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6:24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9:13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最大的说明中国的防沙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榆林成功的防沙治沙经验,正在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防沙治沙工作的走向。

标志着榆林市是中国西部普通市当中经济的首强,因此在治沙执行、打造绿水青山方面也积蓄很大能量,因此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陕西省榆林市毛乌素沙漠已经将近消失,这是中国在治沙的一个很大的成功,陕西省榆林市是一个经济强市,在经济方面积蓄能量在打造绿水青山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陕西省榆林市本身也是中国西部经济最强的普通地级市,这其实也是它成功治理沙漠背后的一个因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9:13

毛乌素治沙既不是一味投入的“砸钱工程”,也不是仅凭觉悟的“无尽付出”,而发展出了沙、林、电、藻一体化的循环产业链,孕育了大棚蔬菜、大棚养殖、育苗、沙漠旅游四大产业。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粮仓”,毛乌素沙漠的案例是“两山论”的又一个生动证明。

这最大影响是生态链的变化,其它影响有以下几条:

一、黄河含沙量会减少。分析,黄河流经该地时,会带走泥沙,增加了黄河的含沙量。毛乌素沙漠消失的话,黄河的水流速度也会减小,因为树木可以吸水,减少水土流失。

二、为周围地区带来经济循环 。陕北主要是矿业,毛乌素沙漠消失作为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事件,绝对会促进旅游业发展,扩展就业。

三、减缓土地盐碱化进程。

四、为其他地区的沙漠治理树立榜样,促进环境生态文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9:13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城一线以北,北边是内蒙古自治区,南边是黄土高原,基本都是农业生产力很低的地区。一旦消失会造成的影响。

1、黄河含沙量会减少。黄河流经该地时,会带走泥沙,增加了黄河的含沙量。毛乌素沙漠消失的话,黄河的水流速度也会减小,因为树木可以吸水,减少水土流失。2、为周围地区带来经济循环 。陕北主要是矿业,毛乌素沙漠消失作为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事件,绝对会促进旅游业发展,扩展就业。3、减缓土地盐碱化进程。4、为其他地区的沙漠治理树立榜样,促进环境生态文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9:14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又称鄂尔多斯沙地、毛乌素沙地,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榆林境内。毛乌素沙漠被称为“人造沙漠”。历史上,这里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

新中国成立之初,“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仍是榆林地区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绿色,是榆林人千年的梦想。播种绿色,是陕西人70年的坚守。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越来越多人将目光和脚步“定格”在这里。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万亩,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植绿大漠,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治沙壮举。

大漠驼迹绝,塞上柳色新。70年来,榆林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4.8%,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绿水青山”来了,“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这些年,榆林风沙区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作为自然地貌,毛乌素沙地不是真的消失,只是流动沙丘全部得到固定。这些治理成果还属人工干预,尚需加快沙区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实现自我循环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沙区生态面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9:15

陕西林业局近日公布消息,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唐朝时就已存在的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漠,即将彻底消失。

  蒙语中“毛乌素”意为“寸草不生之地”。但唐朝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水草丰美之地,之后逐渐毁于人类长期不加节制的开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抱定“宁肯治沙累死,也不让风沙欺负死”的坚定信念,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当地人在这里大力兴建防风林带。一个甲子以来,毛乌素沙漠几乎涌现了全国所有沙漠地区中最多的植树英雄。牧民宝日勒岱带领乌审召人反复种树治沙,撑起“牧区大寨”的旗帜;补浪河女子治沙连14任连长带领380多位姑娘前赴后继植树,覆盖800多座沙丘……就是这些普通人,以尺寸之功积出千秋之利。

  从塞罕坝到毛乌素,平原造深林、沙漠起绿地的奇迹在中国不断上演。据统计,2012年至今,全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超过1400万公顷,面积超过了整个安徽省。事实证明,生态退化的进程是可逆的,只要人不负大自然,大自然定不负人。按照目前的治理速度,“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这个目标能够如期实现。但这也意味着,全国还剩一半“地球之癌”等待消灭,呼唤我们继承坚韧不拔的治沙精神,苦干实干、久久为功。

  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当“沙进人退”历史性地逆转为“人进沙退”,人沙关系也从斗争抗衡转向和谐共处。在当地*与群众的共同探索下,毛乌素治沙既不是一味投入的“砸钱工程”,也不是仅凭觉悟的“无尽付出”,而发展出了沙、林、电、藻一体化的循环产业链,孕育了大棚蔬菜、大棚养殖、育苗、沙漠旅游四大产业。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粮仓”,毛乌素沙漠的案例是“两山论”的又一个生动证明。我们相信,投入更多精力于环保之中,让一点一滴的努力汇集起来,将维护14亿国人的福祉,更将奠定一个国家的未来。(鲍南)

+1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