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2:5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3 16:58
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如果将每天接触到的人进行分类,无外乎以下两种:一种人无论做什么都在连声抱怨,仿佛一切事情都是被*无奈,事出有因;而另外一种人却总是一副神清气爽的状态,干什么都带劲儿,仿佛从来没有过烦恼,并且前者的数量会远远超过后者。其实,谁不想每天快快乐乐地生活,“没有烦恼,没有那忧伤~”但,他们真的是没有情绪,不知忧伤吗?非也,他们只是换了一种角度来看世界罢了。
这时,估计你该问了,什么叫“换一种角度”?世界不是360度无死角地摆在眼前的吗?如何“换角度”?这里我推荐大家去找一本书来阅读下:史蒂芬·柯维(没错,就是那个超级畅销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最后写作的一本著作《第3选择》,柯维在书中说“如果你能理解并按照书中的原则生活,那么你将不仅能克服自己的问题,还能够为自己创造一个超乎想象的美好未来。”而这个原则就是“第3选择”。
什么时候需要“第3选择”?
当你对自己的处境不爽的时候,当你觉得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当你想采取极端措施“快刀斩乱麻”的时候……总之,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苦*职场上,一旦你感觉到各方压力迎面扑来,“呼吸困难”的时候,不妨且慢行动,让我们换一种思路,来试一试“第3种选择”—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就必须要彻底改变思路!
什么是“第3选择”?
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就习惯了用原始脑的快速反应来解决各方的挑战:不是“打”就是“跑”。这一习惯延续到今日仍是我们大部分人面对问题的基本解决方式:不是“我的”就是“你的”,非此即彼。虽然我们常说把人单纯分为好人和坏人是不成熟的,但请你扪心自问下:在真实的内心中,你是否还是按照这个方式将周围人进行分类了呢?这,就是思维定式。那么我们的“第3选择”正是在这种定式上,另辟蹊径,找到“既是你的也是我的”的方法,从而将矛盾化解,将压力释放。
如何达成“第3选择”?
实现第3选择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完成一个词“协同”。有没有很熟悉?尤其近些年来,“协同”的出镜率越来越高,也没发现它有什么特殊能力呀。其实,我们平时谈到的“协同”往往是在“从上往下”灌输精神的时候出现。而领导口中的“协同”本身就已经变了味道,日久天长就使我们有了一种本能的“免疫”,因而与其真正的含义擦肩而过了。
你见到过大雁南飞的情景么?你仔细观察过雪花的结构么?有没有发现,这些现象的效果都远远超出了一只大雁或者一滴水珠的能力,这,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协同”了。即:整体效能会超过部分之和。
下面我们来看看,要达到“协同”的状态,具体需要怎么做。正如标题所说,需要的是4个简单的思维步骤。这里,先来澄清一个常识:无论你是习惯原始脑还是思考脑,所有的行动都是从认知出发,产生相应的行动,而导致最终的结果。今天,既然我们要改变原有结果,自然就要从认知入手了。
1、我看到自己
这是完成认知的第一步,需要我们能客观评价思维模式对自身行为的影响作用。也许你能说出你的职业,年龄,生活状态,但你能够明了自己的意识是如何支配行动的吗?而你做出的行动会导致什么结果吗?一旦你能“真正”地看到自己,那么你身上的压力,别人对你的期望,以及做事的真正动机就会一目了然了。而唯有不停的追问自己这几个问题,将自我审视训练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的第一步才算胜利地完成了。
2、我看到你
第二步就是按照审视自己的模式将他人看清,不仅要看到对方的年龄、性别、职业,还要将对方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所具备的特性、能力与天赋尽全力地了解清楚。而“彼此尊敬”是达成协同的首要前提。
3、我找到你
这一步要求我们勇于找到冲突点,而不是采取原始社会惯有的回避或自卫。
第3选择要求双方具有深层次的安全感,而正是因为有了前面两步骤打下的基础,才能让我们成功地摒弃掉敌对和防御心理,真正地做到敞开心扉去了解彼此,接受这个世界。
4、我和你协同
终于到了达成一致的阶段,经过前面三个步骤不断地寻找磨合,我们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第3选择”,顺利地成为了换一种角度审视世界的“乐观人”。一般来说,要达到“协同”,我们需要经过4个阶段:
举一个最小的例子,当航班被宣布延误,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感叹不走运,然后不知所措地呆在机场?还是和自己说:“正好有时间在周围转转,在紧凑的日程中,多出来这么一段空闲时间,还真挺不错的。”而后者就是有效地与“航班延迟”达成了“协同”,实现了换一种角度看世界的目的,有没有很舒畅的感觉?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对原来执着坚持的观点与争执已经不再感兴趣了,那么恭喜你,已经成功找到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了。而这种新的选择不是妥协,不是对抗,是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变成了合作,从此终止了你死我活的“战争场面”。如果你在生活中时常会感觉到自己被困在一处,无法跳出原有思维惯式的时候,那么不妨从今天起试下文章中的几个思维步骤,相信我,你真的可以就此展开一段美好的未来。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3 16:59
我从这三方面回答这个问题吧:一、你为什么想要换角度看世界?二、你现在站在什么角度看世界?三、如何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一、你为什么想要换角度看世界?
