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重难点 两个课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4:2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23:20

小学解决问题中常常涉及到的“《倍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倍”的概念,如何把“倍”的数学概念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使他们 能对“倍”有自己的理解,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我认为用图形演示的方法是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方法。
教材分析:
“倍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的口诀的基础上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掌握了“倍”的知识,为以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以数形结合的方式,首先引出“一个数的几倍” 的含义。其次在引导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平台”。进而形成“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初步形成与认知的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利用数形结合,充分感知“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并利用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
设计理念:
1、在找准学生认知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并以此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力求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就本节课而言,正确掌握乘法的意义是学生正确理解“倍”的基础。因此,本设计“学前准备”,安排了巩固几个几,以及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练习。 2、数形结合在本节课中的体现是根据数量与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得以解决与实现的。“倍”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相对比较抽象。本课的设计是以形助教使学生经历一次“先形后数”的过程。然后由“做一做”中让学生根据问题摆小棒,让学生先思考后操作,使学生再经历了一次“由数到形”的过程。这样,学生在经历数形结合的过程中,这样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地形成了“倍”的概念。
设计理念:
1、在找准学生认知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并以此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力求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就本节课而言,正确掌握乘法的意义是学生正确理解“倍”的基础。因此,本设计“学前准备”,安排了巩固几个几,以及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练习。 2、数形结合在本节课中的体现是根据数量与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得以解决与实现的。“倍”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相对比较抽象。本课的设计是以形助教使学生经历一次“先形后数”的过程。然后由“做一做”中让学生根据问题摆小棒,让学生先思考后操作,使学生再经历了一次“由数到形”的过程。这样,学生在经历数形结合的过程中,这样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地形成了“倍”的概念。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