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是"失败的投资"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6:35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0:22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成鲜明对比。许多大学生的工资还不如在城市中拥有熟练技术的农民工。因此,有的家长算了一笔账,得出的结论是:上大学是一场“失败的投资”
  19岁的玲玲考上成都某高校,她家不缺上大学的钱,但父亲却不让她上,认为即便毕业找个工作,月薪不过两三千,浪费钱还浪费了四年。他算了一笔账:读大学花8万,不读挣8万,来回16万,拿去买房或开店都能赚钱。据悉,在一万余名网友参与的“读书是否无用”调查投票中,有71%的网友认为“上大学并不是唯一出路”。这就值得我们关注了。
  玲玲的爸爸的决定,从算一笔投入产出的经济账来看,也许有他的小道理。尤其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拼爹、拼裙带关系等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成为他们就业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门槛,既要兜兜转转,也难以顺利找到突破生存环境的通道,又何必苦读多年、参加高考,去读大学?成才之路有千万条,不是只有上大学一途。社会是一所更好的大学,只要有能力,加上努力,就能成功。从这个意义上看,高中毕业后直接找工作,减轻一点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未始不可。
  但是,既然玲玲已考上了大学本科,她的父亲就不应该阻挡女儿上大学。“读大学花8万,不读挣8万”,如此“投资观”,乃是一种短视之见。从大者而言,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育。上大学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有用的人才,而不应简单地把看成一场投资或做一笔买卖。读书是否有用,不能只看“钱途”,增长学识、提高素质、完善自我、塑造人格、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等等,都是读书的“有用之处”。
  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书读得多的人,不一定立即赚得盆满钵溢,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的规律决定了读书的未必比搬砖的能赚到更多钱。在发达国家,也存在着蓝领工人工资待遇高于白领的现象。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上大学可以让他们的人生增值,修养增值,教会他们在平淡中或者困境中能获得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读大学是绝对不是一种“失败的投资”。
  “用一麻袋的钱去读大学,换来一麻袋的书,读完一麻袋的书,买不起一条麻袋。”这话言过其实了。这种新的“读书无用论”,依然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的异化。千百年来,读书被赋予某种神圣的色彩。现在,一旦发现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暂时过低,就会催生新的“读书无用”的愤懑。读书还是有用的。知识还是有力量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渠道依然通畅。如果单纯从金钱或收入来考量读书是否有用,这是对读书、上大学的一种狭隘理解。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得好:“我以为人生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公共财富的源泉。一个人身处今天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想有大的发展,不仅要上大学,要读好书,而且要努力实践、终身学习才行。
  东汉思想家王充则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知识和金钱的关系,批评了玲玲爸爸的短视之见:“胸中不学,犹手中无钱也。”从眼下来看,玲玲读四年大学,他要花去8万元钱,但对玲玲的未来而言,胸中有学,学而有成,没钱可以转化有钱。读了“一麻袋的书”,能做到学以致用,大多数的人的投入,肯定能换来丰厚的回报,又岂止于16万元?即使他们摆地摊、卖猪肉等,也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谓予不信,请研究一批通过奋斗而获得成功人士的事迹,上大学是“失败的投资”论就不攻自破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