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6:01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04

首先,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说,旗袍是满汉结合的产物。旗袍一开始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曼妙生姿,穿上后可以让女性变得婀娜多姿。它是从满族女人所穿的长袍演变而来的。清朝早期妇女的服饰可谓“满汉并存、满族 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仍以上衣下裙 为时尚。从清代中期开始,满汉服饰相互效仿,后来这种相互效仿的风气越来越重,旗袍在满汉服饰的相互融合中不断得到发展。
其次,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来说,旗袍也是中西合璧的产物。1840年以后,中国*打开国门,西风东渐,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服饰也发生着潜在的变革。当时的上海是妇女寻求的重镇。传教士、商人、*党人竞相创办女学, 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的 社会大气候涤荡着服饰装扮上的陈规陋习,女装趋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于是旗袍日渐流行。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 是社会的理想形象、文明的象征和时尚的 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 学生装扮。20世纪30、40年代,旗袍在汲取西式裁剪方法的基础上改良了式样,使其更为合体。
久而久之,旗袍就演变成了今天 的样子。所以,旗袍是满汉结合、中西合璧的产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05

一、起源与产生
虽然旗袍的穿着在今日与民族毫无关联,但在其产生之后的很长时间内,旗袍一直是作为满清衣着打扮而流行于世间的。因满族实行八旗制度,所以“旗人”所穿戴的衣服自然也称之为“旗袍”。作为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满族人以游牧为生,常年的马背生活使得其所穿长袍为合体开叉的样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持满族人在马背上的舒适度。也就是说早期旗袍并不仅仅限于女性穿着。但随着满族入关中原创建清朝,由马背生活转移到农耕生活,男性旗袍也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后,只有女性旗袍得以保留了下来。

满族骑射场景

也就是说旗袍在一开始并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它仅仅是作为一种民族服饰而被人们所了解。而旗袍的样式也与今日大有不同,它的设计是能包裹住全身的,但随着时代的演变特别是西方服饰文化的传入,旗袍的设计也在不断的变化,最终成为现代旗袍的式样。

二、旗袍在清朝时期的演变
早期旗袍是不分男女的,式样结构也大致相仿,只不过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在厚薄程度上有所不同。其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与早前的金朝、元朝服饰有所相似,因东北气候寒冷,所以旗袍口领较小,偏瘦偏长,与汉人的宽松衣袍截然不同,由于袖口较窄,所以又被称为“马蹄袖”或“箭袖”,而衣服上的图样也比较的朴素古朴,没有太多的华丽修饰。

马蹄形袖口的袍服

满清入关之后受汉文化影响的程度日渐加深,其服饰也逐渐的受汉族服饰影响。到清代中期,旗袍的袖口逐渐变宽,整体风格由瘦长变为宽松,下摆部分大多能够垂至地面。到清代中晚期,旗袍已经变得十分的宽松,外形以直线型为主,同时在衣领部分出现了一种名为“元宝领”的高立领设计样式,就仿佛元宝两侧耸立起来的部位一样,这种设计虽然看起来比较“奇特”,但却十分符合满族女子的身型特征。与中原女子相比,满族女性大多身型较为健壮,直线型的设计与较高的立领能够很好的掩饰满族女性在身材方面的不足。而在此时露脚的短式旗袍也已经开始出现。

影视剧《伪装者》中的元宝领旗袍

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制作工艺的提升,旗袍上的装饰和图样也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在当时出现了诸多的制作手法如镶、嵌、滚、贴、绣等,这都需要极高的手工技艺才能完成。这些装饰在袖子和领口部分大多为绣上花边,且花边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愈发的精美与复杂。到清代晚期,许多装饰华丽的旗袍已经几乎被花纹装饰所完全铺满,其原始布料已经无法认清,这也是旗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十分夸张的形式。

三、“国服”化的旗袍:旗袍在*的演变
1911年辛亥*爆发,中国自此结束千百年的帝制*,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这样的一切都要“新”的社会中,旗袍自然也在西方服饰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初年,男性以中山装和西装为流行服饰,但女性却并未找到合适的衣服作为一种流行服饰,一时间社会中女性服饰五花八门,如同八仙过海一般的各显神通。到1920年代左右,受到西方礼服设计的影响,旗袍也逐渐的经人改造。而改造的关键则是理念的突破,旗袍的设计不再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而更加注重体现女性的身材之美,由宽松逐渐变得修身起来。

*影视剧中的旗袍美女形象

1920年代,上海的女学生率先穿戴经过改良后的“旗袍”,作为社会上最为年轻和最为追求时尚和进步的群体,女学生对旗袍进行了符合现代审美的改进。她们将旗袍腰身收紧,使身材能够更好的展现出来,外形依旧以直线型为主,袖口也更加宽松,同时她们将旗袍外在的修饰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简约、典雅和大方,既符合学生身份同时更显庄重。在女学生的引领下,一时间旗袍再度在社会广泛流行起来,而其简约大方的设计也广受上层女性的喜爱,当时便有人在报纸上说道:“来来往往的妇女,都穿着五光十色的旗袍,”一时间旗袍成为中国女性的流行服饰,1929年国民*颁布的《**条例》中便将旗袍列为女性在*时期的标准性礼服之一。

李沁在《遇见天坛》中还原的*旗袍

到1930年之后,旗袍在中国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女性均以穿旗袍为尊贵和美丽的象征,而旗袍的样式也变得五花八门,难以形成唯一的制作标准。例如旗袍的袖子时有时无,到最后干脆将袖子取消,下摆的长度时长时短,底摆的长度一时间由早先的垂至地面缩短到膝盖以上,而旗袍两侧的开叉则越来越高,最高时几乎与臀部齐平。而旗袍制作的工艺也愈发的考究,上流社会自然以进口绸缎为主,而普通民众则主要以阴丹士林布来制作旗袍,装饰图案则以龙凤、孔雀或者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装饰,不再像晚清时期那么艳丽,更显庄重与素雅。这种种改变都体现出了人们思想的转变与突破,衣服的设计以美为主,不再考虑传统的礼教规矩,而衣着的变迁也反映出了*时期的社会风貌。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