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1:3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18:16
1、那个时候还有没“巷战”的概念
2、当时的思想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如果让侵略者打进来了,也是要掉脑袋的。比如说琦善投降,他把失败的所有责任推给了林则徐和关天培,这说明当时政治的。
3、清军内部腐朽,作战能力差,没有好的将领基本是一击即溃。而且中国当时溃兵有个习惯就是祸害自己老百姓(杀烧抢掠不次于侵略者),所以将领宁可让他们战死在炮台上,也不敢他们放进城祸害自己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18:18
一寸山河一寸血,指挥关的失误,整体军事思想的落后!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18:17
陆地上也一样的,大刀长矛远不如电视上那么厉害。以镇江之战为例,1841年7月21日,英军6600余人击败镇江城外绿营守军,越城而入,与1500蒙古八旗兵巷战,英军死37人伤129人,旗兵死约600人,海龄自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18:16
岸边是要抗击,这是民心和政治的需要。
炮台的胜负其实对全局没有多大的影响。
大问题是英军的军舰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到达了扬州附近。
这是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口——漕运被掐断了。
这才是清真正泄气的要害。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18:22
你这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 纸上谈兵!大清当时闭关锁国,对来犯敌军知之甚少,怎么能准确判断出自己优势何在,加之炮台对海防的象征意义,怎么可能放弃?!而且,军舰上不了岸,拿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抢的士兵呢,历史上接下来有陆战,清军也如你所愿在用大刀长矛,但现实是……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