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生自主合作能力结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3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1:18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杨洁 成员:李乐乐
本课题是2015年9月启动,课题小组成立以后,我们认真进行了理论研究,并结合中学生学习的特点,按照研究目标和阶段具体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都确定了自己的阶段研究成果,深入开展了调查研究,并撰写出论文,进行课题总结,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把知识硬塞到学生大脑里,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只靠死记硬背,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不能和谐地发展,所培养的人才缺少自主精神、创新精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很多教师已转变或正在转变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已意识到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素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体作用。但是学生已习惯了教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教师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教育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和不会学习。因此,许多教师常常有这样的感慨:为什么端给学生一盆火,回报的却是一块冰!造成这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尴尬境地,原因是很复杂的,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基础教育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喊了多年,但不可否认,现阶段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教师未能彻底从旧观念中摆脱出来。其主要表现是:教学目标片面,注重追求分数,而忽视素质发展;教学任务单一,单纯传授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 3、教师不能掌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希望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在缺乏具体指导和系统、有效方法的情况下,往往收效甚微:讲少了,既怕被批为放羊式,又怕学生不懂,应付不了考试;讲多了,又怕被看成“方法陈旧”、“满堂灌”,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初衷。由此看来,教学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教师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应该重新认识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把以教为中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需要通过课程来实施与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为学生创设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21世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成为了教育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在面对信息化社会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各级各类学校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当前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更需要加速培养一批自主学习意识强,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对学生的毕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手段,它是实现教育效率和效果的捷径。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实践告诉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发展的舞台,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语文课堂就一定会充满活力。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
1.研究目标
①通过课题的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以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并重的课堂教学模式。
②寻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研究的意义
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四、研究的内容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对本课题研究有用的资料和以往自主学习的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研究法:做好课题研究初期及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的调查,增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
3、经验总结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总结经验,把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1、成立课题小组。
2、拟定研究计划。
本课题计划一年完成(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
①、理论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
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展开教研调查,确定研究内容和设计研究方案。
a、从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调查问卷,查阅资料,制订课题的研究方案,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b、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管理办法。
②、实施探索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3月)
根据撰写的研究方案拟订研究内容和计划,实施研究工作,做好研究过程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并进行详细认真的论证研究工作,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并根据研究过程中的研究结果和出现的情况随时优化研究方案。做好研究的中期总结工作,制定好每一阶段的研究计划。③、成果总结阶段(2016年4月—5月)
整理研究过程中收集的资料,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对本课题的实验研究进行理论总结,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研究成果的展示与汇报工作。
3、研究步骤和措施
(1)、前期调查。
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有效开展,在研究初期,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前期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的方法,进一步了解了我校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及学习现状,为后面课题研究提供了依据。
调查对象:高二级九班全体学生
调查内容:你的语文成绩好吗?
你认为学语文重要吗?
你认为自主学习重要吗?
你是否开展过自主学习?
你如何评价你的自主学习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学生都认为学习语文和自主学习重要,78%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经过老师的引导有过自主学习的行为,但没有主动的自主学习过,90%以上的学生觉得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2)制定措施
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以下相应对策并予以实施:
a要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变“教学”为“导学”。目前的课堂教学大致有两种现象: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讨论、发言,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用心思考,教 师 的 引 导 地位 突 出 。二是课堂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景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说啥就说啥”“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学习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看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却是“放羊式”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扮演一种全新的角色——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学习的伙伴。
