演歌是明治、大正时期产生的一种音乐形式,是演歌师用独特的发声技巧演唱的歌曲。它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自由民权运动的斗士们以歌代替演说的「壮士节」。自由民权运动由于受到*的*,印刷品被没收,演说会场被捣毁,其日常活动就不能按正常的方式展开。于是,自由民权的斗士们就纷纷走上街头,把演说的内容用演唱的形式向观众宣传。演歌原本就是「演说の歌」之意。后来,作为大众歌谣的一种,演歌的定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严格意义上的演歌实际上是指10年之后的流行歌曲的一部分。在自由民权运动高涨的19世纪80年代的歌曲如植木枝盛的「民権数え歌」,安冈道太郎的「よしや武士」,高知县的「民権踊」都采用自古就有的旋律,这样的歌严格地说还不能称为演歌。演歌的第一曲应该是川上音二郎的「オッペケペ」。这首歌在18年以「一枚刷」的形式出版,第二年在京都的高座演唱时大受欢迎。11年,随着宣传自由民权运动的「武士芝居」剧团的东进,演歌在东京也引起了轰动。可以说,演歌歌唱自己身边琐事的民俗化倾向,引起了民众的共鸣。因此,就出现了在街头边卖歌本边演出的「壮士」。许多人都模仿「オッペケペ」「滑稽腕力节」「ヤッツケロ节」「钦慕节」这些曲调演唱。1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一些学生就把男女爱情这一内容引入演歌这一演唱领域,「书生节」「演歌师」这些名称就成了当时的流行语。另一方面,添田哑蝉坊还作了许多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演歌。如「金の世」、「増税节」,继续以演歌为武器来反抗黑暗的现实。但由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严酷性,演歌从硬派向软派转变就成了了不可避免的事情。演歌的思想性就淡化了,成了一种大众歌曲。明治后期著名的演歌有神长了月的「松の声」、「残月一声」,中林武雄的「不如帰」、「夜半の忆出」。而且,大正初期的「カチューシャの歌」,后期的「船头小呗」、「笼の鸟」的流行,也与演歌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到了昭和初期,随着电唱机、收音机普及的,街头的演歌师渐渐消失了踪影。一直战斗到最后的石田一松也以「时事小呗」结束了自己的把演歌作为*斗争武器的演艺活动。1970年以后新音乐开始兴起,为了便于区分,把以前采用「ヨナ抜き音阶」,加入「こぶし」的歌谣都称为演歌。也就是说,明治后期开始的软派占据了演歌的主流,甚至一度将其名称写成「艶歌」或「怨歌」。
在演歌界有着不小成就的演歌名人也有很多,传统演歌有“日本国宝”美称的“昭和歌姬”美空云雀先生,红白歌合战常客北岛三郎,传统演歌偶像森进一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9 17:22
靡靡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