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王小平感恩日记|文化探源,上海松江之行

2024-12-17 来源:钮旅网

《文化探源,上海松江之行》/ 王小平

上海古称华亭、松江,松江历史文化悠久,有着“上海之根”的称呼。松江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南部以西,从古海岸线形成时起算,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是上海市成陆最早的地区。在距今7000年至4000年间,松江地区的古文化遗迹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广富林,是古老的上海城镇之根。上海地区唯松江有山也有水。山,为浙江天目山余脉,谓之“九峰”;水,为长泖、大泖、圆泖,谓之三泖。有山便有谷,山水佣伴,水名“谷水”是也;山水列翠,地名,“华亭谷”是也。

致敬松江人物及上海人物乃至中国历史人物,他们不仅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而且在社会和政治变革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故事和成就至今仍激励着我们,感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作出杰出的贡献。

松江,古称华亭。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破荆州,擒关羽,拜抚边将军,受封华亭侯,“华亭”一词始见于史籍。

说到陆逊,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松江从古至今名扬海内的风云人物:革命烈士侯绍裘、姜辉麟;民族英雄夏允彝、夏完淳、陈子龙;政坛要员陆逊、徐阶;文坛名流陆机、陆云、陈继儒、钱福、顾清;艺苑精英赵孟頫、沈度、沈璨、莫士龙、董其昌、张南垣、张照、俞粟庐、施贽存、朱雯、罗洪、俞振飞、程十发;专家学者陶宗仪、朱舜水、陈永康;名医王宏翰、夏仲芳;能工巧匠朱克柔、黄道婆、丁娘子;教育界名人何东、平海澜、马相伯、桑桐;新闻出版界史量才、张蕴初、赵家壁、陈景韩。等历史人物将光耀古今永世流芳。

上海之根在松江,松江之根广富林

一般近代史上认为上海开埠只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广富林的发现,使我们知道在6000年前,就有原始先民在这一带生活, 繁衍后代。

松江广富林遗址原始文化考古的新发现轰动了考古界。基本探明了该遗址原始社会时期古文化主要有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等类型。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和磨制石器,如镰、斧、凿、铲、刀、矛等,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良渚文化类型,是衔接崧泽文化和马桥文化的重要时代环节,从而将上海的历史有机的串了起来,使人们可以完整的了解上海的历史发展的全貌,具有很大的考古价值。其中广富林文化的发现增补了上海古文化文明的组成系列,为环太湖地区增添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

广富林供奉的关帝庙和城隍庙整体建筑为明清时期传统四合院的形式,格局对应了道教讲究的木、火、全、水,四正,加上中央的土构成五行俱全的整体布局。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和周边的环境和谐共存,相互配合。

关帝庙主要供奉的是"关圣帝君"。一生征战沙场,建功无数。必道教护法天神之一。称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昭明翊圣天尊"。

里面还设有:土地殿、龙王殿、魁星殿、文昌阁、斋堂。

广富林遗址是上海地区年代序列最为完整的遗址,在百万平米的区域中涵盖了跨度5500年的文明史。2008年起开始对于广富林地块进行修复,其中关帝庙、三元宫、城隍庙、文昌阁、知也禅寺等作为该地块的标志性建筑得以复建。

广富林“关帝庙”是上海唯一获得山西关帝祖庙授碑的宫观,主供神“关公“是民间普遍推崇和信奉的武财神。

广富林文昌阁

文昌阁或文昌楼、魁星阁,是中国传统祭祀建筑,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

广富林“城隍庙”是供奉松江府城隍、娄县城隍、富林城隍三位一体的城隍总庙。城隍是汉民族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增进幸福利益。

相传明朝年间,松江突发霍乱之疾,广富林镇上的陈金生和王家昌冒着被传染的危险,救助乡民于危难。后来两位善者相继离世,乡民感恩捐资建庙祭拜他们,并取名“陈王庙”。后来随着年代的久远,“陈王”被读成了“城隍”,才有今天的城隍庙。

在广富林文化遗址西侧,建有皇亭矶和皇亭阁一组清式建筑。相传康熙皇帝第一次到松江途经广富林时,出现万民迎拜的场景,康熙当即下旨御舟泊岸,所泊之地,后称皇亭矶。后人为纪念康熙驾临松江和途经广富林,修建皇式建筑和牌坊,后均毁于战火。

知也禅寺

“知也禅寺”是为纪念流传松江民间的知也禅师施医救人之善举而复建。当年,知也禅寺师为救灾民于水火,将募捐得来的准备建寺的资金悉数捐赠灾民渡灾。灾年过后,百姓又捐建了寺院,并塑知也真身膜拜。

