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2:1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1 17:43
唐诗《题百鸟归巢图》
一只一只复一只,五六七*十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食尽人间千万石。
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子夜吴歌》〔第三首)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丹青引》
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居易《缭绫》
虚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白居易《买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井底银瓶》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白居易《琵琶行》
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长恨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陈子昂《送魏又从军》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王维《老将行》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高适《燕歌行》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作斗。
李商隐《马嵬》
此日六军同牵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一、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葬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二、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贾岛〈题诗后〉
三、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之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效《游子吟》
四、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闵农诗〉
五、
五狱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而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七、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白居易〈长恨歌〉
八、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九、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1 17:43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她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作为本人,我接触汉字已有二十多年,对汉字似乎相当熟悉。因为熟悉大家忽视了它,觉得它平凡无奇。其实,汉字隐藏了无穷乐趣,其趣味体现在其运用之巧妙。汉字的趣味性需要我们一起去探索。汉语中的数字简简单单,但它们不仅表示数目,还蕴含着文化。在文学方面,就有许多关于数字的文化。一至万十三个数字在诗词、对联、谜语、成语典故中的运用都充满了魅力,令人回味不已。本文仅对汉语“一、三、五、七、九”的数字文化进行研究和论述。在浩瀚的汉字海洋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些数字显得特别的简单。汉字的魅力是无穷的,在漫长多彩的文学长河中,这些简单的数字也尽显其风采。历代文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使它们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一)诗词中的数字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诗歌的颠峰唐诗宋词,再到现在形式多样的诗歌,到处都能寻觅到数字的芳踪。一首首美妙绝伦的诗作,令人回味不已。富庶的唐朝也盛产诗歌,关于数字的诗歌更是比比皆是。最熟悉的莫过于诗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在另一首诗里,同样运用数字来表现意境。“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与朱山人》)诗的语言朴素而生动,简单的两个数字就刻画了朱山人的幽居清闲生活。诗中景总让人向往,寥寥几个数字往往便能将景色描绘出来。时值仲夏,夜里漫步田间小路,该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辛弃疾早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我们描绘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七八”“两三”简洁地点出了天边几点疏星,山前雨点稀落,将农村夏夜景色描绘得灵活生动,也反映出作者愉快的心情。曾几的“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三衢道中》)则为我们绘出了一幅赏心悦目的初夏山行图,在绿荫浓郁的山路行走,几声黄鹂的鸣唱打破了山林的宁静,也更加衬托出环境的幽深。很多时候,诗词中的数字并不是实指,作者往往通过对数字的夸张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浪漫诗人李白可谓是这方面的高手。他的《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历来受到推崇。三千丈的白发在现实生活中绝无可能,但它却很传神地烘托了“愁”字,写出了诗人对明镜见白发的复杂心情。后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两句诗气魄很大,但不合事理,生活中决无“三千丈”的白发。