人有想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想法,无非出自三种心态:
一是无聊,对目前的一切惯性生活感到厌倦无趣。当惯了学生的人,对三点一线的生活感到厌倦,做惯了白领,对老板给的工作任务和每月固定薪水感到平淡。平淡无趣,所以想要寻找新鲜猎奇。
二是不满,甚至焦虑。我从我目前的角度看世界,世界依然美好舒适,那自然不必考虑换角度的问题。一个学生,如果做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知识海洋遨游,肯定不会问“怎样换角度”的问题。网络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与人距离可以很近,我们太容易看到别人的成就辉煌,进而产生对比挫败心理。更上一级的物质享受和荣誉成就,使人迷失,心有不甘,人就会开始谋划如何过上别人的人生。
三是好奇。一种思维就是一个新世界。如果我对一个人感兴趣,就势必会去了解TA的思想为人,那必定有我从未接触的新观点。“毁三观”“涨知识”,就是思维碰撞的结果。同时存在在这个世界,有时会好奇别人眼里的世界是怎样。说了这么多,就是不知道有没机会和王思聪一起上“变形记”。
二、你现在站在什么角度看世界?
知道了原因,再明确目前的角度,就不难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要想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首先要知道,你现在的角度是什么。
1.我们的角度很大程度上由身份决定。
学生身份决定学生角度,以学习为重点,生活环境是学校和家庭,接触到的人是同学老师家长;员工身份决定了员工的角度,做好具体细节工作,下了班就是个人时间,老板角度就与此相反,老板主要是要做好管理工作,也永远没有下班这个概念。此外还有自由职业者角度、孩子角度、父母角度等等。一个人势必会因为多种身份存在多个角度。
2.我们的角度也由思维决定。
很多人认为一生就该这样:读书-工作-赚钱-成家-生子-养子-养老。这种思维也决定了很多人稀里糊涂地过了一生——“为什么你要读书?”“我妈让我去的。”“为什么你毕业后要找工作?”“我同学都这样。”但是也有很多跳出这种固定思维的人,前不久看到的一个人物轶事,法国人晓松遵循内心,有感于战争的悲痛,就选择毕业后去战区支援,喜欢东巴文化,就定居在一个偏僻的云南小镇上。多少人想着“赚到钱以后也要过这样的日子”,可惜敢于打破思维,马上行动的人太少了。
三、如何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既然已经清楚了原因和决定因素,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的问题也就能对症下药解决了。
1、主动转变身份:学生时代去实习,白领辞职去创业,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旅行定居,结婚生子为人父母等等。人的一生会经历几次身份转变,但是有些人是主动转变,有些人被动,主动和被动,动力和结果会很不一样。
2、思维转变:看优质文章和书籍、和有见解的人聊天是很好的方法。“清华南都”“思想聚焦”“十点读书”会收集推送优秀文章,多看文章有助于思想启蒙。过了启蒙时间,就进入怀疑阶段,怀疑一切文章都是“拾人牙慧”与“炒冷饭”,鸡汤和观点都是在换种方式表达也是。这时就要多看看系统的有深度的书籍去学习真知灼见了,比如《乌合之众》、《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等等(答主还在浸染,多看点书具备发言权后会再细细整理书籍)。
身边若是有牛人,让你觉得你和他们不是一个境界的,尽管大胆去交谈,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时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高人一句话就能够拨云见日,能够受到牛人指教,是莫大的收获。
3、几种有趣的思维:如果你觉得目前的生活无趣单调,好奇还可以怎样去看世界,期待变得更好,可以尝试培养几种思维:
1、产品思维:做产品的基本思维有五步:分析市场机会和商业价值(竞品分析和产品优势)——需求调研——产品打造——运营维护——更新迭代。
我们身边很多物品都可以是产品,用这个思维去重新审视世界,世界会变得很有趣——看到水杯不再觉得是水杯,而是从它满足的需求、与竞品对比突出的优势、如何制造、还有那些点可以改进等等。
2、归纳总结思维:一个牛人的原话“学会了归纳和总结的人,这一生都会过得很有意思。”如果觉得生活无聊,可以尝试把一天记录下来,归纳主要时间,总结出生活可以怎样改进和不同。备课、学习一个新技能也可以如此,归纳总结让人进步快、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一切就变得有趣。
