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跟资产有什么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2:23

我来回答

10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3-02-08 03:08

资本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两者定义不同,特征不同。

资产和资本的区别:

一、定义不同

资本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资本可以分为制度或社会生产关系资本,它的提升或增值由社会政治思想等变革来实现。

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不能作为资产,是企业的权利。

二、特征不同

资本的主要特征有: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资产的主要特征有:资产是一项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资源;资产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三、分类不同

资本的分类:制度或社会生产关系资本。

资产的分类: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资产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按耗用期限的长短,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根据具体形态,长期资产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分类;按是否有实体形态,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中国会计实务中。

综合这几种分类标准,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类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8 00:16

一、性质不同

1、资本:是用于投资得到利润的本金和财产,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2、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二、分类不同

1、资本:制度或社会生产关系资本,提升或增值由社会*思想等变革来实现,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包括自然赋予的和人类创造的两种。

2、资产: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资产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按耗用期限的长短,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根据具体形态,长期资产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分类;

按是否有实体形态,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中国会计实务中,综合这几种分类标准,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类别。

三、特征不同

1、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2、资产:是一项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资源。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这里所指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8 01:34

资本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近5年来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涉及资本的选择题每年都有。大分值题目方面,1999年理科辨析题第30题考查了“流动资本是在生产中其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2000年理科论述第33题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即资本只能在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着重考查了资本的本质和资本运动方式。需要重点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考查资本本质和资本运动方式的过程中,对资本作出了不同的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是容易混淆的两个知识点。 (一)资本的本质 考查资本的本质从资本流通总公式开始,这是因为资本流通总公式是资本本质的外在表现。资本流通总公式是:G—W—G′。它表明,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价值增值,从而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按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然而,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价值增值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和从哪里产生。 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常常是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解决了资本总公式形式上的矛盾。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于他能劳动,其特殊性在于:劳动能创造价值,不但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有特殊性。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实现价值增值的前提条件,那么价值增值究竟是在哪里发生的呢?这需要进一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归资本家所有,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则生产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 因此,资本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削失去生产资料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二)资本运动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离开运动资本就不能实现价值增值。要从两个角度考察资本的运动:单个资本运动和社会总资本运动。 1.单个资本运动: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 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3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3种职能形式,履行相应职能,实现了价值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形式的全部运动过程,就叫做产业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循环要保持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资本要不断增值,资本就必须周而复始地反复循环。当资本不是当做孤立的一次行为,而是当做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就是资本周转。要进一步理解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把握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加快资本周转的方法。 2.社会总资本运动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其中价值补偿是关键基础,实物补偿是关键。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第一,从实物形式上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社会资本分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第二,从价值形式上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表现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即C+V+M(社会总产值)。 进一步的,要把握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与实现条件。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正常顺利进行了,同时,只有两大部类生产按比例地发展才能顺利实现社会的扩大再生产,这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共同规律。 (三)资本的不同区分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克思根据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区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为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依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关于固定资本,还要掌握其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以及与之相关的固定资本折旧、技术进步与固定资本折旧的关系。 不能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混同。这两种划分在划分的依据、划分的目的和划分的内容方面都是有区分的。看不到两种划分方法的不同,就会抹煞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本质区别,从而掩盖资本主义剥削雇佣劳动的*。 一、资产定义的重大进步 资产是六大会计要素之首,其他五大会计要素都与其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资产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界定,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而得到了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 1992年11月30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实践证明,这一定义未能真实反映资产的质量状况,当企业的某项资产已经发生了损失或者发生了减值,比如有些企业的部分存货实际已经贬损,但仍以实际成本确认为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再比如有些企业大量的应收账款长期收不回来,而债务单位实质上已经无力承担偿债义务,但是按照原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仍然确认为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使得企业资产虚增,利润虚增,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这样的例子,对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也同样存在,这些资产不实的情况,会导致会议信息的失真。 