知也禅寺为仿唐建筑,主要建筑物均系纯木质结构。寺内设有山门殿、钟楼、鼓楼、祖师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五观堂、般若丈室、内观阁等殿堂设施。

知也禅寺里的五方文殊菩萨殿。文殊菩萨保佑的是人的智慧和悟性。

五龙王庙

在广富林,知也禅寺和道观三元宫之间有门洞相通,成为广富林主要的建筑群。

三元宫的正殿,依旧是中国式的对称,广场上有四个小亭子,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护法与天王。

元辰殿供奉的斗姆元君,斗姆元君是北斗七星之母,据说,她是统领北斗本命星君的真尊神,能治天地之间的怪戾之气,保持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强劲活力。

三元宫和知也禅寺的区别除了一个道观一个寺庙之外,建筑模式上,三元宫是仿造宋代,有华丽的飞檐斗角。三元宫与知也禅寺相连,因此望过去一片飞檐斗角很是壮观。正殿西面有一面大鼓,东面则是一口大钟,中国人固有的暮鼓晨钟。

博物馆的对面就是知也禅寺和三元宫,在中国,三教合一,因此在很多地方,寺庙往往和道观相连,甚至相通。广富林所有的建筑都采用唐代建筑风格,江南地区多是明清建筑,看见简洁流畅的唐代建筑群,不愧是一股清流了。和所有的寺庙和中国大型建筑群一样,知也禅寺前有三座桥。

知也禅寺灵官殿

上海之源,海派之根,原来是从广富林这里开始的。 我们在历史的隧道通行,从远古时代开始,窥探先民的生活和劳动场景。

广富林文化遗址内有神奇的水下博物馆、集贤园、陈子龙纪念馆、松江美术博物精品馆、木艺传承展示馆、墨宁国乐展示馆、在阙门进入后中轴线的尽头还有一个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核心地标——骨针广场。

陈子龙纪念馆,陈子龙是明末大才子,也是抗清战士,大明亡后依然坚持战斗,最后兵败投水殉国,民族气节可歌可泣,另外,他与秦淮八艳之首的才女柳如是的情愫更是为人津津乐道,两人就曾幽居松江南园。

我们在时光隧道里转悠了一圈,又回到了地面,看着博物馆外观的水面,对这个新型的博物馆又有了新的体会。

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上海,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千年传奇——广富林水下博物馆,一个将历史深埋于碧波之下,等待着每一位旅者轻轻揭开其神秘面纱的地方。这里,不仅是时间的低语,更是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奇迹,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奇幻之旅,探索那些沉睡于水底的秘密。

上海最神秘的地方,大部分面积都藏在水底的地下宫殿!别看这里像被水淹了一样,它竟然还是耗资200亿,花了十年才建造完成的!

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先有广富林,后有松江史。这里就是被称为上海之根的广富林文化遗址,它也是中国十大遗址之一。之所以把它建在水下,其实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和展示沉船古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游客提供一种全新的观赏体验。

据旧志记载,广富林亦名皇甫林, 民间也称之为牛地。相传,吴王寿梦在一次狩猎中发现了这块“九峰泖湖,吴国之宝地”,并下令在他宿营之地修筑一座华丽的亭子,叫做皇甫亭。又传说松江“华亭”之名便出自于此。

广富林遗址核心保护区位于骨针广场北,面积约十万平方米。考古勘探和研究确认,这里是遗址的主要埋藏区,地下有着丰富的古代遗存,蕴含着更多的未解之谜。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该区域被国务院文物保护委员会确定为不经批准、不得开挖的核心保护区,是广富林遗址研究最具价值最珍贵的神秘之地,

广富林遗址金牛塑像

广富林也被百姓称为金牛福地。相传,天廷上有头天牛违反了天规,被玉皇大帝发配人间,正好落在广富林五条浜斗的汇集处。从此,天牛开始改恶从善,默默地为当地先民拖犁拉耙。它所耕的田,年年大丰收,而且产的米质还优良。若干年后,天牛造福先民而立功,又被招回天廷。广富林的先民为感谢天牛,把“天牛”改叫做“金天牛”,并为它塑了一个威猛的金色铜像,让后人永远记住它,同时象征广富林先民生活生产的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本质。

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

上海有6000年人类活动的历史,松江广富林遗址是上海人连续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并且被基本完整的保留至今。