3、质疑求知:不要想当然。还有就是要大胆质疑自己感觉不对劲的,曾经我生活得特别想当然,对于一切都是毫不思考就接受,直到看到一个人的几篇文章都是从质疑角度来思考,新世界大门就此打开。对于遇见的事物,只要觉得含糊,就马上去查清楚,求知过程也会让生活变得很有趣。
4、终极方法
最后一手,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换个角度看世界。
答案就是——
倒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3 16:59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都是认真专注的,用自己的认知去理解这个世界,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用走神时的精神状态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自己。
走神的意思很简单,精神分散,注意力不集中。表现这种现象的词语,在博大精深的汉语里其实有很多:跑神、愣神、发呆、*、发怔,还有句方言叫溜号儿,现在年轻人都说的文雅,称呼自己思想漫无目的这种神游状态叫放空。无论怎么叫法,很多时候走神都被扣上消极的帽子,上学的时候老师说你走神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好好学习,上班以后领导说你放空是工作怠慢没有好好努力。
走神真的是件坏事吗?
如果是的话,那可就惨了,因为个人感觉自打出生以来最认真的事情就是走神了。还好,最近读的这本书为走神正名了。
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所著的《走神的艺术与科学》,妙趣横生地从记忆、时间、思想、故事、梦境和幻觉多个认知角度来讲述走神时的精神意识。书中有关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不再晦涩难懂,更不乏哲理性的句子,引人思考。
在《走神的艺术与科学》一书的开篇,作者就为“走神”正名。其实,我们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大脑总是在集中精力和走神两种状态间来回转换。走神是一种放松的精神状态,可以让大脑休息,让我们在精力高度集中之后有一些缓冲,而且,可以给我们沉闷的生活带来一丝乐趣。书中后文也通过专家的实验和理论证实了:走神得当会有更高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无论是物理、化学、天文、地理这种自然科学还是绘画、文学、雕塑、影视创作等等人文领域,有的时候灵光一现的那一刻就是思想在漫步时来临的。
从走神的角度来对人的精神意识作探讨,需要从生物角度先了解大脑的构造,因为《走神的艺术与科学》一书中很多地方都应用到生物和医学的研究和理论实验。
关于书中的大脑构成,生物角度来看,有几个方面需要读者先了解,个人看了这本书之后又回头去搜集关于大脑的部分医学知识,才明白作者的文意。这里从书中常见的关于大脑的几个名词简要说明一下:左脑和右脑;海马体;胼胝体;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左脑和右脑
左脑和右脑是大脑的两个半球分区,一般医学上认为,大脑左半球以语言机能为主,在逻辑推理、数学计算等方面起着主要作用,而右半球大脑是以空间图像知觉机能为主,在音乐和艺术能力等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在书中,关于左右脑的研究,作者用诙谐的文笔讲述了左右脑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的研究各个阶段。从最开始的错误观念“右脑从属于左脑”,到特性分化的“左脑是人道和文明的资源库,而右脑是我们本质的原始性和野性”,再到后面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斯佩里经过试验证实的“左右脑互为补充,左脑主导逻辑和理智,右脑主导本能、情绪和创造力”,打破左右脑功能的二元论。可以看出,在人类探索自己的思考来源——大脑时,也是历经波折的,好在人的大脑目前看是无限的,还可以让研究继续深入下去。不论是心理精神领域还是生物医学方面,这是一项永远都值得研究的一题。
海马体
海马体是位于大脑颞叶内壁上的一个结构体,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状似海马,故而称之为海马体,一般认为它是大脑中负责记忆和学习的。书中用实际案例来讲述海马体的机能,通过遗忘症的两个经典案例,他们大脑中的海马体处受过伤害,所以都得了让人匪夷所思的遗忘症。
