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2:19
汨罗市地处洞庭湖畔,因名江汨罗江而得名,总面积1562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汨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春秋时为罗子国都城,秦置县,南北朝设州,唐并入湘阴,1966年分家建县,1987年撤县建市。汨罗既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晚年吟诗求索、怀沙自沉之处,又是开国元勋任弼时诞生成长之地,还哺育了杨沫、白杨、康濯等文艺名家。龙舟文化、湖湘文化脉脉相承,求索精神、骆驼精神代代相传,名列湖南百景的屈子祠、任弼时纪念馆每年吸纳游客30万人次。
汨罗物华天宝,资源富集。生态资源丰富,*带湿润性气候带来分明的四季、充沛的雨量;东南高、西北低的丘陵中奔涌着115条大小河流,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1.8%,积蓄林木218.3万立方米。砂金、高岭土、花岗岩等20多种矿产星罗棋布于全 市, 其中汨罗江砂金砂储量居长江以南各之首。团山再生资源市场居中南五省之首,跻身全国前三名。农业经济历史悠久、基础坚实,农产品门类齐全、优质高 产。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水稻、玉米、红薯品质优、销路广;龙舟茶、名优果、大棚菜享誉省内外,花卉、苗木时鲜四季里;鱼、蟹、虾各种水产琳琅满目,鸡、鸭、鹅各类家禽争鸣争肥,猪,牛、羊各种家畜兴旺繁衍.工业基础好,已形成化工、机电,建材.冶金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松菊油漆、加华肉牛走俏全国,龙舟动力、龙舟收割机畅销中南、华南地区.特别是汨罗江生态工业园成为各种资源的聚集地,已引进项目58个,总投资21.5亿元,再生资源深加工、农产品加工.绿色环保和农机制造四大产业群强势崛起。
汨罗区位优越,交通发达.这里东倚幕阜,西临洞庭,南接长沙,北靠岳阳.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遭纵贯南北,S308线.汩罗江横穿东西,通乡公路.通村公路交织成网,电力、通讯连村入户,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无阻.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为开放兴市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龙舟竟泼破碧浪,千年故土层新姿.占改革发展之天时,凭区位优势之地利,集万众一心之人和,汨罗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率先进入全省小康县(市)行列.2004 年,全市完成GDP52.4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612元.同时,素质教育早已誉满三湘,乡镇企业连续8年位居全省10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国土、社会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均跻身全国先进.当前,全市人民正以巨大的热情,认真贯彻党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筑和谐汨罗为目标,全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城市园林化”的战略构想,思想,与时俱进,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阔步迈进。
【行政区划】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置乡、坊、里。汨罗境内设有长乐、永宁、归政、大义4乡和归义、新市坊。元代改乡为都,改里为图,后因都图册分载里中,辗转以里为都。明初恢复乡、坊设置,乡下设都。清袭明制,乡、都相附。清咸丰5年(1855)改设局团。汨罗境内设19局,206团。*2年(1913),实行地方自治,改局为乡。乡下设保,保下设甲。至*38年(1949)7月境内设有4区,17乡,223保,2347甲。
1949年8月,汨罗境内设17乡,3镇。1950年9月,划乡建政结束,改设6区、84乡、2镇。其后,区乡规模常有变更。1956年5月并31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设16个公社,120大队,1126个生产队。1961年底调整至33个公社。1966年2月设置汨罗县,33个公社调整为25个及1个县属镇。1984年撤社复乡,大队、生产队改为村、村民小组。其后部分乡撤乡建镇。
