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58
明朝成化年间,明朝在军事上早已没有明初的强盛和锐气。面对外敌,明朝采取了保守的防守战略,使得这时期在军事上没有太大的建树,也常常被后人忽略。成化中后期,我国西北东北边境之上,活跃着一对双子星将领,他们在战场之上痛击来犯之敌,为保卫明朝的边境和平做出了贡献。他们是一代名将王越和一代专权宦官汪直。
汪直自成化十三年(1478年)春成立西厂,从此权倾天下,但他一直有征战沙场的夙愿。当时,名将王越正在京城任左都御史,此前王越曾征战西北,却屡屡被*而无奈回京。同在京城的王越和汪直有着共同的征战沙场的理想,两人认识结为好友。成化十六年(1471年)春,明宪宗命朱永为总兵官,由汪直监军,王越提督军务,讨伐蒙古鞑靼部,汪直和王越首次作为搭档征战沙场。两年间,两人取得威宁海之战、黑石崖之战、延绥大捷等战役的胜利,多次击退来犯之敌,保卫了大明边境的安全稳定,两人也成为战场之上闪耀的双子星组合。
然而好景不长,同在大同镇守的汪直和王越于成化十八年闰八月被拆分,明宪宗下令让王越与延绥守将许宁对调,即让王越镇守延绥,让许宁镇守大同。许宁到任后没过多久,就与汪直产生矛盾,纷争不断。为了保障前线稳定,明宪宗降汪直为南京御马监太监,调往南京,这表示明宪宗从此弃用汪直。不久,王越也被下诏夺爵除名,贬居安陆州。王越和汪直的双子星组合也从此从战场上消失。
对于王越和汪直被治罪贬职,后人一直认为是汪直树敌过多,被朝中群臣猛烈*,明宪宗此前曾极度信任汪直,但汪直出征在外,与明宪宗几年没见,明宪宗对汪直的恩宠减少,最终才会决定放弃汪直。王越跟汪真走得很近,因此被牵连。不过,细细分析,你可能会发现未必如此。我从以下几个问题来探讨一下:
1.先看看明宪宗对汪直、王越的处理。
汪直被任命为南京御马监太监,此前汪直本身就是御马监太监,不同的是从北京贬到南京。官职是一样的,在南京明显带有处罚的性质,但等级和俸禄却没有减。
与汪直相比,王越受到的处罚要重很多,王越被贬为平民,三个儿子的爵位也被削掉。不过,王越被贬居安陆州却是大有用意。明朝时,如果*被贬,一般会贬回自己的老家或偏远地区,远离朝堂。王越是大名府浚县(今河南浚县)人,却被贬居安陆州。安陆州在明朝是个相当不错的地方,成化二十三年时明宪宗曾把安陆州作为他最疼爱的儿子兴献王的封地,这也足以表明安陆州的明朝的地位。《明史》曾记载王越在安陆州的生活,王越整天寻欢作乐,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明史》:越既为礼法士所疾,自负豪杰,骜然自如。饮食供奉拟王者,射猎声乐自恣,虽谪徙不少衰。故其得罪,时议颇谓太过,而竟无白之者。
明宪宗对汪直、王越的处理表明,他虽让汪直、王越远离权力,但给了他们最好的待遇。
2.放弃汪直可能是出于对汪直的保护
汪直年纪轻轻就权倾天下,且为人轻狂,建立西厂后屡破大案,为朝中群臣所忌惮。即便汪直率军出征,朝中群臣对汪直的*一直都没有中断过。一些大臣对汪直可谓是恨之入骨,甚至想置汪直于死地。可以说,汪直的政敌已经遍布朝野内外,而唯一支撑他的就是明宪宗。明宪宗是在压力重重之下,做出放弃汪直的决定。如果明宪宗强硬顶住压力,虽能暂时保住汪直,但日后压力会越来越大,一旦哪天明宪宗无法顶住压力,那么到时汪直难免粉身碎骨,性命难保。
明宪宗实际上是在事情还在自己掌控的范围内回收了汪直的权力,以平息朝廷*的怒火,换取保全汪直的性命。汪直被贬之后,仍有很多大臣要求追加处罚汪直,都被明宪宗拒绝。汪直也是明朝200多年的时间里,为数不多的曾权倾天下却得以善终的太监。
明宪宗显然明白,汪直树敌太多,日后不会有好下场,现在贬了汪直,是为了汪直日后的命运着想。
3.明宪宗会对汪直起疑心吗?