“当人们精神上漫步于过去和未来的时候,在整个体系中心引领方向的就是海马体。”海马体受伤的病人,虽然似乎迷失在时间里,但是对于自己不曾参与的不同时间发生的事件,他们仍然能记忆清楚,例如他们不知道自己现在是几岁,但是他们知道戴安娜王妃是哪年去世的。所以这些案例似乎印证了海马体的职责是处理关于个人时间的私事记录、检索和个人的计划,其他发生的无关自己的事件,是由大脑其他区域记忆的。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大脑其实比我们想象的博大,它集中了约140个神经细胞,总的大脑皮层面积可达2200-2600平方厘米,大脑皮层上有着许许多多的沟裂,使得我们的脑袋不用长得巨大也能装下大脑。这些沟裂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生物学上认为:在功能上,每叶都有特定的中枢,额叶——运动中枢,顶叶——一般感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中提到一项科学实验,让受试者回忆生命中的100个时间,然后重新编排事件中的人物、器具和场所,让这些参与者们根据重新的安排设想未来情况。根据核磁共振的追踪,这项实验证实了这些参与者的大脑被激活的区域在很大程度上与默认模式网络基本一致。(默认网络概念:研究发现走神时大脑的活跃区域比精神专注时的活跃区域更为广泛,这种在静息状态下大脑的活跃区域成为“默认网络”,简单来说就是走神时候大脑不自觉活跃的区域。)这部分区域可以称之为——精神漫游网络,包括前额叶、颞叶和顶叶。从书中所言可知,大脑的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分区并非运行的,很多时候,设想、回忆等等精神动作都是需要大脑几个区域共同运行产生的。
胼胝体
胼胝体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向神经纤维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医学上认为:两侧大脑皮层的功能是相关的,两半球之间的连合纤维(胼胝体算一种)对完成双侧的运动、一般感觉和视觉的协调功能有重要作用。
可能是因为胼胝体有连接左右脑的桥梁功能,所以很多人就想当然的认为:如果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越大,那么这个人的大脑就更强大更富有创造力。但是,研究的结果却并非如此:更具有创造力的人,都有较小的胼胝体。也许,更多的创造力靠的并不是跳出固有思维模式,而是可以使用两个盒子一起来思考。这样的让人吃惊的*,在《走神的艺术与科学》中比比皆是,刷新读者们原本的固有思维模式。
关于大脑的这些*并不是书中的全部内容,其实书中关于走神的精神意识研究,在大脑科学常识基础上的认知角度探讨,更是十分有趣。书中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讲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记忆、时间、思想、故事、梦境和幻觉等等。个人分享一下有关精神游走的时间和梦境这两章的读后看法。
时间
在走神的时候,人的思想有可能游走于过去,也可能漫步于未来。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未来的思考要多于对过往的回忆。过去和未来之间有着天然的延续,时间总是无情地向前迈进,即将发生的未来转瞬就成为回不去的昨天。精神上穿越过去和眺望未来的这种漫游能力,让人们有了时间的观念。
对于过去,无论是畅想穿越到清朝演一出步步惊心,还是穿越到父母年轻时候和他们一起乘风破浪,都是对于自己已知的事物和场景进行描绘的。对于未来,像阿凡达那样到外太空去采矿,亦或者像星际穿越里面的纵横时空实现人类的救赎,在我们脑海里对未来的构建,其基础也是已知的知识和记忆。所以,精神漫游的时间跨度无论多大,都是由现实知识和记忆来构建的。
关于时间的界限,生与死,不同信仰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很多宗教相信精神(灵魂)可以穿越时间,即超脱生死。但无论对于精神是否永存,相信来世或者相信轮回说法的教派与无神论的部分观念是相同的,就是精神的时间之旅在现世是存在的。
无意识的思想漫游——走神,能够帮助人更快地适应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也许刚才发呆时回想到的过去窘境让人对眼下的困难有了克服的信心,也或许放空时对一件事的设想让人对即将发生的障碍有了心理准备。