上述资产的定义是1992—1993年我国进行会计制度改革时确立的。这一定义明显地带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客观存在的较多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市场经济所必然发生的诸多经济交易或事项,在当时还不可能充分反映出来,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还没能真正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资产定义的理论缺陷给通过虚盈实亏、虚增资产来粉饰业绩提供了会计技术上的条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0年6月21日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产进行了重新定义,重新定义后的资产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定义从两个方面对原定义作了修正:一是资产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源,而不是由未来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二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第一点修正,主要是强调时间概念,强调企业不能根据可能发生的未来交易或事项而预计资产。第二点修正,即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一个本质上的突破。所谓带来预期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潜力。预期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某项支出如果具有未来的经济利益的全部或一部分,它就可以作为企业的资产;否则,就只能作为费用或损失。同样,企业已经取得的某项资产,如果其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已经不复存在,就应该将其剔除。例如:待处理财产损失或库存已经失效或毁损的存货,它们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应该再作为资产,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企业将本应列作费用的巨额支出长期作为资产挂账,虚增应收款虚增收入等等,这些做法一方面夸大了资产,另一方面也虚增了利润,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从而误导投资者,使投资者蒙受损失,中国*曾为此处罚了几家上市公司。可见,一项资产要确认为资产,就必须符合资产的定义,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源,且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2001年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采用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对资产所作的定义,充分吸收了世界各国资产定义的精华,进一步向国际惯例靠拢,是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重大突破。 二、新的资产定义与谨慎性原则的一致性 如前所述,新的资产定义的二处重要修正,一是资产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二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正是通过这二点修正,使资产的定义与企业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具有了内在一致性。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其判断的根本标准是资产的定义。如将不符合这一定义特征的待处理财产损失或库存已失效、毁损的存货从资产中剔除出去,使其从质的角度符合资产的定义,就充分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企业目前拥有的资产尚能在多大程度上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是一种未来的可能状况,具有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中坚持谨慎性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对现实资产所能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也就是资产的质量状况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从有利于未来着眼,不高估目前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目前的负债或费用,据此要求企业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企业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进行合理地预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其从量的角度符合资产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本质特征。 从资产的最新定义出发,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扩大了谨慎性原则运用的范围,对以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使企业的“资产”和与之相关的其他会计要素更加符合“资产”的本质特征。谨慎性原则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资产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这一特征相对应的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扩大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在原来计提存货、应收账款、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四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上,增加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四项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要求,从而使得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到八项,基本上包括了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非现金类资产,也就是说除现金类资产外,对非现金类资产企业在会计期末都应作一个全面检查,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若发生减值则应计提准备。 到期不能收回的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科目核算,期末不再计提利息,其所包含的利息,在有关备查簿中进行登记,待实际收到时再冲减收到当期的财务费用。 企业对财产清查中所发生的盘亏,于期末前查明原因,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于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期末结账前尚未经批准的,在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上先按上述规定进行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做出说明:如果其后批准的金额与已处理的金额不一致,调整当期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 如果待摊费用所应摊销的项目,不能再为企业带来利益,应将尚未摊销的待摊费用全部转入当期成本、费用。 企业确定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至零为限。 委托贷款计提的利息到期不能收回的,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若预计某项无形资产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应当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应当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起一次性计入损益。 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加速折旧法。 如果某项固定资产的购建发生非正常性中断,并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含3个月),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与“资产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这一特征相对应的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如有销货退回可能的商品销售,将估计不会发生退回的部分确认为收入,估计可能发生退货的部分不确认收入。如果企业不能合理地确定退货的可能性,则售出商品的退货期满时确认收入。 对于收取的申请入会费和会员费,如果所收费用能使会员在会员期内得到各种服务或出版物,或者以低于非会员负担的价格购买商品或劳务,则该项收费应在整个受益期内分期确认,在这种情况下,尚未确认的收入在“递延收益”科目中核算。 让渡资产使用权而获取利息收入,超过利息收款期限尚未收回的利息,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同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企业接规定应收取的属于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而给予的补助,应在实际收到时计入补贴收入。 与资产定义间接相关的涉及到资产计量的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其基本依据还是能否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以及能在多大程度在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例如、企业每期利息和折(溢)价摊销的资本化金额,不得超过当期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和折(溢)价的摊销金额。 此外,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在债务重组、资产置换、或有事项等方面的规定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这些也与资产定义间接有关。 综上所述,新的资产定义准确地表述了资产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本质特征,谨慎性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资产类项目的运用,正是为了保证企业的各项资产符合资产定义的本质特征而作出的一系列规定。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较好地运用谨慎性原则,资产也就成其为真正的“资产”;不考虑或少考虑谨慎性原则,资产就会是有水份的“资产”。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意义,即挤出水份,还资产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本来功能。
记得采纳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8 03:09