2002年末,汨罗市辖17个镇:城关镇、汨罗镇、新市镇、古培镇、白水镇、川山坪镇、高家坊镇、弼时镇、李家塅镇、沙溪镇、黄柏镇、长乐镇、三江镇、大荆镇、桃林寺镇、屈子祠镇、范家园镇。12个乡:城郊乡、红花乡、黄市乡、玉池乡、天井乡、古仑乡、智峰乡、八景乡、火天乡、新塘乡、白塘乡、磊石乡。6个场圃:原种场、范家园茶场、磊石渔场、桃林林场、玉池林场、白水苗圃。1个办事处:营田办事处。辖村(居)委会413个,村(居)民小组61个。
全市土地总面积193.92万亩,其中耕地51.16万亩。城区面积近10平方公里。
全市有15个少数民族,汉族人口占99.95%。据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总户数19.40万户,总人口65.万人。其中非农业户人口8.83万人。男女性比例107.6:100。2002年人口出生率9.6‰,净增率3.3‰。
【人文历史】
一、历史沿革
根据城郊乡窑州附山园遗址的出土文物考证,最迟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汨罗江畔繁衍生息,属于大溪龙山文化范畴。出土的石斧、石锛、钵、罐、穿孔器盖等文物中,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还有灰陶、黑衣红陶,主要文饰有绳纹、几何印纹、彩陶、按 纹、刻划纹等,还有江南堤遗址出土的渔网坠,足以代表当时 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东周庄王七年(前690),楚武王灭罗子国,将其遗民从宜城(今湖北宜城)迁至丹阳(今湖北秭归)附近的枝江。次年,楚文王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枝江靠近郢都,“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鼾睡”,随后将罗子国遗民迁至湘江流域,筑城于汨罗江尾闾南岸(今汨罗城区西4公里处),故名罗城。其境域包括今湘阴、汨罗、平江三县(市)及岳阳县南部和沅江市东部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社会变革频繁的时候,境内人丁兴旺,经济发展较快。汨罗江北岸大量的战国墓群和汨罗山战国墓出土的铜剑、铜戈、铜镞,以及收集的铜鼎、铜斧、铜镜、辖、马衔等,是有力的证明。
秦始皇帝26年(前221),以罗子国移民领地设置罗县,治所设罗城,隶属长沙郡。西汉高祖5年(前202)徙衡山王吴苪为长沙王,长沙郡改为长沙国,罗县随隶。东汉建武7年(公元31年)恢复长沙郡,隶荆州,罗县仍隶长沙郡。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划出罗县东部置汉昌县(即平江县)。建安13年(公元208年)12月,荆州牧降刘备,罗县随隶。建安20年(215)5月,刘备与孙权议和,划湘江为界,分荆州而治,罗县属吴国,直至三国末年。晋太康元年(208),西晋灭吴,罗县仍隶荆州长沙郡。
南朝宋元徽2年(474),析罗县、益阳、湘西三县的沿江沿湖地区设置湘阴县。境内分隶罗县和湘阴县。
梁大通2年(528)至太平元年(556),置罗州。州治设在夹城(今汨罗镇夹城村)。析罗县南部置湘滨县,县治设城江城(今川山坪镇常公村);析罗县东部、吴昌县西部置岳阳县,县治设长(今长乐镇新村);析罗县北部置玉山县,县治设玉山城(今屈子祠镇农科村玉笥山)。建岳阳郡,郡治设今长乐镇长南村。岳阳郡辖罗县、湘阴、湘滨、玉山、岳阳、吴昌等6县。境内分隶罗、湘阴、湘滨、玉山、岳阳5县。
隋开皇9年(5),撤销岳阳郡设置玉州,州治设在今屈子祠镇农科村的玉笥山,吴昌、湘滨两县并入罗县。湘阴县并入岳阳县。境内隶罗县、玉山县和岳阳县3县,同隶玉州。开皇11年(公元591年),改岳阳县为湘阴县,撤玉山县并入湘阴县(治所在今长乐镇长乐街)。境内分隶罗县和湘阴县。次年撤玉州改为岳州,罗县和湘阴县改隶岳州。大业3年(607),岳州改为罗州,后改为巴陵郡(治所在今岳阳市城区),罗县及湘阴县先后隶罗州与巴陵郡。大业13年(617),罗县县令萧铣据巴陵起兵反隋,号称梁王,罗、湘阴两县属梁。
唐武德4年(621)11月,行军总管李靖在攻降萧铣后设置巴州。两年后改巴州为岳州,罗、湘阴两县先后随隶。武德8年(625),撤罗县并入湘阴县(治所今川山坪镇城江村),隶岳州。从此时历经五代、宋、元、清和中华*时期,至1966年2月,历时1341年,汨罗境地隶属湘阴县。
1966年2月,根据*和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析湘阴县东部置汨罗县,县城建于高泉山。汨罗县隶岳阳地区。1986年1月撤地建岳阳市,汨罗县随隶。1987年9月,经*批准,撤销汨罗县,改设汨罗市(县级),仍隶岳阳市。
二、人文鼎盛
■屈子祠门楼 屈原雕像 龙舟竞渡