对于如何看待时间,个人十分喜欢作者的这一番话:“我们人类似乎总是沉迷于时间。时间设置中的事件在我们有意识的生命中尤为重要。我们追忆过往,为既得的或者想象中的胜利感到荣耀,也为过去的错误心存懊悔。我们想象着一片光明的未来、阳光下的假日或是潜在的灾难。我们受制于钟表、日历、日程、预约和周年纪念——还有税金。我们对时间的衡量方法不胜枚举,从纳秒直至万古。我们应该听从佛祖的建议,努力在当下活得纯粹。”
梦境
白天放空时常会被人说成是白日梦,那么夜晚睡眠中的梦境,就是大脑名副其实地在漫无边际遨游,就如同作者认为的:梦是神游,是精神溜号的另一种形式。
梦境发生在睡眠不同阶段,能被做梦者记住的概率就不同。研究发现,睡眠一般分为两种阶段:快速眼动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人在睡眠中这两种状态是不间断转换的。在快速眼动睡眠(REM)状态下的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梦,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在实验监测中做梦的频率大幅减少。所以,就有了“在NREM阶段人脑中的想法是以思想的方式而不是以梦境的方式存在的。”也就是说,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帮助人思考和加深记忆。对于快速眼动睡眠(REM)的研究结果非常丰富,都验证了充足的REM睡眠能够显著提高被测试者的创造力,所以会有那句著名的话:我们要学会做梦。
从生物学角度,REM睡眠阶段并不是只有产生梦境的功效,这一阶段在调节体温方面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像人类这样恒温动物的温控系统就是完全依赖于足够的REM睡眠。不足的REM睡眠会导致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的紊乱,从而导致病变发生。
所以综合上面的科学观点来说,无论你是想要强健的体魄去准备运动比赛,还是想要创造力饱满的充沛精力去参加考试,都需要注意保持睡眠。
睡眠产生的梦境,可以被看做是浪费了的思想漫游,因为我们几乎想不起来做过什么梦,仿佛梦并没有为我们的清醒时光提供任何的精神养料,但它实实在在地激活了我们的潜意识世界,为我们日后的精神漫游开拓了新的领地。正如作者所言——“创造力的源泉很大程度上可能存在于无处不在的大脑网络,我们的思想漫游得越远,我们越有可能找到新的东西。”
当我们放空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大脑正在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为自己的创造力在勤奋地开疆扩土。如此看来,放空,从来就不是空空如也。用走神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3 17:00
换个角度看世界——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身边小事做起
这边看几个小故事:
换个角度看孩子
有一位母亲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一般小孩都巴不得呢,自己的女儿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看到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景象: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 于是,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此后,即使一定要带孩子去商店,她会把孩子扛在肩上或抱在怀里。
幸好鞋带松了,不然小女孩还不知要受多少恐怖呢!遇到脾气暴的家长,可能还会施以暴力,所以很多时候,正常的事情不正常了,尝试去深入了解,从中找出问题并解决,小孩生性天真浪漫,不愿意一定是哪里有问题或者不舒服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小孩不听话,那有没想过孩子生性是单纯的,他不听话是因为自己错怪他了还是我们因为对他的关心不够?
换个角度看孩子,你会发现孩子如出生时那般可爱。
2.换个角度看生活,从日子中跳出来看问题
有一对要租房子的夫妻,俩人拖着疲累的身躯挨家挨户的找房子看,但总没有几个中意的。到了下午,奇迹出现了,俩个人共同看上一间他们都满意的房子,急着想付订金,把房子订下来!(因为这房子太好了!客厅像客厅!厕所像厕所!他们不喜欢那种客厅像厕所般太杂乱的房子;也不想要一个厕所像客厅般豪华的房子!)