这实际上是不懂得艺术的创作。数字入诗词的手法多种多样,除了上面所说的夸张,还有重叠、铺垫等。重叠就是一个或几个数字在诗词中反复出现,其中以“一”字的反复运用最为常见。如清代易顺鼎的《天童山中月夜独坐》:“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唐代诗人王建的《古谣》:“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一去一来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诗中反复出现“一”字,却丝毫没有罗嗦之感。铺垫则是故意先用数字作铺垫,使诗的前半部显得通俗易懂,最后用警句作结,平中显奇。如风流才子唐伯虎的《登山》:“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江日白云起,四海五湖皆一望。”平白如话又意境鲜明。再如广为流传的《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皆不见。”片面三句就如同小孩子在学语,平淡无奇,最后一句却令人耳目一新,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外,还有一些诗文中数字如等差数列般一字排开,煞是有趣。如北宋哲学家邵雍的十字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十枝花。”从一到十,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来。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诗中用数字不难,用好数字却不易。在诗词中巧用数字,进行适度的艺术加工,能够使诗文平添许多韵味,能够化平淡为神奇,使作品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是适著数字,尽得风流。(二)对联中的数字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对联由诗、词演变而来,体式丰富多样,作法变化多端,古往今来,就有许多数字对联令人拍案叫绝,下面就是我们撷取的几朵小花。利用数字来说明情况或讽刺人物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三朝元老》中,讲一个中堂大人,告老还乡还恬不知耻地为自己建一座生祠,堂上被人贴了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上联隐含“忘(王)八”,下联隐含“无耻”,骂人骂得很有艺术,尖锐地讽刺了这位中堂大人而又不露痕迹。在对联中嵌进适当的数字,既能高度概括某一事物或人物的特点精神等等,又能使之显得分外生动形象,有以少胜多之感。韩信是汉代名将,其故事家喻户晓,在其祠门上有一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用“一”和“两”两个数字高度概括了韩信一生的遭遇:萧何是他的知己,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先受漂母救命之恩,后遭吕后处死之厄。诸葛亮以其对刘氏的耿耿忠心和神机妙算的才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一心只为酬三顾,七擒七纵,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 一生惟谨慎,三分功定属元勋,,何期五丈崩摧,七擒南渡,九代志能遵教受。”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七擒为七擒孟获;五丈原是诸葛亮出征时病死的地方;点四十九盏明灯指诸葛亮死时,点燃了四十九盏长明灯,酬三顾则是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关羽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英雄人物,历来也有许多赞扬他的数字对联,如某地关帝庙联:“三人三姓三兄弟,一君一臣一圣人。”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成为不同姓氏的结拜兄弟,后来刘备当了君王,而关羽被尊称为圣人。 戏剧是我们的国粹,也有不少关于戏剧、戏剧家的精彩数字对联。“六七步九洲四海,三五人万马千军。”是一副在戏台上经常可以看到的名联,八个数字就将我国戏剧富有象征性的艺术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岔口》是盖叫天的代表作,对联巧妙借助数字,活现了这位剧坛武生泰斗的形象。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下苦功夫,耐得住寂寞,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深知其理,写过这样一副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两个数字反映了这位史学家锲而不舍、不说空话的务实的治学精神,这副对联也成为许多读书人的座右铭。(三)谜语中的数字谜语,也称灯谜,起源于上古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后逐渐发展,有了字谜、印谜等分类,连数字也进入谜语,在文化生活中给人以无穷的乐趣。如:五(打一成语:低三下四);六九(打一成语:七上八下);九十九(打一字:白);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王);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三);谜语不断发展,并且与诗词结合起来,出现了数字诗词。据说最早用系列数字制作谜语的人是宋代的女诗人朱淑真,这位女诗人很有才华,她出身官宦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工于诗词,擅长丹青,且精通音律,但婚姻却不得意,嫁与商人为妻,商人重利轻别离,外出经商,久居异乡不归,并另谋新欢,女诗人郁郁寡欢,只好以诗词来抒发心中的烦闷。她有一首《断肠谜》:“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不回;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种相思一撇消!”这首诗抒发了一位闺中*对丈夫的思念和抱怨,也是一则谜语,共有十句,每句打一数字,谜底依次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数字。