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童个人讲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05:0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2 11:49


在海南博鳌,我正参加一个英国著名内衣品牌G.P举办的营销论坛,编辑的电话提醒了我,《销售与市场》创刊十周年以及稿子的主题"见证中国营销十年"。思绪回到了90年代初,那时我作为大学生,对农科院的现状感到不满,只身前往深圳,选择了在著名品牌"小护士"公司做质检,内心并不热爱这份工作。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阅读了《奥格威谈广告》和《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这激发了我全部生活和工作的热情,我决定学习并投身广告策划业。



当时,市面上可供购买的同类书籍很少,我每天不辞辛苦地泡在工业区、市区等地的图书馆,阅读大量相关书籍。我了解到国内第一代公关策划大师王力和"点子大王"何阳,他们的策划案例至今仍被视为经典。这段时期,中国市场营销正处于点子大行其道的时代,企业家寄希望于雨后春笋般的"点子大王",并豪气十足地采用"产品+广告"的运营模式。这激发了我对市场营销的热情,并对何阳和王力的贡献给予了正面评价,他们开创了中国智业的里程碑,让许多有志有智的年轻人感到激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广告公司,开始了专业广告文案生涯。我学习了日本的"CI理论"、美国的广告理论以及港台地区的广告创意,并大量地做"家庭作业",练习各种广告语、广告文案和客户提案,不知疲倦地写,恬不知耻地到处兜售自己的每一个广告创意。这种激情和狂热成就了我,并锻炼了我基本的营销技能。



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深圳受港台和日本的影响,开始非常注重形象包装与设计。这催生了一大批以导入企业形象战略系统(即所谓的CIS)为主的广告、设计、形象包装公司和设计师群体。然而,实际情况是,当时大家对导入CI的认识肤浅,只导入了VI部分(以好看的标志为中心规划的企业平面设计应用系统),而企业理念(MI)、企业组织行业、企业文化(BI)系统的建设等较高层次的咨询、策划导入变得非常表面化。我未能免俗,所在的公司也以CI导入为主营业务,我云里雾里读了大量的CI著作,到处宣扬CI如何创造市场奇迹。然而,我感觉到在广告公司的东西太虚,与企业结合得不紧密,不够实战,对企业帮助不大。



1994年,我成为一家食品公司的营销部业务副经理,开始了营销实战。同年,我转战到一家起步于几十万元的保健品公司,成为我人生里程碑式的作品——益生堂公司。我通过在益生堂的有效广告策划、公关策划、销售管理,以及亲历亲为地实战深圳、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一边当跑街的业务人员,谈业务、贴海报、搞促销,一边学习、总结。这段时间,我对市场调查、广告策划、市场推广、媒介规划、销售管理、制定、业务团队的激励等有了较为深刻、系统的认识,对营销实战也有了更深的体验。我开始总结营销经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其中《销售与市场》是最好的教材。我不管通不通,《销售与市场》上说的案例,拿来就用,让事实说话。老板不太懂,放手交给我干,我就招数频出,市场反响极好。后来,结合菲利普。利特勒《营销管理》第二版(现在这本书已经出到第十一版了!),撰写了几本营销培训手册来带营销队伍,现在他们已经是不少大企业的营销干将了!



这段经历与中国众多企业的相似之处在于,那时企业家对广告策划、营销策划充满兴趣,一些企业开始建立学习型组织,进行了自发的知识管理,形成了对营销理论和实践探讨的热潮。《销售与市场》杂志在此时应运而生,适应了人们对营销知识的渴求。随后出现的派力营销丛书极大弥补了市场的学习需求。我认为,目前活跃在中国营销舞台的高手大多是读着《销售与市场》和那些丛书长大的。


扩展资料

深圳采纳营销策划公司总经理,带领团队,创造了新的营销思想。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