以下是转的,希望有帮助。一、关于
资本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
价值
的价值。资本包含以下含义:(1)、资本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价值。可以
是物
,可以是
货币
,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有价值。(2)、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资本具有增殖的能力是资本最根本的特征。(3)、必须是在运行中不断增殖的价值。准备增殖的最终源泉是劳动。2、对资本的
本质
必须从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自然属性看,资本是一个属于
商品经济
的特有范畴,是通过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占有和支配剩余劳动,以取得价值增殖的价值,它属于社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
要素
,资本本身不反映社会关系;
从社会属性看,资本与一定社会制度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相联系,就必然反映该
社会
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3、资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增殖性、返还性、运动性、风险性、社会性(资本具有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
这五个特征是密切联系的。对资本
所有者
来说,返还性是
前提
,增殖是目的,
风险
是压力和
动力
,运动是实现增殖的条件;但任何资本形式,都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4、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
厂房
、机器和设备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5、
资本流通的总公式
G(货币)——W(商品)——G¹(增殖的货币)。此处的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G—G¹只是此公式的简化)。二、关于资产
资本与资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
概念
,代表着完全不同的内涵。资产,英文为
Asset,是企业用于从事
生产经营活动
以为
投资者
带来
未来
经济利益

经济资源
,出现在
资产负债表
的左侧,归企业所有。企业的所谓
法人财产权
,就是指企业对其控制的资产拥有的
所有权
。资本,英文为Capital,是企业为购置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产的
资金来源
,是投资者对企业的投入,出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右侧,它为
债务资本

权益资本
,分别归
债权人
和公司所有者(股东)所有,企业对其资本不拥有所有权。
1、资产定义的重大进步  资产是六大
会计要素
之首,其他五大会计要素都与其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资产的内涵与
外延
如何界定,是
会计理论与实务
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而得到了
会计
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  1992年11月30日发布的《
企业会计准则
》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
财产
、债权和其他权利”。实践证明,这一定义未能真实反映资产的质量状况,当企业的某项资产已经发生了
损失
或者发生了减值,比如有些企业的部分
存货
实际
已经贬损,但仍以
实际成本
确认为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再比如有些企业大量的
应收账款
长期收不回来,而
债务单位
实质
上已经无力承担偿债义务,但是按照原
财务会计制度
规定,仍然确认为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使得
企业资产
虚增,
利润
虚增,导致
会计信息
缺乏可靠性。这样的例子,对固定资产、长期投资、
无形资产
等各类资产也同样存在,这些资产不实的情况,会导致会议信息的失真。  上述资产的定义是1992—1993年我国进行
会计制度
改革时确立的。这一定义明显地带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立初期客观存在的较多的
计划经济
的痕迹,
市场经济
所必然发生的诸多
经济
交易或事项
,在当时还不可能充分反映出来,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还没能真正反映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的基本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资产定义的理论缺陷给通过虚盈实亏、虚增资产来粉饰
业绩
提供了
会计技术
上的条件。正是在这一
背景
下,2000年
6月21日
发布的《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对资产进行了重新定义,重新定义后的资产为:“资产是指过去的
交易
、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定义从两个方面对原定义作了修正:一是资产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源,而不是由
未来交易
或事项形成的;二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第一点修正,主要是强调
时间概念
,强调企业不能根据可能发生的未来交易或事项而预计资产。第二点修正,即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一个本质上的突破。所谓带来预期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流入企业的
现金