b、要使教学循序渐进,使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语文教学的难易度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都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而且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过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建立恰当目标。教学生会学习,切不可脱离具体的教学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自己领悟,逐步体会其中三味。因此,教学中应展现出完整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曲折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c、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
d、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随着老师转,大多被动应付,接受性地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因此,教师应把以问讲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
六、收获及成果
通过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思考,自主探究。多数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部分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行为。当然,这样的结果据我们预期的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改变是要有一个过程的,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培养,终会取得成功 。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 教育部

在情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寓教于乐,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促进相关教学实践的更好开展。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
我所工作的学校,地处农村,教学资源有限,为了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我在课堂中有效的使用情境教学法,在有限的条件下,无限地利用资源。
一、有心插画,巧设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完整的图画。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我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这篇文章虽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性强,但因是一篇古文,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有较大困难,所以在教学当中,我先展示六幅图画,先将图画中的
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再让学生自己理解图画内容,然后再让学生自读文章,通过图画为文章划分结构,再通过图画让学生叙述文章内容,了解文章情节,更能进一步地体会封建家长制强大的力量及冷酷无情,和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在讲解《鸿门宴》时,让学生知道这个“宴会”是刘、项*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是一场激烈的*斗争,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生动地对比了斗争双方策略高下的悬殊,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在教学中,我会辅以生动的画面和悲壮的戏曲音乐,以增强古典意味和悲剧力量,在“赏”和“析”中突出“情”,激发学生情感表达与交流的*,使历史不再遥远,让语文贴近生活。文章中的这样的内容“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同学们不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坐,这样有怎样的意义?这时,我先让学生了解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为侍从的位置。再引入《鸿门宴》的座次图,让学生通过古代座次的礼仪去分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有何意义,同时去分析这样安排能看出什么?学生明白了在鸿门宴会场上,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宴会设于项羽军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看出,项羽目中人,自高自大,刘邦与项羽力量悬殊,其处境已令人忧心,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已初露端倪。
这时,再顺势引入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明确项羽*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己。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二、精心入剧,情景再现。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情景剧表演,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课后学习热情。同时排演情景剧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写作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的过程。另一方面排演情景剧时,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促进了同学间的日常交流和相互影响,紧密了同学的感情,有益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和个人潜能的激发。
例如我在讲必修三中梳理探究《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时,让同学在课前编好两个不使用文明用语的情景剧,上课时,让学生在讲台前表演,不仅及大发提升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引发他们的思考:在日常交际中应怎样运用怎样的语言?同时组织学生展开调查,了解称谓语空缺,禁忌语,委婉语,最终形成《我们家乡的禁忌语》、《普通话中的委婉语》、《交际中的言语“雷池”》等小的综述文章,改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用语的现象。
在《雷雨》的教学中,我也加入了情景剧表演。因为《雷雨》剧作的时间、地点高度集中,矛盾冲突高度集中、紧张、戏剧效果很强。为学生提供了表演的有利条件,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自觉地体会到为了迎娶富家小姐,在年三十夜里将侍萍和她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赶出家门的冷酷的周朴园;在处理工人罢工事件,一方面进行血腥*,一方面采取分化收买*,并开除闹罢工闹的最凶的工人鲁大海的强硬、老谋深算的周朴园;怀念当年温柔、聪慧且早己去,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威胁的侍萍,装模作样给别人看的虚伪、自私的周朴园,以及善良、刚强、自尊、清醒的鲁侍萍。她是一位曾遭受过生活巨大打击,长期辗转于底层的旧式妇女,对于似乎无法逃避的生活怪圈,她无力追究,只能简单地将它们最因于“天”、“命”和因果。如她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三、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寓教于乐,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促进相关教学实践的更好开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是否选取这种方法,应根据教学的实际状况,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适度原则,教学中运用情境也要适度,主要是不能用的过多、过滥,以免形式冲淡内容,喧宾夺主。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情境教学法也要在教学的关键之处使用。这些关键之处主要是指:
一是教学开始之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迅速、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氛围中去,就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开端。如讲《念奴娇 赤壁怀古》就可以通过播放古典乐曲,创设的情境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讲解。
二是教学中需要强调的地方。教学中需要强调的重点问题,当然是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越深刻越长久越好,这种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运用相似性情境提供的信息暗示作用来实现。如柳永的《雨霖铃》,虽然上片全是写景,不涉一个情字,但是透过衰煞的自然景象所传达出的作者内心的悲凉的意绪,却是这篇课文的一个讲授重点。在进行情境设计的时候,这部分内容可以从不同方面多准备几组相似性的情境,不厌其烦地、反复地刺激学生的情绪、情感反应,在心理上给他们施以一种强制摄取、强化记忆的影响。可以利用系列秋景图来渲染意境,通过山水草木江天物人等不同景色、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风雨阴晴等不同气象条件的反复渲染,再配上哀怨低沉的古典音乐和感*彩浓郁的朗读,就可以在学员心中起到一种反复刺激、强制摄取记忆的心理暗示作用。
三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由于情境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征,所以教学中一些不够直观、晦涩难解之处,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辅助教学讲解。如李商隐的《锦瑟》诗一向以旨意朦胧著称,被诗家叹为“一篇锦瑟解人难” 。其中颔、颈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由于运用了一系列指意不明的象征性典故,更成为该诗的难解之处。在进行情境设计的时候,背景可以运用一些毫无规律可循的、错落交织的线条和小图案来暗示作者内心的迷蒙,用纯净的湖蓝色来传达作者内心深处的寂寞和悲凉。这样运用带有图案和色彩暗示作用的情境背景,把诗歌中不宜言传的意绪进行了形象化、直观化的处理,对学生理解该诗起到了一定的提示作用,对教学讲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学习语文,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和丰富美。语文,似乎是在教诲人去如何完成那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这种教诲却是潜移默化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

