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源头活水来·摄影师都江堰水源地采风行”活动举行

2025-01-06 来源:钮旅网

中国商报四川报道(记者 谭仕科)近日,由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主办的“源头活水来·摄影师都江堰水源地采风行”活动举行,中国商报记者跟随摄影爱好者们追溯岷江水源,看岷江如何蜿蜒来到都江堰、润泽成都平原、助力四川冠上“天府之国”美誉。

探访岷江源头

“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是诗人黄俞感叹于岷江的壮丽景色和都江堰的宏伟工程而写下的诗句。为了寻找黄俞笔下的“天际”,活动团队先去探访了岷江的“来源”。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川主寺镇内矗立着一座石碑——岷江源,标记着岷江源头之一。岷江源石碑位于海拔4300米的弓杠岭处,弓杠岭则是岷江的东源。

岷江源石碑。(张波/摄)

在石碑前,来打卡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2019年12月,此地的岷江源头河段及周边区域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9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成为“国家湿地公园”。2022年7月,四川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开馆。该科技馆总投资8869.05万元,总建筑面积5241平方米,主要包括4090平方米的湿地科普馆和1151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

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张波/摄)

岷江源湿地属高原泥炭沼泽湿地,是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湿地公园东西两侧均为高原山地,主要为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植物物种多样性比较丰富,湿地植被比较典型。

“我们还围绕生态建设为核心,以湿地保护恢复为重点,科学编制多个管理制度。为湿地公园长效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有效助推湿地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开展。积极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松潘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工作人员说,截至目前,恢复湿地面积11568平方米、植被恢复12181平方米、边坡治理2082.9平方米。

作为岷江沿岸的县域,松潘县不断加大对岷江沿岸巡查检查力度。该县林业和草原局聘请寒盼村63户湿地管护人员对岷江松潘段沿岸及湿地公园周边区域,进行不定期的巡护管护工作,排查河道沿岸有无违法建设项目、有无影响饮水安全的排污口、有无私自从事采砂等的情况。2024年以来,岷江源由局领导带队巡查共计25次,州局相关部门联合巡查10余次。

追寻支流踪迹

全长735公里的岷江流域面积广阔,拥有90余条支流。岷江东源和西源汇合于虹桥关上游的川主寺后,自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

松坪沟——岷江右岸的一级支流,位于四川省茂县,发源于日多沃山鲁兹朗古东南,最终于四川叠溪镇两河口村汇入岷江叠溪海子。

叠溪海子湖面海拔2258米,原为叠溪城,是古代边防重镇,民国时属茂县所辖叠溪区,城内商贾云集,颇为繁华。1933年叠溪发生7.5级大地震,叠溪城中心部分在剧震发生的几分钟内几乎笔直地陷落,呈单条阶梯状地震的下滑距离达500—600米。叠溪城及附近21个羌寨全部覆灭,四周山峰崩塌以至于堵塞岷江,便形成了11个堰塞湖。叠溪海子就是由这次大地震而形成的,其最深处达98米,平均深度82米,蓄水量达1.5亿立方米,湖面面积350多万平方米。

“三、二、一!拉——”在位于茂县的叠溪松坪沟生态旅游景区内的滑雪场下端,约十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向上搬动一个大型机器。“这是他们在拉造雪机,这个小坡正在建一个滑雪场。”景区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该景区每年能接待60多万人次的游客。

工作人员在拉动造雪机。(兰建辉/摄)

作为世界上保存完整的地震破坏遗址之一、国内有名的红叶观赏胜地,2013年,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茂县叠溪松坪沟旅游景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带动了叠溪镇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过渡,促进了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保护水域资源

川者水也,“汶川”的来历也正与水有关。据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汶水即岷江,汶川县乃因岷江流经境内而得名。汶川县水资源丰富,地跨岷江两岸。境内有大、中、小各级主干、支流192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6条,河床比降大。全县水域面积约4.9万亩,境内干流岷江流长88公里。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汶川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汶川县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全县水环境质量得到稳步提升。近5年来,汶川县综合治理河道49.24公里。创建了国家级汶川县水墨藏寨水利风景区1个、省级河湖示范公园1个、水美新村1个。

据汶川生态智慧系统的工作人员武迪介绍,近年来,汶川县积极探索创新,大力推进数字水利建设,构建了精准预报预警模型、河长制综合管理平台、电站下泄生态流量智慧监管等多个信息化平台,从多个维度提升岷江上游的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和保障生态用水安全,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下一步,汶川将继续把“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落实到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为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汶川贡献水务力量。

岷江继续往下奔腾,一项震惊于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拔地而起,都江堰市由此而得名。作为各类工程建筑物、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达到1154.8万亩,覆盖成都、德阳、绵阳等8市41个县(市、区)。

2021年,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正式成立,开启了一体化管理改革新篇章,中心坚持以“六化”建设为路径,全面理顺灌区管理体制,实现了灌区管理“体制机制、发展格局、灌区条件、资源利用、工作作风、实际效果”的“六大突破”,灌区供水效益效率明显提升,基础设施硬件条件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灌区形象面貌焕然一新。

除了发挥着重要的灌溉功能外,都江堰也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都江堰水文化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李冰父子在修建时,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遵循“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原则,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也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趋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蜀国春与秋,岷江朝夕流”,几千年来,岷江滋养着沿岸的劳动者们,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作为四川的“母亲河”,岷江对四川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岷江沿岸的劳动人民也在保护着“母亲河”。

茂县城边岷江大回环。(张波/摄)

来源:中国商报网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