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绍骙的学术生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6:1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00:54

吴绍骙1905年2月12日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4岁时父亲即教他识字,6岁入私塾,11岁入镇小学读书。两年后随父到安庆市的安徽省第一模范小学就读。毕业后,进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学习。这一年父母相继去世,从此家道中落。吴绍骙勤奋读书,于17岁时读完旧制中学,考入金陵大学预科。一年后转入该校*系。不久又转入该校农学院农艺系主攻植物遗传育种学,师从著名小麦育种家沈宗翰,开始了他漫长的科学生涯。
1929年夏,吴绍骙以多病之身完成了大学学业,获学士学位。1930年3月,经其师沈宗翰介绍,到浙江省棉业改良场任萧山育种场技术员兼主任。两年后,转任安徽省建设厅技士,并被派到省棉业改良场任技术室主任。1934年4月,他考取安徽省留学欧美公费生。同年9月,抵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师从著名抗病育种学家H.K.海斯(Hayes)进行玉米育种研究。吴绍骙凭着强烈的求知*和远大抱负,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海斯教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潜心研究。在四年时间里,他没有过一次暑假,却钻进闷热的玉米地里,进行观察记载。1936年,他取得硕士学位。1938年冬,吴绍骙完成了题为《玉米自交系血缘与其杂交组合之间的关系》的博士论文。但他未及参加授予学位的典礼,即于1938年11月初返国。以后才获悉海斯教授推荐他为国际荣誉学会Sigma Xi会员。他的论文登载于1939年3月份美国农艺学会杂志上。在这篇论文中,他以有说服力的数据论证了亲本的亲缘远近与杂种优势高低之间的密切相关关系,对于玉米杂交种的亲本选配尤其是选二环系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而多次为国内外育种学书籍和论文作者所引用。
吴绍骙怀着拳拳赤子之心离美返国。当时祖国半壁河山已被日军占领,有家归不得,只好绕道、海防、河内,经滇越路到达昆明。经他的业师沈宗翰推荐,到贵州省农业改进所工作,任技术专员,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1939年9月又应金大校友周明牂之约到广西大学农学院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并兼任广西省建设厅水稻督导专员、技正。1942年8月,吴绍骙受聘到当时西迁成都的母校金陵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后又兼任该院农事试验场副场长及农艺研究部主任。
抗战胜利后,1946年他随金大回到南京,仍开展玉米育种工作。但他以前从国外带回来的自交系因战乱和到处奔波,已荡然无存,一切需从头做起。为了筹措经费,他到处求援,幸得当时任农业部农业推广委员会粮食生产组主任兼金大农学院农艺系主任王绶教授的支持,以推广玉米杂交种为名拨出经费,支持他开展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研究。
1949年3月,他应当时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院长王鸣岐之约,来到南迁苏州的该院任教。后学校迁回开封,他因故未随同北上。不久,他的好友、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主任萧辅约他到该院任教,后又改任浙江省农业改进所农艺系主任,但他不愿担任行政工作。出于对以后事业发展的考虑,他毅然决定从美丽富饶的江南,来到风沙漫卷的古城开封,期望在盛产玉米的中州大地施展他的抱负——为发展祖国的玉米育种事业而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吴绍骙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和农业教育工作。他作为农业教育界和育种界的老前辈,辛勤耕耘数十载,桃李满天下。他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胸怀,永不居功的美德,言传身教,为祖国培养了大批高级农业建设人材,使他毕生从事的玉米育种事业后继有人。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