参考文献:
1、 李志君、梅林《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三秦出版社;
2、 刘仍轩,《情景串教学法》,青岛出版社;
3、 刘宝娜,《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成功》,成功教育。

《陈情表》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高二级学生 组织者:杨洁 李乐乐 授课人:李乐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主要目的是领略“辞”“序”“表”等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掌握借助背景材料来分析理解作品的鉴赏方法。
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主旨是申述自己“不就职”“乞终养”的想法。朝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为命的祖母老迈,又不能远离出仕。李密本着以情动人的目的,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层层推进,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结果武帝不仅同意他的请求,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本文是学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抒情技巧的典型范例,同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忠”“孝”含义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四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体读懂文章内容;基本学会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学习本文,学生一般能感知文章的主旨,并会受到形象、生动的语言的感染。但文章古今异义词很多,虽有注释,仍会给学生阅读造成障碍。理解本文缜密的构思、委婉的表达以及古人宁可不做官也要奉养长辈的“孝情”则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 教学应突出语文科特点:文言文、文学作品、略读课文。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和体验,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并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3. 阅读鉴赏,“读”是“赏”的前提。特拟本文的教学方法为:自主(自学)——讨论(小组学)——交流(师生学)。课前预习要求为:(1)结合页下注,疏通文意。(2)思考文章内容(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学生如果预习不深入,就可能缺乏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就难以达到有价值的表达和交流。为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特预设一些辅助性讨论问题。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方式,了解“表”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
4、理解古代“忠”“孝”的含义,学习以情动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理解“忠”“孝”的含义。
六、课时: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 基础知识学习。
2. 鉴赏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行文思路。
(二)过程设计:
1. 导语与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习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它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原因何在?这节课让我们一块走进《陈情表》探个究竟。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这种文体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如《出师表》。
2. 预习检查。
(1)基础知识(展示投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终鲜兄弟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除臣洗马 四十有四
(2)翻译下列语句,并解释加点词语
慈父见背 舅夺母志 晚有儿息 形影相吊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除臣洗马 不衿名节 听臣微志 拜表以闻
3. 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默读全文。然后分组讨论:
(1)疑难文句:学生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解决。
(2)文章内容:“陈”了哪些情?是如何“陈”的?为什么要“陈”这些情?
(教师巡行,倾听。)
4. 全班交流。
(1)针对上述讨论内容,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2)教师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
(3)教师用多媒体逐层展示“板书”,进行小结(见“板书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要想让别人真正体谅自己,听从自己,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
5. 学生有感情的自由诵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情感。
6. 作业布置
(1)《晋书·李密传》中说,武帝读完《陈情表》后赞叹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请你站在武帝的角度,谈谈本文深深打动他的原因。
(2)整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虚词“以”的意思和用法。
(3)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 体会本文作者准确、生动、形象的用语,节奏的抑扬顿挫。
2. 学生诵读能力训练。
3. 深化学生对“忠”“孝”的认识。
(二)过程设计。
1. 巩固强化
(1)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前课布置的作业(1)、(2)。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时评价、点拨。
2. 咬文嚼字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句,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品味其艺术效果。
例如:(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四字骈句,按时间顺序叙述,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以长幼、内外皆无,显示自己的孤苦伶丁。用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的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富有感染力。)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的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3. 诵读训练
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感恩的心》(学生都很熟悉)作诵读配乐,为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深情营造氛围。
(1)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诵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课文。
(3)师生交流诵读方法。
4. 拓展延伸
(1)思考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理由一: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挚情,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参考理由二:对蜀汉有念旧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马氏是以*篡权取得天下,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对官场厌倦;或想做官,但因对晋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总之,此刻他不想奉诏仕晋,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2)思考讨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有这么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关于“忠”与“孝”,有人认为,是统治者用于维护自身统治提出的封建思想观念;有人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请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可联系古今人物、事件、有关论述。
5. 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小结。
6. 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如任继愈先生《谈谈孝道》等),将自己对“忠孝”的认识加以整理,写成文字。
(2)背诵全文。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