现金等价物

潜力
。预期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某项
支出
如果具有未来的经济利益的全部或一部分,它就可以作为企业的资产;否则,就只能作为费用或损失。同样,企业已经取得的某项资产,如果其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已经不复存在,就应该将其剔除。例如:待处理财产损失或
库存
已经失效或毁损的存货,它们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应该再作为资产,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企业将本应列作费用的巨额支出长期作为资产挂账,虚增
应收款
虚增
收入
等等,这些做法一方面夸大了资产,另
一方面
也虚增了利润,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从而误导投资者,使投资者蒙受损失,中国*曾为此处罚了几家
上市公司
。可见,一项资产要确认为资产,就必须符合资产的定义,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源,且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2001年新发布的《
企业会计制度
》采用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对资产所作的定义,充分吸收了世界各国资产定义的精华,进一步向国际惯例靠拢,是我国
会计理论
和实务的重大突破。  2、新的资产定义与
谨慎性原则
的一致性  如前所述,新的资产定义的二处重要修正,一是资产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二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正是通过这二点修正,使资产的定义与
企业会计核算
的谨慎性原则具有了内在一致性。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
进行会计核算
时,不得多计资产或
收益
,少计负债或费用。其判断的根本标准是资产的定义。如将不符合这一定义特征的待处理财产损失或库存已失效、毁损的存货从资产中剔除出去,使其从质的角度符合资产的定义,就充分体现了
会计核算
的谨慎性原则。企业目前拥有的资产尚能在多大程度上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是一种未来的可能状况,具有
不确定性
。在会计核算中坚持谨慎性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对现实资产所能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也就是资产的质量状况作出
职业
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从有利于未来着眼,不高估目前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目前的负债或费用,据此要求企业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企业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对可能发生的各项
资产损失
进行合理地预计,计提
资产减值准备
,使其从量的角度符合资产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本质特征。  从资产的最新定义出发,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扩大了谨慎性原则运用的范围,对以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使企业的“资产”和与之相关的其他会计要素更加符合“资产”的本质特征。谨慎性原则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资产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这一特征相对应的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扩大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在原来
计提存货
、应收账款、长期投资、
短期投资
四项资产减值准备的
基础
上,增加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四项资产的
减值准备
计提要求,从而使得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到八项,
基本上
包括了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非
现金类资产
,也就是说除现金类资产外,对非现金类资产企业在
会计期末
都应作一个全面检查,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若发生减值则应计提准备。  到期不能收回的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科目核算,期末不再
计提利息
,其所包含的
利息
,在有关备查簿中进行登记,待实际收到时再冲减收到当期的财务费用。  企业对
财产清查
中所发生的
盘亏
,于期末前查明原因,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
股东大会

董事会
,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
机构
批准后,于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期末结账前尚未经批准的,在对外提供的
财务会计报告
上先按上述规定进行处理,并在
会计报表
附注中做出说明:如果其后批准的
金额
与已处理的金额不一致,调整当期会计报表相关
项目
的年初数。  如果待摊费用所应摊销的项目,不能再为企业带来
利益
,应将尚未摊销的待摊费用全部转入当期
成本
、费用。  企业确定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
股权投资
账面价值
减至零为限。  委托贷款计提的利息到期不能收回的,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若预计某项无形资产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应当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应当在开始
生产经营
的当月起一次性计入损益。  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
年数总和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
等加速折旧法。  如果某项固定资产的购建发生非正常性中断,并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含3个月),应当暂停
借款费用
的资本化。  与“资产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这一特征相对应的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如有销货退回可能的商品销售,将估计不会发生退回的部分确认为收入,估计可能发生退货的部分不确认收入。如果企业不能合理地确定退货的可能性,则售出商品的退货期满时确认收入。  对于收取的申请入会费和会员费,如果所收费用能使
会员
在会员期内得到各种服务或出版物,或者以低于
非会员
负担的价格购买商品或
劳务
,则该项收费应在整个受益期内分期确认,在这种情况下,尚未确认的收入在“递延收益”科目中核算。  让渡资产使用权而获取
利息收入
,超过利息收款
期限
尚未收回的利息,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同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企业接规定应收取的属于
国家财政
扶持的
领域
而给予的补助,应在实际收到时计入补贴收入。  与资产定义间接相关的涉及到资产计量的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其基本依据还是能否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以及能在多大程度在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例如、企业每期利息和折(溢)价摊销的资本化金额,不得超过当期为购建固定资产的
专门借款
实际发生的利息和折(溢)价的摊销金额。  此外,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在
债务重组

资产置换

或有事项
等方面的规定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这些也与资产定义间接有关。  综上所述,新的资产定义准确地表述了资产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本质特征,谨慎性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资产类项目的运用,正是为了保证企业的各项资产符合资产定义的本质特征而作出的一系列规定。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较好地运用谨慎性原则,资产也就成其为真正的“资产”;不考虑或少考虑谨慎性原则,资产就会是有水份的“资产”。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意义,即挤出水份,还资产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本来功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8 05:00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资本+其他积累+负债
商业银行的资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即金融机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减去负债后的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优先股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8 07:25