汨罗是世界文化名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晚年居住、写作和投江殉节之地。战国时期,楚国左徒屈原在遭奸佞诬陷被放逐江南后辗转来到汨罗江北岸的南阳里、玉笥山居住9年,创作了《天问》、《离*》、《九歌》、《哀郢》、《怀沙》等光辉诗篇,这些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怀沙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节。当时,乡亲父老争相划船在汨罗江中,或以竹筒贮米投入江中,祭奠屈原亡灵,并藉此表达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这个习俗世代相传且演绎成汨罗江的龙舟竞渡,祭品也逐步形成品种繁多的箬叶包粽子。2000多年来,汨罗江畔一直流传着“向天公”、“五月端阳”、“月亮光光”、“汨罗江上水倒流”、“仙匠铸金头”、“十二疑冢”等数十个民间传说故事。屈原留下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已经和永远激励海内外炎黄子孙拼搏奋进,自强不息。
在屈原求索精神的鼓舞下,汨罗人才辈出。明代有辅佐过四个皇帝的户部尚书夏元吉和拱卫西北边疆有功的兵部尚书彭泽;清代有平息少数民族叛乱而功勋卓著的兵部尚书李星沅。在旧民主主义*中,早期在日本参加同盟会的有仇亮、仇熬、何绳床、王存度、胡国梁、任凯南、江海宗、彭兆璜、戴雪岑等人。他们回国后积极投身辛亥*,继之参加“讨袁”,“*”。仇亮任同盟会湖南支*、中华*南京临时*陆军部衔司*,1914年被袁世凯逮捕,屡遭酷刑,坚贞不屈,在狱中赋成荡气回肠的《绝命诗六章》,后慷慨就义。
■任弼时故居 任弼时纪念馆全景
汨罗又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家、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任弼时同志的故乡。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诞生于塾塘乡(今弼时镇)的唐家桥,并在这里度过了儿童少年时期。他4岁描红作画,7岁启蒙读书,先后就读于序贤和湖南一师等学校。1920年16岁时,即抱着“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的雄心壮志,走上*道路。1921年春,进入莫斯 科东方*主义劳动大学学习。留学期间出席过*国际代表大会,参加过列宁的荣誉守灵。1942年回国担任上海大学俄文教授,次年任团*总*。1927年“马日事变”后*形势急剧恶化,于危机关头代表团*递交《*意见书》,批判党内错误思想。在“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临时**局委员。“六大”以后,任弼时先后两次被捕,经受过惨无人道的电刑,均被营救出狱。1930年后,他参加二、三、四、五次“围剿”战争,致力于苏区政权建设。1934年7月,为实现*红军新的战略转移,任弼时奉命与萧克、王震一道,率红六军团拉开长征的序幕。10月24日在贵州印江木黄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团胜利会师后,机动灵活转战于湘桂川黔数省,开辟了湘鄂川、黔滇边两个*根据地。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后改为红二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不久,他十分敏锐地发现张国焘威*调换两军领导人而召开两军联系会议的险恶用心,与贺龙、王震、萧克、吴向应、朱德、刘伯承等人一道,与张国焘展开斗争,终于避免了再次*,使红军胜利到达*圣地延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弼时出任八路军总*部主任,他和朱德、彭德怀、*等一道,挥师太行,指挥作战,并取得举世闻名的平型关大捷。1938年3月,任弼时回延安进入*,主持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持召开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代表*负责领导西北局的工作,他竭尽全力协助*领导开展延安整风运动。战争时期,任弼时和*、周恩来一道,转战南北,成功地指挥了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推翻 *统治,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3月随*机关从西柏坡迁往北平后,他抱病参加西苑机场检阅部队;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作长篇*报告;他因病未出席开国大典,他在苏联养病半年后回国,1950年10月27日因突患脑溢血不幸逝世,终年46岁。叶剑英在悼文中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肩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