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词语注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小时前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33分钟前

解释字词意思


①赵:国名,都城在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②燕:国名,都城在现在的北京市。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③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④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⑤易水:在现在河北省境内。


⑥曝:pù,晒太阳。


⑦鹬(yù):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⑧喙:huì,嘴,专门指鸟的嘴。


⑨秦:国名,都城在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


⑩渔父:渔夫。


⑿即:就


通假字


拑 :通“钳”,夹住。


禽 :通“擒”,擒获。


弊 :通“蔽”,蒙蔽。


古今异义


熟:今常用义:成熟;熟练。文中古义:仔细,周详;如“故愿王熟计之也。”


支:今常用义:支撑;支持。文中古义:对峙;如“燕赵久相支.。”


大众:今常用义:群众,民众。文中古义:军队;如“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恐:今常用义:害怕。文中古义:担心;如“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愿:今常用义:愿望;愿意。文中古义:希望;如“故愿王熟计之也。”


一词多义



⑴副词,将要,快要;如“赵且伐燕”,“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⑵连词,姑且,暂且;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⑶连词,况且;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⑴动词,攻打,讨伐;如“赵且伐燕”“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⑵动词,砍伐;如“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



⑴副词,就;如“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⑵副词,立即,马上;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⑴介词,为了;如“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⑵动词,成为;如“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⑶动词,作为;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⑴动词,谋划,考虑;如“故愿王熟计之也”


⑵动词,计算;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⑶名词,计谋,策略;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



⑴qiáng,形容词,强大;如“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⑵qiáng,形容词,僵硬;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⑶qiǎng,动词,勉力,努力做;如“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⑴shě,动词,丢弃,放下;如“两者不肯相舍”。“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⑵shè,名词,房屋,客舍;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词类活用


1. 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今日不雨”之中,名词“雨”用如动词,即“下雨”;该分句可译为“今天不下雨”。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之中的“弊”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即“使……疲惫”,或“使……困乏”;这两个分句可译为“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3. 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日不出”之中,动词“出”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出来”;该分句可译为“今天不让你出来”或“今天不放开你”。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⑴“过易水”之前省略主语“臣”,即“(臣)过易水”;该分句可译为“(我)经过易水”。


⑵“故愿王熟计之也”之前省略主语“臣”,即“(臣)故愿王熟计之也”;该分句可译为“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


2.省略宾语


⑴“渔者得而并擒之”之中,谓语动词“得”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即“渔者得(之)而并擒之”;该分句可译为“打鱼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⑵“乃止”之后省略宾语“之”,代“伐燕”这件事,即“乃止(之)”;该分句可译为“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扩展资料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