资产跟资本,资产是企业拥有的不一定拥有所有权,资本是拥有的所有权。债权人是对债权拥有所有权的,到期有权利要去债务人清偿债务返还资产,债务人是负有偿还义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8 10:06

比如说我开一个企业,注册资本是1000万,有三幢厂房,四条生产线

注册资本就是资本,也就是会计要素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资本是老板们的财产

厂房,生产线,就是企业的资产,表示企业日常经营能具体动用的有哪些财富

会计最重要的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也可以大致等同于:

资产+负债+资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8 13:04

资本包括的方面多一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8 16:52

  资本与资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代表着完全不同的内涵。
  资产,英文为 Asset, 是企业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为投资者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出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左侧,归企业所有。企业的所谓法人财产权,就是指企业对其控制的资产拥有的所有权。
  资本,英文为Capital, 是企业为购置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产的资金来源,是投资者对企业的投入,出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右侧,它为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分别归债权人和公司所有者(股东)所有,企业对其资本不拥有所有权。
  作为管理者,资产是你的企业所拥有的,能给你带来现金流入的;资本有一定负债的属性,是你“欠”股东的,因此每年是要支付红利的。此外,由于金融企业是高杠杆经营的,所以监管机构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约束企业最高的杠杆化水平或说是要求最低的资本水平,这就有了资本充足率(将资本加减若干调整项后作为分子,将资产加权重后作为分子)。
  一个企业包括所有的财产像厂房、机器设备、生产资料等等以及企业所有的钱,这些总和叫做“资产”,会计上有一个恒等式——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 ,背过就行。咱把一个企业比作你,你现在手里所有可以使用的钱叫做“资产”,这其中包括原本就属于你自己的钱和你借别人的钱,你自己的这部分钱就叫做“所有者权益”,你现在能支配的借的别人的那部分钱就叫做“负债”。
资本在这里你可以理解为你自己的那部分钱,也就是所谓的“所有者权益”,可以看出负债部分就不属于资本了,但属于资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8 20:57

一、关于资本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包含以下含义:
(1)、资本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价值。可以是物,可以是货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有价值。
(2)、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资本具有增殖的能力是资本最根本的特征。
(3)、必须是在运行中不断增殖的价值。准备增殖的最终源泉是劳动。
2、对资本的本质必须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自然属性看,资本是一个属于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通过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占有和支配剩余劳动,以取得价值增殖的价值,它属于社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要素,资本本身不反映社会关系; 从社会属性看,资本与一定社会制度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相联系,就必然反映该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
3、资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增殖性、返还性、运动性、风险性、社会性(资本具有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 这五个特征是密切联系的。对资本所有者来说,返还性是前提,增殖是目的,风险是压力和动力,运动是实现增殖的条件;但任何资本形式,都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
4、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厂房、机器和设备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5、 资本流通的总公式 G(货币)——W(商品)——G(增殖的货币)。此处的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G—G只是此公式的简化)。
二、关于资产 资本与资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代表着完全不同的内涵。资产,英文为 Asset,是企业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为投资者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出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左侧,归企业所有。企业的所谓法人财产权,就是指企业对其控制的资产拥有的所有权。资本,英文为Capital,是企业为购置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产的资金来源,是投资者对企业的投入,出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右侧,它为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分别归债权人和公司所有者(股东)所有,企业对其资本不拥有所有权。
1、资产定义的重大进步  
资产是六大会计要素之首,其他五大会计要素都与其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资产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界定,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而得到了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  
1992年11月30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实践证明,这一定义未能真实反映资产的质量状况,当企业的某项资产已经发生了损失或者发生了减值,比如有些企业的部分存货实际已经贬损,但仍以实际成本确认为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再比如有些企业大量的应收账款长期收不回来,而债务单位实质上已经无力承担偿债义务,但是按照原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仍然确认为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使得企业资产虚增,利润虚增,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这样的例子,对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也同样存在,这些资产不实的情况,会导致会议信息的失真。  
上述资产的定义是1992—1993年我国进行会计制度改革时确立的。这一定义明显地带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客观存在的较多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市场经济所必然发生的诸多经济交易或事项,在当时还不可能充分反映出来,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还没能真正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资产定义的理论缺陷给通过虚盈实亏、虚增资产来粉饰业绩提供了会计技术上的条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0年6月21日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产进行了重新定义,重新定义后的资产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定义从两个方面对原定义作了修正:一是资产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源,而不是由未来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二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