广富林遗址考古始于1960年前后,进入21世纪以来发现了远古时期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以及西周、汉唐、宋元、明清、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遗存,其中既命名了上海早期移民文化特征的“广富林文化”,还实证了松江是上海城隍的兴起之地,人称“上海之根”。

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是个奇妙的世界,惊喜的角落,这里有艺术的灵感,历史的厚重,这里有先民的智慧,文化的传承。

广富林文化遗址作为上海之根,这里的展示馆是打开根脉记忆的神奇之匙,每一件展品都是文明传承的使者。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就像一座穿越时空的灯塔,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

场馆的设计独特,融合了现代化设施与复古风格,让游客仿佛穿越回千年前。此外,展示馆通过高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投影、互动触摸屏等,生动再现了广富林地区从古至今的变迁历程,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古文明的魅力。

珍贵的文物琳琅满目。每一件陶器、每一片甲骨,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生活印记,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广富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带您领略数千年前的社会风貌。

广富林文化遗址是1958年附近的村民在挖掘河道时意外发现的。在此之前,学术界确立的上海地区史前文明是从马家浜文化到崧泽文化,然后到良渚文化,再到马桥文化。但就像余秋雨先生《在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的猜想》中所说的,良渚文化似乎是突然崩溃的,崩溃得无影无踪,它和马桥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段文化谱系的空白,而广富林文化遗址的发现则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让人们知道,原来良渚文化崩溃后,还有一小部分遗存到了松江。

松江古称华亭。这一名称源自《三国志·吴志》,其中记载了吴孙权封右都督陆逊为华亭侯的事件。此后,“华亭”成为了松江的别称,并在当地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春秋时期,古松江地区隶属吴国,传说这里滨海临水,生长着五片肥沃的草地,名曰“五茸”,故常有梅花鹿等野兽出没。吴王寿梦曾来此狩猎,并修筑“华亭”。松江的别称“茸城”“华亭”就来源于此。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吴国的陆逊因获取荆州有功而被孙权封为华亭侯。这是“华亭”一词正式在历史记录中出现,也从此开始闻名。

松江谓之浦江之首、沪上之巅、上海之根

浦江之首,说的是黄浦江的上游在松江。松江区的石湖荡镇东夏 村,是黄埔江干流的起始点,当然黄浦江的源头,一般认为是浙江湖州的安吉。

沪上之巅,主要是指松江区内有一系列的山丘,比如佘山、天马山、小昆山等,尽管这些小山丘最高海拔不足百米,但相对于上海市区其他地方,则尽显高大了。

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 ,更是记载了上海地区早期先民们生产和生活的痕迹,尽管近现代上海这座大都市的形成,离不开全国各地移民和外商持续不断的涌入以及带来的影响。是曰松江乃上海形成之根脉。

佘山这可是让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旅游达人曾经5次到访过的地方,他就是号称 “中国第一旅游博主”的徐霞客,跟随徐霞客的脚步 一起领略佘山的独特魅力。

徐霞客原名徐弘祖,1624年5月他第一次到访佘山拜会大学者陈继儒,从此与佘山结下不解之缘。陈继儒则因他酷爱旅行经常“餐霞露宿”于山林、野泽之间,便为他起了“霞客”的名号,徐霞客之名便是从此开始使用。

佘山集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科普教育于一身,钟灵毓秀,四季葱郁,以竹为景,以竹为胜是佘山景观的一大特色, “佘山拾翠”也被评为上海新八景之一。

在佘山还有一座秀道者塔,它始建于北宋,自1998年大修之后它亭亭玉立的身形更加完美的诠释了“秀”字的美学结构,现在这座宝塔已经被列为上海文物保护单位。

近代佘山也有不少著名的建筑,佘山圣母大殿是上海著名的天主教堂,是由法国传教士在1871年初建的,整个教堂采用的是 欧洲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其中的很多建材和装饰的材料却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手法,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晶。

以佘山为首的十余座小山号称九峰,这里是上海地区唯一的山林宝地,辰山因位于九峰辰位而得名,又因自古以来被视为道家福地,有神仙寄迹的传说又名神山,唐天宝六载(747) 曾易名细林山,明清以来多称辰山。山高69.8米,山地面积约20公顷,辰山有古迹数处,如九峰山人祠、孙克弘墓、听松石。山上原有四贤祠,祀陆机、陆云、张翰、顾野王,后增祀张之象,名为五贤祠。