房东出现了,是位老先生,这老先生说:『租房子,我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不租给有小孩子的家庭。』这对夫妻面面相觑。
老公:“可是你看我们旁边的小孩是什么?”
老婆抢着说:“是装饰品!”
老公:“老婆!你呆了吗?为了租房子竟然把小孩当做假的!”
老婆:“呜~我真的很喜欢这房子,被这拖油瓶给害了啦!”
俩人正沮丧的要离去时,只见小孩又回头按电铃,叮咚!
白发老伯来开门!老伯笑着说:“啥事啊?装饰品~呵呵呵!”
小孩:“阿伯,我要租房子!”
老伯说:“租房子?我不租给有小孩子的家庭哦!”
小孩:“我知道!我只有爸爸妈妈没有小孩子啊!你可以把房子租给我!”
老伯:“哈哈!真是聪明,好的,就租给你啦!”
真是当局者迷,局外者清啊!
换个角度看生活,时常让自己从日子中跳出来看问题,不要被一些所谓的条件或*所牵绊。学会逆向思维,*度思考,长此以往,自己的思维也就打开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3 17:01
首先,我对你的提问存在一点疑惑。
你问的是“如何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在我的理解中,应该首先说明你自己认为的看世界的角度是什么,然后希望别人给你补充一些其他的角度。但是在问题中你并没有阐述你的观点,这着实给回答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在我并不了解你的观点的前提下,只能自行揣测你想要的答案,仅供你参考。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却迥然不同。世界就像一面镜子,我们眼中呈现的它的样子,往往是个人内心折射出的映像。
生而为人,生活环境和成长历程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
生长在偏远山区的孩子,眼中的世界被局限在层峦叠嶂的大山之中。而生活富足的孩子脑中盘桓的可能是迪士尼乐园和环球旅行;生活在鸡零狗碎的不幸福家庭中的人内心会充满阴郁、不快、怯懦,他们眼中的世界似乎永远不够温情和阳光。而在无忧无虑、轻松开明的环境中浸润出来的人,总是透露出乐观、无畏、自信的神态。还有那些病入膏肓的人和身心健康的人,未接受太多教育和充满求知欲的人,年轻人和老人等等等等,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这似乎是条单行线,想要认识更多的世界,却无法任性的随意改变自己的生活轨道,那么又如何从其他的角度去了解呢?在这里可以提供几个思考的角度。
比如,尝试从人的角度转变为动物的角度,会发现世界可以如此单纯。动物的世界里虽然是弱肉强食,但没有勾心斗角,甚至天性中对待自己的孩子、对待自然、对待人类都天然存有信任和友善。
比如,尝试从时间的角度看世界,会发现过好自己这一生最为重要。常常患得患失吗?会勉强自己做不快乐的事吗?会和亲人斤斤计较吗?又何必呢。人在时间长河中无非沧海一粟,短短一生何不好好珍惜,努力让自己、让身边的人更快乐,努力为这个社会留下一丝痕迹。
比如,尝试站在别人的生活角度看世界,会发现每个人命运迥异,保持本心最重要。去医院转转,在生老病死面前,自己仍然健康的活着,多好;去工地转转,那么多人挥汗如雨,在温饱线上奋斗,自己无需承受这份辛苦,多好;去山区转转,与土地世代相伴,城市的生活仿佛是另一种世界,而我们可以享受社会的各种福利,多好。。。
无论生来注定何种命运,每个人都有他要过的自己的生活,不必观望、攀比,保持本心,过好自己的人生就好。
看待世界的角度有很多,全面的了解世界,无非想让我们更好的过这一生。那么我们有何途径去体验这丰富多彩的世界呢?
最直接的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
不要局限自己的思维,不要束缚自己的双脚,不要封闭自己的心。经历的越多,自己观察世界、对待世界的角度越全面,自己也就可以生活的更随心、更幸福。
人生宝贵,尽情去感受世界、享受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