第一句,“下”失落了“卜”乃是“一”;第二句,“天”没有“人”就成了“二”;第三句,“王”去掉中间的一笔竖直,当然是“三”;第四句,“詈”下半去除“言”宇,只剩下“四”;第五句,“吾”失了“口”为“五”;第六句,“交”字没有下面交叉的撇捺就是“六”;第七句,“皂”字上部一“白”扔下不管,无疑是“七”;第八句,“分”字分为上下两半,“刀”抛开不用,遂成为“八”;第九句,“仇”旁的“人”不要,为“九”;最后一句,“千”消去上面一撇,只有“十”字。这首诗谜个别字句还有点牵强,下面的两阕词显得更加自然顺畅,词的意境与谜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冷雨散余寒,独自南天去。直下余干望北云,春日人难聚。驷马逝难追,噤口无言语。歧路交叉无尽头,难掩心中虑。”“劳燕竟分飞,旭日淹晨雾。折柳离人作别时,陌上郎移步。归里得重逢,方始星期度。收起先前泪两行,追忆人同溯。”(顾为善《卜算子》两首)前一首写在春雨绵绵的时候,丈夫独自南去时的惜别之情,后一首则写夫妻劳燕分飞,妻子折柳相送,期望丈夫早日返回重逢的迫切心情。这两阕词一共十六句,每句藏一个数字,即“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兆、亿”。这两阕词猜射的难度较大,但诗词与谜语的完美结合,使其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当代谜语家黄穆灿也作过一首相似的诗谜《愁思漫漫》:“春宵漫漫把郎思,对夫书,人难自持,心儿呀真难控制!转眼间,梧叶乱飞鸿雁逝,芳心八载难相弃!一刀切难断,双眉颦蹙时,欲觅丹丸浑无计!清早日出迟,十度欲言九度止。望着一弯新月独自倚,空悬一方心头石!人儿忆,心难支,春来桃发,先后点点珠泪滴!对残景,日已低,提心吊胆谁知?”这首数字诗谜借助一位闺中少女之口,倾诉了作者八年苦心制谜、编辑《中华字谜大全》的个中滋味。谜底依次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京”。(四)成语典故中的数字我们天天与汉字打交道,在我们随口说出、随手写下、随意引用的一句话、一个词语中,都有数字的身影,你有没发现它的妙处呢?下面我们就从成语典故等方面来谈谈数字。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一”解释说:“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一”实在是太伟大了,一切道理,一切事物都是从“一”开始的,我们就先从“一”说起。许多汉语在使用过程会慢慢发生变化,意义由实指变为虚指,“一”也一样。“一”原来是最小的自然数,在大多情况下,已由确数变为泛指。首先泛指很少,如“一毛不拔”,形容一个人极端吝啬,铁公鸡一个;“一尘不染”,形容清净廉洁,品格高尚(在佛教中,“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也指非常清洁;“一点一滴”,形容微少零星;“一得之功”,则指一点微小的成绩。类似的成语还有“一草一木”、“一分一毫”、“一饭之德”、“一针一线”、“一朝一夕”等等。有时候,这“一”也会“物极必反”,从“很少”、“最小”变为“全部”、“都”等泛指很多的意思。如“一生一世”,指从生到死,一辈子;“一应俱全”,指一切都具备;“一路风尘”,形容旅途辛苦。类似的还有“一路平安”、“一路顺风”等。有时候“一”跟其他数字连用构成一个成语,强调某种事物或人的某种情况,如“一清二白”,谓非常清白;“一清二楚”,指非常清楚;“一穷二白”,形容经济文化十分落后。都是从程度上进行强调。有时也用数字的对比在修辞上进行夸张,如“一目十行”,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非常快;“一日万机”,形容帝王每天处理政事极为繁忙。诸如此类的还有“一呼百应”、“一日千里”、“一泻千里”等。 “一”虽然只是简单的一画,但其组词能力很强,使用频率也很高。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相关的典故。“一”字真的很值钱,古人就有“一字千金”之说。据说秦朝宰相吕不韦召集其门客完成《吕氏春秋》后,在咸阳城门上贴布告,声称有能增删一字的,就赏予千金。一个字值千金,一顿饭也值千金。汉代名将韩信少年家贫,整天在淮阴城钓鱼,有一天,一个老妇人来到河边漂洗丝织品,看到韩信非常饥饿,就送饭给他吃。后来韩信当上了楚王,念及老妇人的一饭之恩,就令其手下抚养老妇人,并赐其千金。后来我们就称受恩重报为“一饭千金”。知恩图报的人值得赞扬,那些礼贤下士的人也值得尊敬。传说大禹求贤殷切,洗一次澡要三次停下来握着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停食来与贤人交谈,因此就有了“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说法,周姬旦也和大禹一样,所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可以产生极大的力量,这里面也有一个典故。战国时期,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让平原君向楚国求救,毛遂自荐同往,毛遂晓以利害终于让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毛遂“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除此之外,还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也都说明了一句话的威力。同样有一个故事发生在邯郸,一个书生在邯郸旅店中白天睡觉做梦,梦见自己历尽了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的黄粱尚未煮熟。这就是“一枕黄粱”,比喻虚幻的梦想。“南柯一梦”也一样,不过讲的是一个叫淳于棼的人梦到槐安国,娶了公主,还当上了南柯太守,享尽了富贵荣华,醒后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槐安国就是庭前槐树下的蚁穴。与“一”一样,“三”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有独特的地位,内涵丰富。 从古代的“三皇五帝、三朝元老、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三教九流、三十六计、三过家门而不入、孟母三迁、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到现代的“三民主义、三座大山、三八作风、三大战役、三个代表、三个有利于、三十而立、三心两意、”这个“三”是很小的数目,但这个本义很少使用,大多情况下,“三”只是虚指,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指几个人在一起,一定有可以作我老师的人。