上海松江区境内,有一组绵延13.2公里,呈西南、东北走向的小山,约数为九峰,实为九峰十二山,天马山为其中的第八峰,也是最高的一座山峰。

天马山古称干山,相传春秋吴国干将曾铸剑于此,因此得名。历史上,天马山是沪上鲜为人知的佛道并存的名山胜地,香火鼎盛,俗称“烧香山”。山上有多梵宫寺院,其中圆智教寺依天马山而建,全寺依山体高低共分为三部分,分别名为上峰寺、中峰寺与下峰寺。

天马山上保留有宋代的护珠塔,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七层八角塔,高约20米,是松江区五座古塔中唯一保持残存状态的一个。山上还有一株700多年的古银杏树,相传为宋银甲将军周文达亲手种植,旁边还有一口古井相伴。

天马山清幽静谧,古意盎然,是远离人潮喧嚣、静静走走停停的理想之地。这些信息展示了天马山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是了解上海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明崇祯《松江府志》记山之语:“东南龙脉遇海而止,元气蟠演,发为柔中之刚”,便有了包括天马山在内的松郡九峰诸山。山有根,人有情。寻根问祖,卫宗武《秋声集》云:“吾郡诸山以杭天目为祖。”可见,天目山是九峰之母,九峰是天目山之子。相传“天目”是龙的眼睛,画龙点睛,眼睛一亮,喜看龙生“九子”,九峰乃正宗龙脉。君不见,“龙驹”天马山,“凤雏”凤凰山,同歌共舞云间天马行、九峰凤凰栖的江南神韵;令人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游目骋怀近山远岫,鸿蒙气象万千。

遗址出土了一批东周时期的重要文物,如东周时期的水井、龟甲、青铜鼎残件、青铜削、原始瓷器等。

2006年,中外考古专家聚集松江,经过学术研讨和实地考察后认为,“广富林文化遗存”是新发现的文化遗存,是一种新见的考古学文化,可以命名为“广富林文化”。

古代太湖有三条通海的泄洪河道,其中在华亭境内的一条叫松江。到了元代,华亭府改为松江府,松江便成了这一地区的地名,而原来的松江河道改名为“吴淞江”,也就是今天横贯上海的苏州河。

松江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承载着上海深厚历史见证,诞生了繁荣的华亭县和松江府,为后来的上海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石。

淀山湖,位于上海西部,是上海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黄浦江的源头之一,作为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山湖有着“沪西小洱海”的美誉,景色秀丽,号称“东方日内瓦湖”。

新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们还发现,广富林地区不仅有良渚文化的遗存,还有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遗存。这说明上海的遗民不是近代开埠之后才出现的,而是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呀。看来上海真是个源远流长、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

广富林文化上接良渚文化,下序马桥文化,它的发现和命名填补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谱系的空白,同时也说明了上海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融之地,海纳百川之所。

松江是上海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上海市的西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松江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被誉为“上海之根”,因为它在历史上曾是松江府的中心,松江府是上海地区的一个重要行政单位。松江区不仅是上海市的历史文化中心,也是国家商品粮和副食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上海和松江是古今颠倒的隶属关系。历史上的松江府是上海县的上级,现在松江是上海的一个区。松江有4千年的历史,上海市区有1千年的历史,上海是从松江发展出来的,松江便号称“上海之根”。

拂尘庵,即早先的富城庵。庵里有一位修行的比丘尼师父。介绍里称为“王小姐”。却,不曾有这位尼师的法名。传闻,海宁有个盐商叫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深受雍正亲王信任。

那一年,恰好雍正亲王和陈阁老的妻室同一天生了孩子。满月后,雍正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当送出来时,儿子变成女孩,那个换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在陈阁老家停留,以后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的说法越传越广,陈家压力越来越大,害怕日后失宠和皇帝易位后引杀身之祸,逃隐松江。

而广富林富城庵,是被王府换出女孩的曾孙女——王小姐所建。至于为何姓王,或许是为了记住本该是“格格”之命,出身于雍正王府的“王”吧。

拂尘庵美术馆坐落于广富林文化遗址内,人生沧桑、岁月沉浮,古朴的建筑讲述着传奇的故事。建筑风格以中式园林的山水景观为主体风貌,内部结构则以当代的感官视角重新赋予空间新的生命力。

骨针广场的巨大的骨针雕塑,当年广富林的先民就用兽骨磨制成的针,来缝制衣服,编织渔网,生产生活。

上有圆孔,下呈锥形;大可织网,小可缝衣。骨针为原始人类缝纫之用,是古人选择形状、大小、质地合适的骨料(多为鱼骨或动物肢骨),通过削刮、磨制、钻孔等工序打造而成。骨针存在于旧石器时代至战国秦汉时期,直至铁针出现并普遍使用后才被淘汰。与骨针相关的工具还有纺轮、针筒、骨锥等。