汪直权力太大,又建功于沙场,有人就会想,明宪宗会不会对汪直起疑心?在明宪宗贬汪直前的两个月,王越已被调走,汪直曾上奏明宪宗左参将卢钦、右监丞杨雄等人消极御敌,又隐匿军情,并自己*自己不能节制之罪。明宪宗二话不说就采纳了汪直的建议,这表明当时明宪宗还是比较信任汪直的。
其实,让明宪宗可能会起疑心的人不是汪直,而是王越。
汪直是太监,自幼和明宪宗很亲近,他的权力也是明宪宗给的。如果汪直有异心,他也不会得到支持。但王越就不一样了,王越才华横溢,成化初年时就已经屡立战功,被朝中群臣嫉妒而屡被压制,朝廷也迟迟不*行赏。明朝时以文治国,朝廷总是想方设法压制武将,避免武将掌握兵权,明宪宗显然也是这样认为的。王越被压制,虽然是被朝廷**造成,但实际上也是代表明宪宗的想法。况且王越文学成就极高,还是个诗人,又怀才不遇,对朝廷不满,有时会写诗发发牢*,这点也让明宪宗和朝廷一些大臣很不满。“作诗怨望”也是王越于成化十九年被治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宪宗于成化十三年(1478年)十二月重论王越于成化九年(1474年)红盐池之战的功劳,对王越进行加封。当时王越和汪直已经走到一起,可见其中汪直可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明宪宗信任汪直而提拔王越,并不代表着他对王越就会放心。明宪宗让王越与汪直共同出战,也是出于对汪直的信任。
成化十八年(1482年)时,内阁首辅万安提议让王越和许宁换防,此举显然会让汪直很难堪。那么,明宪宗为什么会采纳这个建议呢?我认为明宪宗将王越换防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不希望王越在大同一带呆太长时间、掌握太大的兵权。汪直和王越走得太近,不能节制王越,明宪宗只能采纳万安的建议,调走王越。
所以,无所谓的谁牵连谁,汪直和王越被贬,各有各的原因。确切地讲,因为汪直,王越才得到重用,汪直也是王越的保护伞。当汪直倒下之时,王越没了保护伞,自然也就倒下。汪直政敌太多,又是太监,身份敏感,被贬后基本上不会再被启用。王越被贬于安陆州,也表明明宪宗有雪藏他的意思,日后可能会重新启用王越。
拆散汪直和王越的双子星组合,给明朝带来了灾难,这恐怕是明宪宗和朝中群臣都没有想到的。成化十九年(1483年)十月,鞑靼小王子率军进犯大同,许宁出战,却被鞑靼击败,损失千余人马,大同也差点被攻破。汪直和王越自成化十六年起对鞑靼作战从未有败绩,两人镇守之下牢固的大同在许宁的手中却摇摇欲坠。
成化二十年(1484年)九月,都察院经历李晟曾上疏为王越鸣不平:“就使越为有罪,功亦可赎。况虏与中国不共戴天,臣恨越不能擒剿虏主以告先帝之庙,不可以启衅而罪之也。今边患方殷,若起此数人而用之,使与子俊文升各当一面、共保三边,岂不可哉!”李晟希望能够重新启用王越,让他在边境御敌,保边境平安,以功赎罪。可惜,明宪宗并未采纳,直到成化二十三年七月,明宪宗去世,王越也没有被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