“三”可以表示多数,如“三人成众”,数目达到三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三人成虎”,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三折肱为良医”,多次折断手臂,就能懂得医治折臂的方法,真是久病成医;“三灾六难”,指多灾多难;“三妻四妾”,谓妻妾众多。此外,“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三江五湖”、“三头两绪”、“三头六证”、“三推六问”等中的“三”也是表示多数。“三”也可以表示少数,如“三言两语”,指简短的言辞;“三三两两”,三个两个聚集在一起,形容数目不多。在汉语中,“三”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关于“三”的典故也很多,如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要“三顾茅庐”;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有“孟母三迁”;春秋时候,晋文公也就是昔日的公子重耳,为了感谢秦王的收留之恩,说以后在战场上与秦王相遇会“退避三舍”,一舍为十里,三舍即三十里;中国人讲究十全十美,五正好是十的一半,因此也倍受青睐。“五”有时是实指,如我们把稻,黍,稷,麦,豆合称为“五谷”,各种农作物丰收就可以说“五谷丰登”;把脾,肺,肾,肝,心合称为“五脏”、“五内”,体内全部器官称为“五脏六腑”,“五内如焚”则指五脏像被火烧的一样,形容极度焦急或忧愁。不过这几个“五”,开始确是五个概念的简称,但后来就指代全部了,只能算半个实指。真正实指的有“五马分尸”,这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就是用五匹马分拉四肢与头,直到人体撕裂;“五体投地”,指双肘、双膝及头一起着地,比喻佩服到极点;等等。“五”有时也虚指,如“五行并下”,形容读书敏捷神速;“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纷繁艳丽;“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五颜六色”、“五亲六眷”、“五里雾中”等成语中的“五”也是虚指。与“六”相比,“七”似乎是个不吉利的字,在成语里,它常与“八”组成“七……八……”的结构,而且多为贬义,如“七颠八倒”,形容颠倒混乱或失去常态;“七拉八扯”,漫无边际地闲谈或乱拉来一大堆人;“七零八落”,散乱、不整齐或破败、残破的样子。有的虽然不贬义,但也会令人不快,如“七上八下”、“七嘴八舌”、“七手八脚”、“七横八竖”、“七老八十”等。“八”虽然现时很受欢迎,但实际上很平庸,以上“七……八……”结构的成语就是一个明证。 “九”接近“十”,大多情况下泛指多数,如“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州四海”等,“十”在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中,位置最高,地位非常重要,使用频率也很高。有时是实指,如“十指连心”,十个指头的痛楚都与心息息相通,比喻关系异常密切;大多数情况下是泛指,表示数目多,而且多与“九”组成“十……九……”的格式,如“十室九空”、“十拿九稳”。“十”单用也能泛指数目多,如“十里洋场”、“十年寒窗”。 在、“一、十”的数字里,有许多个都能表示“多”,到了“百”、“千”、“万”,就更能突出“多”了。如“百里挑一”,形容不可多得;“百无一失”、“万无一失”,形容绝不会失误;“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千金一刻”,形容时间宝贵;“千虑一得”,愚笨人的细致考虑也会有可取的地方;“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用“百”、“千”、“万”和“一”形成对比,突出“多”,其中“千……一……”格式还有一种夸张的意味在里面。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块活化石,它们都积淀着中华文化五千年的轨迹。每一个简单数字也都蕴含着精深的文化,从诗词、对联、谜语、成语典故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远远不能完全了解汉字的数字文化,但从这小小的四个方面,我们已经充分领略到她的风采和魅力。通过对汉字的深入了解,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所做的研究不过是满天星斗中的一个角落而已。我们更从研究中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为祖国源远流长的的文化而骄傲,为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而自豪!中国灿烂的文化一定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大放异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对汉字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大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更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参考资料:《新编谜语大全》晓光,《古代谜语故事》孟斐,《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 高玉华 ,《梦天集》 卞毓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1 17:44
一去二三里,乡村四五家。儿童六七个,*十支花。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千万片
飞入芦花皆不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1 17:44
山村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十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