骨针的出现和使用,意味着人类已从荒蛮走向文明。历史学家认为,骨针的出现和使用的意义不亚于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致敬松江历史名人

致敬松江人物及上海人物乃至中国历史人物,他们不仅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而且在社会和政治变革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故事和成就至今仍激励着我们,感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作出杰出的贡献。

松江,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南部以西,从古海岸线形成时起算,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是上海市成陆最早的地区。在距今7000年至4000年间,松江地区的古文化遗迹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

广富林,是古老的上海城镇之根。上海地区唯松江有山也有水。山,为浙江天目山余脉,谓之“九峰”;水,为长泖、大泖、圆泖,谓之三泖。有山便有谷,山水佣伴,水名“谷水”是也;山水列翠,地名,“华亭谷”是也。

松江,古称华亭。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破荆州,擒关羽,拜抚边将军,受封华亭侯,“华亭”一词始见于史籍。

说到陆逊,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松江从古至今名扬海内的人:革命烈士侯绍裘、姜辉麟;民族英雄夏允彝、夏完淳、陈子龙;政坛要员陆逊、徐阶;文坛名流陆机、陆云、陈继儒、钱福、顾清;艺苑精英赵孟頫、沈度、沈璨、莫士龙、董其昌、张南垣、张照、俞粟庐、施贽存、朱雯、罗洪、俞振飞、程十发;专家学者陶宗仪、朱舜水、陈永康;名医王宏翰、夏仲芳;能工巧匠朱克柔、黄道婆、丁娘子;教育界名人何东、平海澜、马相伯、桑桐;新闻出版界史量才、张蕴初、赵家壁、陈景韩。

夏完淳 - 明末抗清英雄,以其文学成就和对抗清朝的坚定立场而闻名。

陈子龙 - 明末著名诗人和词人,他的作品在明亡后仍充满悲愤苍凉的情感,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陆逊 - 三国时期的吴国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夷陵之战中的表现著称,是吴国的中流砥柱。

徐阶 - 明代名臣,曾任内阁首辅。他在官场中以其智慧和策略著称,曾巧妙地避免被贬至危险地区。徐阶的晚年选择返回松江,享受宁静的退休生活。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三国东吴后期至西晋初年文学家、官员,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

陈继儒(1558年12月14日-1639年10月16日),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朝文学家、画家。

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明松江府华亭(上海松江)人,明代书法家,与弟沈粲皆擅长书法。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

张照(1691~1745),字得天,号泾南,亦号天瓶居士,江南娄县人,今天的松江。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清藏书家、书法家、戏曲家、书画目录整理者。

黄道婆(1245年?—1330年?),又名黄婆、黄母,原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市)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

陈所闻(一五八七至一六二六),字无声,别号绣林,明松江府华亭县人,陈子龙之父。

俞振飞(1902年7月15日—1993年7月17日),原名远威,号箴非,别号涤盫,原籍松江娄县,生于苏州。京剧、昆剧演员,工小生 。

侯绍裘 - 他是松江第一名共产党员,积极参与了五卅爱国运动,并在1927年南京被捕后壮烈牺牲。侯绍裘的名字“绍裘”寓意继承家族传统,他的弟弟侯绍纶和姐姐侯佩琛、妹妹侯佩莹也都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成就。

姜辉麟(1897-1933),女,松江县人,家住城内北仓桥堍。出身于贫苦塾师家庭。9岁丧父,赖母亲倪振尧行医(小儿科推拿)艰苦维持。舅父授以启蒙课本,勤学不辍。至12岁,母亲怜其好学,乃向景贤女校校长丁月心恳求,得以免费入学。姜辉麟对妇女缠足的习俗极为反对,率先加入“提倡天足会”。每读秋瑾遗诗,常为之流泪、沉思、向往。

平海澜(1885~1960) 松江叶榭镇人。著名英语教育家。14岁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后去日本勤工俭学,就读于东京英语专科学校。毕业成绩优良,为以后从事英语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桑桐(1923-2011),男,1923年生于中国上海松江,原名朱镜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陈永康(1907年4月6日-1985年3月9日),水稻栽培专家,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松江县人。

赵祖康(1900年9月1日—1995年1月19日),字静侯,上海松江人 ,道路工程专家、市政规划专家,与詹天佑、茅以升并称为中国交通工程三杰。

程十发 (1921年4月10日一2007年7月18日),籍贯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人。名潼,斋名曾用“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斋”,后称“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中国海派书画画家。

作者:系世界和平家园主席王小平/于北京

显示全文